频繁发动的不义战争,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没出几年,大唐就呈现出衰败的景象,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全国饥荒不断。不久,饥荒甚至蔓延到了长安。
杜甫在长安的生活日复一日地困窘下去。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家庭住所在长安、下杜、杜陵等几个地方搬来搬去。这期间,几乎没有人能够帮助他摆脱困境。倒是有几个可以交谈的朋友,帮助他摆脱这种悲惨的心情。郑虔、高适、苏源明等几个新老朋友,这时都曾或长或短地在长安生活,成了他这时候的心灵知交。其中特别是郑虔,在生存处境上与他极为相似,都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俩人在精神上同病相怜,这对他摆脱苦闷起到了很重要的排解作用。
郑虔的诗、书、画堪称“三绝”,唐玄宗也非常赏识,曾被唐玄宗安排在广文馆做博士。但那只是个清闲的位置,逢到荒年连肚子都填不饱。郑虔虽然贫穷,但他潇洒诙谐,无拘无束,德才兼备,杜甫觉得他颇有李白之风,因此经常去找他喝酒。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郑虔的幽默感可以减轻杜甫的痛苦和心灵的重担,使他在诙谐幽默的言谈中得到短暂的安慰。
753年八月,长安暴雨成灾,米价上涨,大批饥民饿死。政府从太仓里拨出10万担米减价粜给长安市民,每人每天粜米5升。杜甫也沦落为天天从太仓里领米的饥民之一。尽管家中缺粮,小孩子们在家里饿得直哭,但他还要拿一部分米去换酒,然后跑到郑虔那里去,与郑虔同醉。可见杜甫当时的痛苦是多么的深刻!郑虔的处境比杜甫也好不了多少,常常吃不饱饭。于是二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借以解愁。杜甫每次喝醉了酒,总是忘了自己的存在,且要发思古之幽情,感慨自己与郑虔的怀才不遇,担心有朝一日会饿死。在这样走投无路的情势下,常常不免说出一些激愤之言和离经叛道的话来,甚至对他终身所推崇的儒术与孔子等也说出些不敬之言。这都是生存所逼迫的。这样说过之后,杜甫的心情就好受了些。他在这时写的《醉时歌》,就很好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处境。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杜甫在诗歌中极力写郑虔的才华与处境,实际上是为了抒自己胸中块垒。
杜甫在这样悲惨的情景中,朋友渐渐少去,很多亲友和朝廷故旧看到他贫穷,跟他断了来往,也不愿意再接济他。这使杜甫感叹人情的冷漠,在饱受饥寒与人间冷眼中,杜甫的苦闷比以往更重了,有时连郑虔也解决不了他的苦闷。所以他出于抒发感情的需要,不得已向在异县的朋友诉苦,或许目的是为了求得一点救济。他的《投简成华两县诸子》就是这种诉苦诗。诗云: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杜甫的痛苦凝成了无声的血泪,这是杜甫在长安困居十年当中最悲惨的一页,比他“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日子还要悲惨。这些真实记录自己苦难命运的诗歌,以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凝成了苦难之章,展示了诗人强烈的悲己意识,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命运的自我怜悯和自我安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天下苍生命运的深切关怀。试想,杜甫还是一个“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封建官僚家庭的人,比一般的劳动人民的处境可谓好得多,但在当时的处境竟也是如此悲辛,由此可以想见一般家庭的生存处境。
杜甫在饥荒中几乎沦死沟壑的贫病生活经历,使他具有更加浓厚的感伤情绪和忧生意识。经历大饥荒后,从苦难中九死一生逃脱出来的杜甫,深刻感受到世间的冷暖艰辛,这些经历可以说是杜甫一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杜甫贫穷而多难的悲剧式命运也开始逐渐显现,他的诗歌中的悲哀因子也开始越发变得成熟起来。他那青春浪漫的气息在贫困中彻底结束,从此开始了充满悲壮色彩的人生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