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纵神武:李渊
30881300000011

第11章 平定河西

李轨原是隋朝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县)鹰扬府司马,薛举在金城割据称雄以后,他感到随时有被进攻的可能,于是,他和同郡的曹珍、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等人密谋,打算割据于武威。义宁元年(公元年617年)七月,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署置官属,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势力。不久,薛举派常仲兴率军进攻李轨,李轨派李赟率军迎战于吕松(今甘肃省武威县东南)。经过激战,常仲兴全军覆没,被杀二千人,其余全部被俘。接着,李轨相继攻陷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县)、炖煌(今甘肃省敦煌县东)、西平(今青海省乐都县)、袍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东),尽有河西五郡之地。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八月,唐高祖为了进攻薛举,派人到凉州(武威)联络李轨。李轨非常高兴,派其弟李懋到长安入贡,唐高祖授李懋大将军头衔,又拜李轨为凉州总管,并封凉王。当唐高祖的册封使节张俟德于第二年二月到达武威以后,李轨虽然已自称皇帝,但曾“欲去帝号,受其封爵”。曹珍劝他说:“唐帝关中,凉帝河右,固不相妨。且已为天子,奈何复自贬黜!”听了曹珍的话,李轨又动摇了。遂派邓晓到长安入见李渊,奉书称“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轨”而表示“不受官爵”。李渊怒不可遏,扣留了邓晓,打算以武力解决李轨。

李轨做了一个河西一隅的皇帝,不惜对唐高祖称臣、称弟,仍然得不到允可。他愿奉唐高祖在长安做他头上的皇帝,唐高祖却不许他做臣属的地区皇帝。这充分说明唐高祖是唯我独尊,决不允许中国有第二个皇帝存在。也就是说,唐高祖是要做全中国的至高无上统一者,而不做一隅之地的割据者。李轨则鼠目寸光,缺乏政治远见,只求在河西的小天地里称孤道寡,毫无统一全国的打算,这就决定他只能为李渊所统一,别无其他途径。

在封建社会里,任何一个政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李轨由于缺乏政治远见,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处理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因而,其内部的矛盾激化了。吏部尚书梁硕和户部尚书安修仁的矛盾更为突出,安修仁联合李轨的儿子李仲琰共同促使李轨杀了梁硕。梁硕是李轨依靠的谋主,杀了梁硕,当然是李轨的一大损失。另外,李轨还迷信神仙,胡人一巫者说:“上帝当遣玉女白天而降”。他就“发民筑台以候玉女,劳费甚广”。当“河右饥,人相食”的时候,围绕着是否开仓赈济的问题,又展开了两派的斗争。结果,李轨采纳了错误的意见,拒不赈济贫困的人民,“由是士民离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是李轨政权不能久存的内在原因。

当唐高祖已经决定对李轨用兵的时候,安兴贵自告奋勇,愿去说服李轨,归附唐朝。安兴贵是李轨部将安修仁之兄,他想利用安修仁和李轨的关系,前往武威,劝说李轨。他到武威后对李轨说:“凉州僻远,人物凋残,胜兵虽余十万,开地不过千里,既无险固,又接蕃戎……今大唐据有京邑,略定中原,攻必取,战必胜……今若举河西之地委质事之,即汉家窦融,未足为比。”李轨听了,初是“默然不答”,后则反唇相讥道:“彼虽强大,其如予何?君与唐为计,诱引于我,酬彼恩遇耳。”安兴贵既未达目的,又有大祸临头的危险,于是他就一不做,二不休,与其弟安修仁密谋,发动兵变,围攻李轨。这时,李轨内部矛盾重重,互不谐调,从而很快分崩离析,自己也成了俘虏。至此,唐朝又平定了河西。向东进军,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是唐高祖巩固关中的又一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