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纵神武:李渊
30881300000001

第1章 非凡少年

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自称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占据今天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的西凉国建立者李暠的后代,李暠对自己的家族有明确的说明。这位十六国时期的凉武昭王字玄盛,小字长生,是陇西成纪人,也就是今天甘肃省天水市人。李暠的十六世祖,就是西汉武帝时期,因为抗击匈奴而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李广的曾祖父李仲翔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就做了将军,因为与羌人作战时战死在素昌,李仲翔的儿子李伯考前往奔丧,将父亲葬在陇右西北的狄道东川,所以李氏家族世代住在西州,算是西州的大姓家族。

李暠的高祖李雍和曾祖李柔在西晋时都做过郡守,祖父李和在西晋发生永嘉之乱时,在前凉政权创始人张轨手下做武卫将军,因为有战功,封安世亭侯。李暠的父亲李昶死得很早,李暠是他的遗腹子。后凉政权建立者吕光,本是前秦苻坚手下的大将,他趁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在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称王建国。不过吕光手下的卢水胡(匈奴部落之一)酋长沮渠蒙逊叛离后凉,在公元397年推汉族人段业为王,建立了北凉。李暠原在段业手下做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因为段业派索嗣来接替他的职务,他杀死索嗣,在公元400年自称凉公,以敦煌为基地,发展经营。公元405年迁都酒泉,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起西凉政权,他自己做了凉武昭王,一度控制河西走廊全境,在公元417年以67岁的年龄病逝。

李渊自称李暠是他的七世祖,并且说明:李暠的儿子李歆在李暠死后,被臣僚们拥戴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凉州牧、护羌校尉,继续管理凉州。这时匈奴沮渠蒙逊来犯,李歆与之交战数年,败于蓼泉,为沮渠蒙逊所害。李歆的儿子李重耳归附了北魏政权,做了北魏的弘农太守。弘农郡在今天陕西省关中地区东部,可以说李渊的祖先基本是在今天甘肃省和陕西省活动,所以属于关陇贵族集团。李重耳的儿子李熙做了北魏的金门镇将,派在武川做边疆守将。当时北魏受到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于是在其北部边疆设立了一批军镇,相当于今天的边疆军区。主要有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东北的沃野镇,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的怀朔镇,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西南的武川镇,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北县西的抚冥镇,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北县的柔玄镇,位于今天河北省沽源县的怀荒镇。这六个军镇的军人在镇将率领下,在所在防御区长期居住,屯田戍边。李熙受镇将之职,只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家也安在了武川。李熙的儿子名叫李天赐,由北魏政权授以幢主之职。李天赐的儿子就是李渊的祖父李虎,他在宇文泰控制的西魏政权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因为在支持宇文氏家族建立北周政权过程中立功,与李弼、赵贵、独孤信、达奚武、豆卢宁、贺兰祥、尉迟迥等人共封“柱国”,并称“八柱国之家”。等到周闵帝做皇帝时,李虎已死,李虎的儿子李日丙袭封唐国公,做了北周朝的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他安家在长安,于是,李渊作为李昞的儿子,出生在长安。

虽然李渊在史书上为自己勾画了这样一个显赫的家世出身,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疑点,使得人们并不是那么相信。所以在唐太宗时,有一个和尚法琳曾对唐太宗说:“建立北魏的拓跋氏,本是北代神君,和大野氏同一部族。陛下其实用不着弃北代而认陇西。”这说明李渊家族,其实是汉化的鲜卑族人。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已经证实李渊实际是西魏弘农太守、鲜卑大野氏人李初古拔的后代,因此,我们在介绍李渊的家世时,不但要重复历代正史中的内容,而且要说明这个家族与鲜卑族的特殊关系,这样才能理解唐代历史上的许多独特现象。

鲜卑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西汉时期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过着游牧渔猎生活,被西汉政权称为“东胡”的一支。当时匈奴控制这一地区,鲜卑人曾经与另一支东胡——乌桓人联合抗击匈奴,但是战败,于是臣服于匈奴冒顿单于,受匈奴贵族奴役。他们每年都要向匈奴缴纳牛、羊、马,如果缴不上,匈奴就会来掠夺,还要强迫掠夺来的人口做奴隶。汉武帝时,西汉对匈奴战争取得上风,尤其是在霍去病打败匈奴左部后,开始经营东北地区。聚居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乌桓山周围的乌桓族,被霍去病下令迁至上谷、渔阳、辽东等地,鲜卑人则聚居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的鲜卑山地区,既表示臣服西汉,又与匈奴保持联系。

到了西汉末年,匈奴趁王莽改制导致的混乱局面扩展势力,使鲜卑人再度依附匈奴。东汉初年,鲜卑人跟着匈奴贵族一道到辽东抢掠,对东汉的东北边疆造成危害。公元45年,东汉的辽东太守祭彤率军打败了鲜卑人,一个鲜卑首领偏何率领他的部族投降了东汉,协助东汉军队打击匈奴。不久,鲜卑的另一个贵族於仇贲到东汉国都朝拜东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封他为王,并且让在辽东统治乌桓人的护乌桓校尉同时统辖鲜卑人。到了东汉安帝永初年间,相当于公元107年-113年,鲜卑族首领燕荔阳到洛阳朝拜汉安帝,当时听政的邓太后封燕荔阳为王,赐给了印授。东汉政府认为扶植鲜卑人可以牵制匈奴,所以每年赏赐鲜卑贵族大量财物,允许汉族百姓与鲜卑人开展贸易。鲜卑人向内地输入了毛皮、牛、羊、马等畜产品,从内地得到精良的金属制品、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丝绸、陶器等生活用品,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都大为加强。等到北匈奴被东汉军队所击溃,鲜卑人乘机进入北匈奴领地,将当地各族人都同化为鲜卑人。这样,鲜卑人开始成为一支不可小看的力量了。到了东汉桓帝时,鲜卑族首领檀石隗制定了法令,在农业、畜牧业、狩猎业之外,又提倡捕渔业,并且在今天河北省怀来县北的弹汗山辍仇水建立起行政中心,实行王位继承制,标志着鲜卑政权从此诞生。檀石隗对丁零、夫余、乌孙等少数民族用兵,占据了原来匈奴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他又开始南下骚扰东汉的边境,并且在熹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77年,打败了前来阻挡的东汉军队。不过,在檀石隗死后,他的子孙们相互争夺统治权,使得鲜卑政权一时未能发展。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各割据势力为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纷纷发展骑兵。因为中国古代战争自秦统一以后,传统的车战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骑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中国内地不但缺少适合用作战马的优良马种,而且缺少善于骑射的骑手。在兼并战争的威胁面前,各割据势力的统治者,只好请“生时气雄,小养马上,长习阵敌”的边疆少数民族帮忙。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统治权的官渡之战中,双方都动用了有少数民族参加的骑兵作战。曹操后来还北征乌桓,以肃清袁绍的残余势力,这说明三国时,少数民族和内地的关系大为紧密,鲜卑人因此不再受匈奴故地的局限,开始进入今天的辽宁、河北、甘肃、青海等省境内。当然,其他少数民族也在行动,匈奴和来自西域的羯人大量进入今天的山西省,氐族和羌族进入了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等省,这五个大量进入内地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在当时被并称为“五胡”。

西晋统一全国后,对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歧视压迫,不但强迫他们当兵,向他们征收赋税、征派徭役,而且掠卖他们充当奴婢。例如并州刺史司马腾就曾经掳掠了许多匈奴人和羯人,两人一枷,送到冀州去卖,并且在沿途加以殴打侮辱。少数民族在深受阶级与民族双重压迫的情况下,必定要进行反抗,早在公元294年,匈奴人郝散就在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率众起义;两年后,郝散的兄弟郝度元联合冯翊(今陕西西安东)、北地(今陕西富平、耀县一带)两郡的匈奴余众马兰羌和卢水胡起兵,杀死西晋的北地太守张埙,又打败了冯翊太守欧阳建和雍州刺史解系的军队。公元297年,氐族人齐万年率领西北各族人民在秦州(今甘肃省东部)、雍州(今陕西省关中地区)起义,坚持斗争达三年之久。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当西晋政权内部出现“八王之乱”,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立刻乘虚而入。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省离石县东部)建立起了汉政权,先后攻占了上党、太原、河东、平阳等郡。公元308年,刘渊自称皇帝,把国都迁至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又派他的儿子刘聪、族子刘曜率军进攻西晋国都洛阳。西晋政权在内乱中耗尽了力量,面对刘汉匈奴政权的进攻毫无抵御能力。公元311年,刘聪在做了刘汉政权的皇帝后,派刘曜、王弥等人率军攻入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西晋的一些大臣只好在长安拥戴司马邺做皇帝,这就是晋愍帝。不想公元316年,刘曜又率军攻入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从此灭亡,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所谓“五胡十六国”,是指在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各族统治者互相争夺地盘,扩展势力,从公元316年到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这100多年间,先后由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建立起十六个政权统治中国的北方地区。其实在这一历史时期,汉族在中国北方也建立过政权,而且建立过政权的少数民族也不止五个。我们简要统计如下:

(1)匈奴三个政权:前赵(就是刘渊所建的汉政权,后来由刘曜夺取政权后改名,并且迁都至长安,曾拥有今陕西省全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地区)、北凉(沮渠蒙逊所建,拥有今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夏(赫连勃勃所建,拥有今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内蒙古自治区一部分)。

(2)羯族一个政权:后赵(石勒所建。拥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诸省和江苏、安徽、湖北、甘肃、辽宁的一部分)。

(3)鲜卑族九个政权:辽西(今辽宁、河北省的部分地区)、代(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西北部,就是后来的北魏前身)、宇文(今河北省北部)、前燕(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辽宁一部分)、后燕(今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辽宁一部分地区。)、南燕(今山东、河南一部分地区)、西燕(今陕西、山西一部分)、西秦(今甘肃省西南部)、南凉(今甘肃西部,青海一部分地区)。

(4)氐族三个政权:仇池(今甘肃东南部)、前秦(一度统一中国北方)、后凉(今甘肃西北部、新疆南部、青海之一部分)。

(5)巴氐族一个政权:前蜀(原名“成”,又改名“汉”,今四川省和云南、贵州一部分)。

(6)羌族一个政权:后秦(今陕西、甘肃、河南省)。

(7)汉族五个政权:前凉(今甘肃西部、新疆南部、青海东部)、冉魏(与后赵辖地相同)、西凉(今甘肃西部)、后蜀(今四川省)、北燕(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一部分)。

总计有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三个政权,其中鲜卑人建立了九个政权,可以说就在这一历史阶段,鲜卑人开始了步入他们辉煌的历程。

鲜卑人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时间是公元352年,由于后赵统治者石虎残暴无比,导致人民反抗。后赵的大将军冉闵是汉族人,他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号召汉族人民起来推翻后赵羯人统治,于公元350年杀死石虎的继承人石鉴,建立起魏政权,史称“冉魏”。冉闵夺得政权后,主张民族复仇,对羯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动干戈,共杀死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二十余万人,激起各少数民族的强烈反抗。氐族、羌族与鲜卑族联合向冉魏发动进攻,到了公元352年,冉魏抵挡不住了,鲜卑族首领慕容隽从东北攻入冀州,消灭了冉闵集团,在后赵与冉魏的都城邺(今河北临漳县)建立起前燕政权,控制了中国北方东部地区。中国北方的西部地区则由前秦、仇池、前凉所控制。鲜卑族的另一位首领拓跋什翼犍在公元338年建立了代政权,都城在盛乐,即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他设置了各级官吏,制定了法律,并且提倡农业生产,使代政权在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取得较大进展。不过前秦苻坚政权迅速强大起来,在攻灭前燕、仇池、前凉等政权后,又于公元376年攻打代,拓跋什翼犍兵败身亡,代为前秦所灭。

苻坚在统一了中国北方后立刻向南方的东晋政权发起进攻,不料在淝水大败,鲜卑族和羌族首领乘机脱离前秦控制,出现了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后凉、北魏六个政权。其中北魏政权是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圭在公元386年恢复代政权后改名的鲜卑人政权,在激烈的争斗中集聚了实力,逐渐显露出优势来。公元395年,后燕大军进攻北魏,拓跋圭率兵迎战,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东南)大败燕兵,并且乘胜南下追击,夺得中山(今河北定县)、邺城等重要城镇,进而占据有黄河以北地区,形成崛起之势。

公元398年,拓跋圭迁都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开始自称皇帝,即北魏的道武帝。他招纳一些汉族大地主参加他的政权,如崔宏做了他的吏部尚书,邓渊为他制定官制,王德为他修订律令等,北魏政权开始与汉族封建政权接近了。公元409年,拓跋圭病死,他的儿子拓跋嗣即位做了皇帝,就是魏明元帝,他大力扶植农桑,大量拉拢汉族地主和士人到平城做官,统治力量进一步加强。公元422年,北魏军队攻占了刘宋政权的青州、兖州和豫州大部,势力进入黄河以南地区。公元423年,拓跋嗣病死,他的儿子拓跋焘继位,就是魏太武帝。他任用汉族士族地主如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渤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数百人入朝做官,形成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执政的趋势。这时,北魏的军事力量也更为强大,在兼并战争中连连得手,公元431年消灭夏政权,公元436年消灭北燕,公元439年消灭北凉,统一了中国北方。中国历史由此进入南北朝时代。

所谓南北朝是指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之前,中国的南方,有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更替,中国北方恰好也有魏、齐、周、隋四个王朝交替变更。其中,魏、齐、周、隋这四个北方王朝,都与鲜卑族有密切关系。北魏作为鲜卑拓跋氏建立的王朝自不待言,其他三个王朝则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有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深感文化建设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价值,于是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主要措施如下:

(1)设立管理户籍的三长制。这就是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各设邻、里、党长,用这三长来检查户口,审定户籍,分配土地和征发徭役和兵役。

(2)颁布按户口分配土地的均田令。这是在公元485年规定的土地分配办法,主要内容为所有男子十五岁以上者受露田四十亩,再加四十亩或八十亩地用作休耕。另有二十亩桑田。露田在身死或年满六十岁时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和休耕田二十亩,无桑田。奴婢受田和普通人一样,但出卖后必须还田。每家有一头牛可以受露田三十亩,加休耕田三十亩,不过最多可以得到四头牛的授田。牛死后或者被出卖,则还田。地方官吏在任职地受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户口只许从地少人多的地方向地多人少的地方迁移,不许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3)实行与土地分配相结合的租调制。这就是一夫一妇的家庭,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二石,帛一匹。凡年十五岁以上而未婚男女四口,从事生产的奴婢八口,耕牛二十头者,都缴纳与一夫一妇家庭相同的租调。

(4)在均田制基础上建立亦兵亦农的府兵制。即每个府兵得到国家规定的那一部分土地,平时生产,抽出农闲时间进行训练,有了战事,接到通知就去各地军府报到,随队出征。其家不负担租调、徭役。

(5)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正式迁都时间为公元494年。

(6)官员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穿汉族服装。

(7)凡三十岁以下的鲜卑人不许说鲜卑语,都必须改说汉语。30岁以上的鲜卑人听其自便。

(8)凡迁到洛阳居住的鲜卑人,都算是洛阳人,死后就葬在洛阳,不许还葬原土原籍。

(9)鲜卑族复姓均改为汉族单姓。皇室的拓跋改为元,丘穆陵改为姓穆,步六孤改姓陆,贺赖改姓贺,独孤改姓刘等,共计有一百一十八姓改为汉姓。

(10)提倡鲜卑人按门第与汉人通婚,如孝文帝自己纳汉族大姓卢、崔、郑、王、李之女入内宫,他的五个兄弟也都娶了汉族大地主的女儿为妻。

(11)建立新门阀制度。鲜卑贵族姓氏有元、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汉族则以洛阳卢氏、清河崔氏、荣阳郑氏、太原王氏这四姓为最高。

(12)废除鲜卑族的旧制度,凡官制、法律、礼仪、典章等,都完全实行汉族制度。

这些改革措施在鲜卑族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李渊建立大唐王朝后实行的各种制度和措施中,还可以看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巨大影响。因此,不了解鲜卑族崛起的历史,就无法理解唐朝统治者的许多作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引起了鲜卑贵族集团的动荡不安,太子元恂,大贵族穆泰、陆睿甚至阴谋叛乱,尽管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坚决镇压态度,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心怀不满,企图逆历史潮流而动。当公元523年边疆六镇军人不满统治者的剥削压迫而起义抗争时,一些贵族就把政治动荡的原因归结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当镇压六镇军人起义的尔朱荣把持朝政后,反汉化的逆流开始抬头。

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横行霸道的尔朱荣,但他自己又被尔朱荣的兄弟尔朱兆所杀害。曾经参加过六镇军人起义又投降了尔朱荣的鲜卑化汉人高欢乘机从河北起兵,在公元532年攻入洛阳,并且在公元533年击败了尔朱兆。公元534年魏孝武帝不堪高欢的逼迫,从洛阳逃到了长安,投靠尔朱荣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宇文泰。高欢另立元修为魏孝静帝,这样就出现了东魏与西魏的分裂形势。后来,高欢的儿子高洋灭掉东魏,建立了北齐政权;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灭掉西魏建立北周政权,王朝的名字变了,但是无论北齐还是北周,掌权者仍然是鲜卑人。

宇文泰先世是东胡宇文部落的酋长,后来被鲜卑慕容部所兼并,再归顺鲜卑拓跋部,为北魏王朝镇守武川镇。宇文泰本人是六镇军人中不多见的“法汉派”,他以关中为基地,以武川镇军人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魏孝文帝的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部下有鲜卑贵族元、长孙、宇文、窦、独孤等家,也有关陇汉族地主如京兆韦氏、弘农杨氏、武功苏氏、河东裴、柳、薛等氏,为此他必须进行调合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地主关系的工作。他用武功大族汉人苏绰为谋主,推行汉化措施,颁布了“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翟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六条诏书,规定不通晓和执行六条诏书者不得为官。他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在府兵制方面有许多创造,正是宇文泰的一系列改革,为北周战胜北齐打下了基础。

北周政权很快被大臣杨坚所篡夺,不过出身弘农的杨坚的祖上杨元寿本在北魏的武川镇任司马,和宇文泰的祖上同为六镇军人,鲜卑化程度极高,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手下的大将,是宇文泰所封十二大将军之一,赐姓普六茹氏,晋封隋国公。所以,杨坚其实也与鲜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讨论从周隋王朝基础上建立了大唐王朝的李渊的历史,就不能不从叙述鲜卑人的崛起开始。

要想描述周隋时期李氏家族的活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凡牵涉李氏家族的正史,几乎都是在唐代修订的,唐朝的统治者不愿让别人看到他们的祖先曾经在别人手下当差,所以在正史中回避了有关李渊的祖父李虎、父亲李印的传记,使得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无法找到准确的资料。不过,这又是一段应该掌握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李渊得以建立起大唐王朝,与他的大贵族出身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割断了这一段历史,大唐王朝的出现就显得很不自然。好在与李氏家族关系密切的周隋王朝的历史非常清楚,我们可以从中推敲到有关李氏家族的一些情况。

周、隋、唐三个王朝的开创者都出自北魏的武川镇,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抛开那些牵强附会的巧合说法,从历史背景上分析,这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虽然在北魏六镇军人中,有极大的反对汉化的势力,但是,在经过了近400年分裂战乱之后,民族统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即使在六镇军人中,也出现了宇文泰这样的汉化支持者。

宇文泰家族到武川镇要从他的五世祖宇文陵谈起,本来在鲜卑慕容氏部下的宇文陵,在北魏道武帝南下追击后燕时投降了北魏,以安定侯的身份迁至武川为北魏政权戍边。宇文陵的儿子宇文系、孙子宇文韬都以武功高强出名,宇文韬的儿子宇文弘赶上了六镇军人大起义。

公元523年,怀荒镇军民为饥饿所迫,杀死压迫他们的镇将,发动起义,不久,沃野镇军民在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率领下起兵响应,不但杀死了镇将,占领了沃野镇,而且还向武川镇和怀朔镇发动进攻。怀朔镇将杨钧提升武川镇的鲜卑族军官贺拔度拔为统军,让贺拔度拔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共同抵抗起义军。等到北魏派大军前来镇压起义军时,贺拔度拔和儿子贺拔岳联合宇文弘共同袭杀起义军统帅卫可孤,算是帮了北魏朝廷的忙。不料北魏朝廷把20万六镇军人都安置在冀州(今河北冀县)、定州(今河北定县)、瀛州(今河北河间西南)去“就食”,其实就是讨饭吃。到了公元525年秋天,河北“就食”的六镇军人再度起义,依附于起义领导人鲜于修礼。鲜于修礼被葛荣消灭,作为贺拔岳部下的宇文弘也战死,宇文弘的儿子宇文泰暂时归附于葛荣麾下。等到尔朱荣消灭葛荣,宇文泰就随贺拔岳成为尔朱荣部下的军官。

公元528年,关陇氐、羌人民在万俟丑奴率领下起义,北魏孝庄帝派尔朱天光和贺拔岳率军镇压。公元531年起义被镇压下去,贺拔岳做了关西大行台,宇文泰也因功从步兵校尉升为征西将军。由于他出身于武川镇,于是建立起以原武川镇军人为核心的政治势力,等待施展抱负的机会。

在那个动荡的年月,机会很快就来了。北魏孝庄帝杀死尔朱荣后,造成尔朱荣的兄弟尔朱兆发动叛乱,在杀死北魏孝庄帝后,立元恭为皇帝,就是魏节闵帝,尔朱兆又掌握了朝政大权。尔朱荣麾下大将高欢见尔朱兆凶悍无谋,认为有机可乘,借助北魏皇室的名义讨伐尔朱兆,贺拔岳和宇文泰商量后,决定支持北魏皇室,趁尔朱天光赴洛阳与高欢交战时,在关中发动兵变,与秦州刺史侯莫陈悦共同袭击长安,宇文泰做先锋锐不可挡,生擒尔朱天光留下的守将,也是尔朱天光的兄弟尔朱显寿。高欢打败尔朱兆之后,另立元修为魏孝武帝,他在掌握朝政大权准备取代北魏王朝时认为政治障碍只有在关中的贺拔岳了。高欢于是下密令给秦州刺史侯莫陈悦,让他消灭贺拔岳。宇文泰也在和贺拔岳研究政治形势,宇文泰说:“现在我们在关中的主要对手是秦州的侯莫陈悦和灵州的曹泥。曹泥孤城远阻,可以先不管;现在应当立即消灭侯莫陈悦,此人贪而无信,一定是个后患。不能再拖延时间了。”偏偏贺拔岳想借助侯莫陈悦的力量消灭曹泥,打算解决了曹泥后再消灭侯莫陈悦。结果,他让宇文泰去守夏州,自己和侯莫陈悦一道去灵州攻打曹泥。侯莫陈悦乘机请贺拔岳到自己的军帐来议事,正讨论时,侯莫陈悦说:“我肚子痛,要出去一下!”他的女婿元洪景立刻拔出刀来斩杀了贺拔岳。贺拔岳的部下全都逃回平凉,商量对策。大家认为都督寇洛年长,可以接替贺拔岳的位置。但寇洛说:“我能力不行,今请避位,大家另选贤才吧!”另一名都督赵贵说:“我看宇文泰法令严谨,赏罚分明,远近归心,士卒用命,如果让他做统帅,一定会做成大事,咱们大家也会有个前途。”诸位将领都点头称是,于是把宇文泰从夏州请到平凉,做了这支军队的统帅。高欢听说侯莫陈悦得手,派侯景去招收贺拔岳的部下。侯景到了安定,宇文泰出迎说:“贺拔公虽然死了,宇文泰还在,你到这里来做什么?”侯景大惊失色,说:“我不过是一支箭,由人家射罢了。”然后立刻回归。

就在宇文泰接替贺拔岳做关中军队统帅时,李渊的祖父李虎也有一番举动。李虎家族代居武川镇,和贺拔岳有密切的关系,他官居东雍州刺史,被贺拔岳委任为左厢大都督,看样子和宇文泰一样,同为贺拔岳麾下的大将,职位也基本相当。他听说贺拔岳遇害后,没有去平凉与其他将领聚合,而是跑到荆州去找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想请贺拔胜到关中来接替贺拔岳的位置。不料贺拔胜当时在荆州正在得意时候,还想着率领大军消灭南梁政权,建立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于是对李虎的建议并不在意。李虎在荆州听说诸将推选宇文泰做统帅的消息后,立刻从荆州往平凉赶,但在门乡被高欢的部将抓获,送至洛阳请功。

这时高欢已经发现宇文泰是接替贺拔岳的人物,绝不允许宇文泰扩大势力。李虎被擒,本无生还的希望。不料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看着高欢把祖上留给自己的这份家业抢走,想借助宇文泰在关中的势力牵制高欢,于是封李虎为卫将军,让李虎立刻回关中辅佐宇文泰。李虎从此在宇文泰面前有了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当年武川镇和贺拔岳麾下的通僚,另一方面又是魏孝武帝支持宇文泰经营关中的标志。这大概是他虽然功劳并非十分突出,却又可以跻身“八柱国”的原因之一。

宇文泰做了贺拔岳军队的统帅,自然要以为贺拔岳报仇的名义提高他在这支军队中的威信,于是在整顿好队伍后,立刻向秦州进军,讨伐侯莫陈悦。当时正是冬天,雪深二尺,但是军队“倍道兼行”,可见其复仇决心。侯莫陈悦害怕了,留一万人守水洛,自己退保洛阳。不料水洛守军一见宇文泰军,立刻投降,不等宇文泰大军兵临城下,侯莫陈悦已经军无斗志,他手下的大将李弼率先为宇文泰做内应,举城投降。侯莫陈悦见大势已去,带了七八个人逃跑,最后为追兵所迫,自己把自己“缢死于野”。这场复仇战争的胜利对宇文泰来说有极为重大的价值,关中贺拔岳旧部,包括如李虎等从荆州赶来赴难的将领,全部表示效忠宇文泰。不满意高欢专权的北魏孝武帝也开始与宇文泰联系,以便在与高欢争夺政权失败时,有条退路。

公元534年,魏孝武帝与高欢终于兵戎相见,他亲自率领十万军队在洛阳黄河桥上迎击高欢。猛将斛斯椿以先锋身份在北邙山布阵,他见高欢军队远来疲惫,请求率2000精骑乘夜渡河偷袭高欢。不想黄门侍郎杨宽说:“高欢以臣伐君。必然失败,用不着冒险。而且斛斯椿如果取胜,必然取代高欢的位置,灭一高欢又生一高欢,不如陛下亲自应战,以防再出祸害。”魏孝武帝觉得杨宽的话不错,下令斛斯椿停止行动。斛斯椿叹息说:“皇上听信左右谗言,不用我的计策,这是天要帮助高欢啊!”等到双方交手,魏孝武帝的军队将领死的死,降的降,根本不是高欢的对手,魏孝武帝没有办法,只好“西奔长安”,在函谷关前的崤谷山道,遇上宇文泰派来接应的将领李贤,赶紧入关中找宇文泰想办法。

宇文泰把魏孝武帝接进长安后,做了大将军兼尚书令,在挡住了高欢军队对长安的进攻后,又做了大丞相,用挟天子以令众臣的办法经营西北各地,特别派李虎为帅进攻灵州,就是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因为灵州刺史曹泥有一定实力,特别是当侯莫陈悦败亡后,曹泥是西北地区惟一能与宇文泰抗衡的割据势力,而且又公开依附高欢,不消灭曹泥,宇文泰很难与高欢争天下。宇文泰把这样的重任交给李虎,说明李虎在宇文泰军事集团中曾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李虎在公元534年十二月,以魏孝武帝的名义率军队进攻灵州,和他一道去灵州的将领还有李弼、赵贵。曹泥见李虎等人所率军队力量很强,便采取坚守待援的办法,一方面利用灵州城墙坚固,死守不出;另一方面派人去找高欢,让高欢进攻关中,对宇文泰直接形成压力。高欢想关中是宇文泰的重兵所在,如果强攻,一定得不偿失,因此,他改为派侯景攻打西魏所控制的荆州。西魏的荆州刺史独孤信和都督杨忠抵挡不住侯景,只好放弃荆州逃奔长安。恰好宇文泰认为魏孝武帝在他上面指手划脚,实在讨厌,而且他已经当上了大丞相,魏孝武帝已经失去了作用,因此毒杀了魏孝武帝,另立南阳王元宝矩做皇帝,即西魏文帝;独孤信和杨忠到了长安,只能依附宇文泰,才可能生存下去。这样,宇文泰麾下,除了寇洛、赵贵、杜朔周等关中贺拔岳旧部外,又增加了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在荆州的部下如李虎、独孤信、杨忠等,以及兼并了侯莫陈悦的部下如李弼等人,他们一起构成宇文泰政治集团的核心力量。

李虎等人围攻灵州城起了作用,40天后,曹泥请求投降,宇文泰想一下子还不能消灭曹泥,便下令同意曹泥投降,但李虎的军队并不撤回。曹泥想宇文泰不会放过他,于是仍然和高欢联系,公元536年元月,曹泥和他的女婿凉州刺史刘丰再次宣布依附高欢。宇文泰命令李虎加紧进攻灵州,李虎采取“水灌其城”的办法,使得灵州城“不没者四尺”,或者说全城几乎都要泡在水里了。高欢看灵州是没指望了,只好派出三万精骑,绕道至西魏军队背后,把曹泥、刘丰接出来,放弃灵州回邺城。

灵州和凉州(今甘肃武威)被攻克,使得宇文泰一下子消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对付高欢,这是李虎为宇文泰所立下的最重要的战功。

史书所载李虎的活动还有公元538年,东西魏在洛阳附近大会战。当时西魏军队是独孤信、李远在左边,赵贵、怡峰在右边,宇文泰率大军居中,官任开府仪同三司的李虎和念贤作为后军负责接应。这一战西魏军队先胜后败,宇文泰烧毁营帐,撤退回关中。李虎作为后军统帅,自然先回到长安。不料西魏大军出发,在关中留兵不多,过去俘虏的许多东魏军人都安置在关中民间,他们听说西魏军队打败了,立刻商量发动叛乱。李虎一看形势危急,当机立断,和太尉王盟、仆射周惠达一道,将留守长安的西魏太子元钦撤离长安,屯军在渭河北岸。这时,过去俘虏的东魏都督赵青雀和雍州地主于伏德纠集原东魏降卒作乱,长安西魏守将只能据城自保,直到宇文泰大军返回,才平息叛乱,恢复秩序,说明李虎所作决断,是正确的。

宇文泰在与高欢对峙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设工作,其中在政权建设上采取了在表面上迎合部分鲜卑军人的反汉化的要求。他在公元554年废魏文帝,立齐王元廓为皇帝,把皇帝的“元”姓改回“拓跋”,又把功臣中的汉人姓氏改为鲜卑姓氏,其中功高者有36姓,具体情况如下:

李弼为徒河氏,赵肃、赵贵为乙弗氏,刘亮为侯莫陈氏,杨忠为普六茹氏,王雄为可频氏,李虎、阎庆为大野氏,辛威为普毛氏,田宏为纥干氏,耿豪为和稽氏,王勇为库汗氏,杨绍为叱利氏,侯植为侯伏侯氏,窦炽为纥豆陵氏,李穆为歙拔氏,陆通为步六孤氏,杨篡为莫胡卢氏,寇隽为若口引氏,段永为尔绵氏,韩褒为侯吕陵氏,裴文举为贺兰氏,陈忻为尉迟氏,樊深为万纽于氏。

李虎在这里被赐姓大野氏,一方面是恢复他过去的鲜卑姓氏;另一方面说明他确实是为西魏政权做出了贡献的人物。宇文泰所定八柱国中,他本人和西魏皇帝已占两席,剩下的六席给大臣,必然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因素才会授予。李虎既然为八柱国之一,并封唐国公,自然有其理由。可惜,史书中的有关资料不足,因此我们无法知道其中的详情。

李虎在公元556年前后病逝,所以等宇文觉代魏建周时,所封柱国大将军名单中不见李虎的名字。至于李虎的儿子李昞,则更找不到形迹了。或许李昞见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越演越烈,有意回避矛盾,明哲保身,所以才能在杨坚掀起的政治动荡中继承唐国公的名份,为李渊的发迹,打下基础。

杨坚建立隋朝,对于李渊家族而言,是一次极其重要的历史考验。因为宇文泰所建立的西魏——北周王朝,以鲜卑六镇军人和关陇汉族大地主结合为基础,在与东魏——北齐政权和南梁——南陈王朝对抗过程中,逐渐占到了优势,本来是有统一天下的可能的。周武帝宇文邕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推行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并且迅速消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就是这一历史大势的反映。不料到了周宣帝执政时,突然不思进取,穷奢极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滥用重刑,制定特别残酷的《刑经圣制》,规定杖人起码是120杖,后来又加到了240杖,往往是不等给人定罪,就把怀疑犯法的人打死。周宣帝的胡作非为弄得北周朝野内外怨愤,上下离心,给了杨坚取周室以代之的机会。

杨坚能够有代周自立的打算,自然与他自身的优势有关。杨坚的祖上杨元寿,曾经做过北魏武川镇的司马,所以杨坚虽然是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实际上和宇文泰一样出身于武川镇。他的父亲杨忠在东西魏分裂时隶属于独孤信麾下,随魏孝武帝元修入关中,因为尽力辅佐宇文泰建立西魏——北周政权,颇有战功,受封十二大将军之一,后升为柱国,封隋国公。从宇文泰给他赐姓普六茹氏看,他与鲜卑族应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鲜卑化的汉人。公元541年,即西魏大统七年六月,杨坚生于长安附近的冯翊般若寺,因为父亲杨忠声威显赫,他16岁就做了骠骑大将军。等到周武帝执政时,杨坚做了隋州刺史、大将军,袭封隋国公。由于杨坚的妻子是有实力的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女儿,加上独孤信的另一个女儿是周明帝的皇后,所以杨坚以皇帝连襟的身份不断升官。等到杨坚自己的女儿做了周宣帝的皇后,杨坚更是达到飞黄腾达的高峰,做了大司马、大后丞、大前疑、上柱国等要职。北周政权中的汉族官僚发现杨坚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于是心照不宣地团结在杨坚周围。虽然我们从杨坚为首的政治集团中不能找到李昞的名字,但是可以推论李昞在政治倾向上一定在杨坚这一边。

周宣帝死时他的儿子宇文阐年仅8岁,杨坚为首的政治集团乘机推戴杨坚“入宫辅政”,总揽军政大权。杨坚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改变周宣帝的严酷法律,提倡节俭,从而收买了人心。他又借口说赵王宇文招将把女儿嫁给突厥,是背着北周王朝与外来势力相勾结,有扩大个人权力之意,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让北周的宗室诸王都到长安来,以便加以控制。他的所作所为被北周的宗室所发现,为了保住他们的政治优势,宗室贵族们利用地方势力与杨坚对抗。首先起兵的人是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总管尉迟迥和他的兄弟,青州(今山东省益都县)总管尉迟勤。这兄弟二人的军队有数十万人,他们一动手,整个北周统治区内都出现叛乱势力。其中益州(今四川成都市)总管王谦、郧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司马消难的力量相当可观。杨坚对此形势早有准备,他派韦孝宽攻打尉迟迥,派梁睿攻打王谦,派王谊攻打司马消难。所有战事中,只有对尉迟迥的战斗最为激烈。因为尉迟迥“素习军旅”,到了老年,仍然“披甲临阵”,他的部下13万人大都是关中人,能够苦战,兄弟尉迟勤又从青州率领5万军队来协同作战,韦孝宽和尉迟兄弟交手一度处于下风,只好向后撤退。韦孝宽麾下的行军总管宇文忻说:“情况紧急,我只好用非常手段了。”原来,他发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有很多人在看两军交锋,于是先用箭射围观者。围观者立刻逃跑,宇文忻大呼:“敌人败了,快追啊!”韦孝宽乘机率军反攻,尉迟迥反而战败,躲进邺城不出来。韦孝宽纵兵围城,尉迟迥在城破之时被迫自杀。尉迟迥在叛乱势力中实力最强,他一自杀,其他叛乱者立刻再无斗志。王谦很快被粱睿所消灭,司马消难看大势已去,只好逃亡南陈。

杨坚见北周皇室再无军事力量可以凭借,立刻大杀北周宗室诸王,如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呙,毕王贤,汉王赞,秦王贽,曹王允等人相继遇害,北周的宗室子孙几乎没有剩下几个。年幼的周静帝宇文阐想自己如果不快些交出政权,一定连性命也保不住。公元581年,周静帝以“禅让”方式,把政权给了杨坚。由于杨坚曾任隋国公,所以这个新王朝就被命名为隋朝。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政治斗争中,李丽没有为杨坚立什么功劳,他的儿媳妇,也就是李渊的妻子窦氏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曾在听说杨坚篡周时说:“可惜我不是一个男子,不能挽救舅舅家的危难!”当时吓得她的父母一起捂住她的嘴。从李渊后来娶不满意杨坚篡位的窦氏小姐为妻的事实来推论,李昞虽然早在公元573年就死了,但是在杨坚政治势力发展阶段也一定没有参加杨坚的政治集团。不然,李丽也不会出来反对杨坚的篡权活动。明哲保身,这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当然,李渊在这样一种气氛中成长,总会学到应付复杂形势的本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