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让我们为低碳环保行动起来
30881200000013

第13章  心灵的低碳

一、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要知道,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正如我们所说的环保不仅指的是环境环保,更重要的还得是心灵环保。

现在,一些国内外心理学家、医学家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心理学家麦灵格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一个适应情况。不仅仅是有效,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一些变故,而是要这三者都得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并且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与愉快的气质。”

以下十条是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相关标准。

1.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求能恰当满足。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4.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5.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10.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二、关注亚健康

如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到自觉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稍动即累、出虚汗、性功能障碍以及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一些表现,可是等到了医生那里,横查竖查,就是查不出什么疾病来。于是,人们就把这种“自感不爽,检查无病”、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这种状态称之亚健康。亚健康还可称为第三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灰色状态、病前态、潜病期等。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剩下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医学专家研究认为,过度疲劳是引起亚健康的首要因素。中国自古就有“积劳成疾”的说法,科学统计数据也表明:劳累的确可以摧残人的健康,使生命早亡。如今,日本每年有1万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中国科学院在职科学家因长期疲劳而造成英年早逝者,平均年龄居然仅为52.23岁,而同一时期北京市民的平均寿命则为73岁。

现在,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正因为亚健康的常见,人们往往会忽略其造成的严重后果,直到酿成人患时往往已悔之晚矣。因此,要随时注意疲劳的表现症状。

(一)自我感觉

体会一下自我感觉,假如精神倦怠、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写作时经常出错、头晕、目眩、耳鸣、牙龈浮肿、口苦无味、吃东西不香、饭量减少等一些情况发生时,说明你脑力疲劳没有消除,脑力疲劳综合征已经发生,甚至疾病已经开始出现。这时千万不能再勉强挺下去,更不能乱服一些兴奋剂、喝浓茶、饮咖啡。

(二)看舌苔

看舌苔和舌质。张口时自然地将舌头伸出口外,在伸舌时,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引起舌的颜色改变,可是又要充分暴露舌体。先看舌苔,从舌尖、舌中及舌根两旁,再沿舌尖至舌边来观察舌苔。一般来说,正常舌苔薄而均匀地分布在舌面,中央较厚。正常舌质颜色呈淡红,不浅不深。假如舌质颜色发生一些改变,太红或太淡时,就是提示疲劳没有消除或者有病,这时应及时请医生进行诊治。

(三)照镜子

识别疲劳的最简单方法是早晨起来后照镜子。照镜子要首先观察一下自己的面色。

事实上,人的面色与人体内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面部色泽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优劣。有人比喻人的面色是健康的调色板,因此,观察面色对自我保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说,经过一个晚上休息,疲劳消除,精力充沛,面色红润,而且有光泽,就说明健康状况良好。如果出现面色晦暗或者萎黄、口唇发紫、眼圈发黑等一些情况时,即说明疲劳没有消除,而且亚健康已经发生,甚至过劳或疾病已经来到。这时应尽快设法进行一下自我调节,适当减轻工作量,能缓办的事尽量缓办。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论是脑力疲劳还是体力疲劳,最好的保养就是休息。可是还是有不少人,平时不注意运动,疲劳时才想到“生命在于运动”,于是忙着打拳、跑步等,事实上,疲劳的时候需要的不是运动,更不是加大运动量,而是休息。如果经过调整仍未有什么明显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找医生,千万不要一拖再拖,贻误病情,结果坐失良机。

让亚健康远离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缓解之道。

首先,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结构。食物选择要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薯类、豆类及制品、限制酒量,体重适宜。其次,顺应生物钟规律作息,进食、工作与休息时间安排相对稳定。这样做能有助于各项生理机能的最佳发挥,并且是提高效率、增强信心的有效途径。

亚健康状态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摆脱亚健康状态不能光靠医生的诊治以及药物的疗效,而要靠自己采取一些积极主动的措施,这样来缓解亚健康状态。可以忙中偷闲,寻找一种简单的锻炼方式,比如,打球、做操、慢跑,也可以找一种怡情养性的放松形式,比如,听音乐、画漫画、练字,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身心放松,而且还能获得累积而成的一种成就感。

下面就说一下缓解亚健康的一些措施:

1.加强身心健康

一旦心理压力过大,就会导致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从而引起各种疾病。只有保持比较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才是抵御疾病的最有力武器。

2.克服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过度饮酒、高脂肪或过量饮食、缺乏运动、睡眠不足、不吃早饭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都会使我们健康的身体逐渐转变为一个亚健康状态,最后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所以,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有损于健康的不良生活习惯。

3.消除疲劳,提高身体素质

假如经常感到疲惫不堪,就是典型的亚健康状态。疲劳是人体一种生理性预警反应,提示人们何时应该休息。一旦过劳就会损害到身体的健康,长期持续下去,势必会引发一些疾病。注意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学会劳逸结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就会提高人体对疲劳的耐受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避免滑向亚健康的深渊。

现在一些物理疗法可以对疲劳起到非常好的作用。物理疗法是指用光、热、电、磁、声、气体、水等因子作用于机体,并且进行保健和疾病治疗,就是物理因子治疗,通常简称理疗。

随着目前科技的发展,物理因子治疗的设备及手段正在日趋完善。

各种物理因子通过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他感觉器官(如眼、耳、鼻)并进行良性刺激,使大脑对其进行整合作用,通过肌体进行神经或体液的调节,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固有的平衡,使烦躁、失眠、头痛、胸闷等一些症状得以改善和消除。如音乐治疗、生物反馈、色光治疗、芳香治疗、水疗、空气离子疗法等,这样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就能使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各种物理因子通常可以直接作用于身体各部位,改善局部的症状,如颈、肩、腰、腿等处疼痛以及浑身无力、肥胖、便秘等一些症状,并且有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有毒及致痛物质排出体外的一些作用。中频电疗、磁疗、低周波、红外线、超声波、半导体激光、蜡疗等治疗,都是这类治疗中的一些典型方法。

二、不忘定期做体检

作为一个现代人,除非生病了才去医院,通常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医院作健康体检。

健康检查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降低未来罹患疾病的概率。比如,即使血压高了一点,但不会有什么自觉症状,在生活上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所以很多人便毫不在意。但是资料指出,高血压的人罹患脑中风的概率居高不下。如果高血压的人能从早期便把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话,那么罹患脑中风的危险就将大幅度降低。

第二个目的是对那些没有自觉症状但很重大的疾病能够早期发现并治疗,比如,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肺癌、子宫癌等,如果能早期发现就能完全治愈。

有一位曾经罹患4种癌症的患者,现在依然在工作岗位上生龙活虎地工作着。他就是通过健康检查及时发现了病症,通过治疗并控制了病情。通常,血液中胆固醇值偏高的人完全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将来容易罹患狭心症和心肌梗塞。同样,血糖值偏高也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但未来罹患糖尿病、失明或者肾功能障碍而必须洗肾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地增加。

因此不难看出,即使目前没有自觉症状,一旦发病的话往往就非常严重,所以一定要设法预防这类重大疾病的发生才行。高血压、高血脂症等都被称为脑中风及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子,早期发现这类因子的异常并使其恢复正常,并且极力防止这类疾病发生,才是健康检查的一个最终目的。

三、关注精神状态

这几年,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来揭开精神状态与身心健康关系之谜,英国专家让420名志愿者每人填写过去一年内自己所经历的引起精神紧张的一些主要生活事件、应付日常事务的自我感受以及消极情绪的出现率。在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人的精神活动如紧张、恐惧、愉悦、悲伤、乐观等,就可使神经系统释放出特定的化学信息并作用于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医学分支——精神免疫学。它告诉人们:心理疗法可以祛病延年,在对待疾病时不要怕,要敢于抗争。

调查表按照应激反应水平由低至高大致分成两组,然后给394名受试者滴进含有小剂量感冒病毒的滴鼻剂,而给另外26人滴盐水滴剂。结果发现,精神紧张程度高的受试者,90%的人被感染,几乎有一半人都得了比较严重的感冒;而紧张程度比较低的受试者,只有25%的人出现轻微的流鼻涕症状,而75%的人则产生了抵御病毒的相关抗体。因此不难看出,精神状态的好坏确与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

全国各地建立的抗癌俱乐部使不少癌症患者战胜了癌魔,并且成了抗癌明星,这便是最好的证明。医务工作者也应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去考虑治疗这些患者,并且关心体贴这些患者。有时,融洽的医患关系会产生非常巨大的治疗力量,经常可使某些疾病不用药物而能够完全自愈。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这样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心灵环保将会成为21世纪的一个健康主题。

心灵环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乐观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从而解决矛盾,逾越困难;而悲观则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性格和心境,它往往使人悲伤、烦恼、痛苦,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二)宽容

在社会交往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总是不可避免地在发生。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些,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要学会宽容。学会宽容就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等于给自己的心理健康安上了一个调节阀。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一个人的坚强和力量、气度和胸襟。一个不会宽容、只知苛求别人的人,那么其心理往往就会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使心理、生理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状态。

(三)善良

心存善良,就会以他人之乐为乐,乐于扶贫帮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会与人为善,乐于同他人进行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之感;心存善良,就会光明磊落,乐于对人敞开心扉,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总之,那些心存善良的人会始终保持坦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至最佳状态,并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养生不可缺少的高级营养素。

(四)淡泊

淡泊,也就是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当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认为“人到无求品自高”。清末张之洞的养生对联写道:无求便是安心法。这些都说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是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一个定位。只要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追逐名利;也就不会对世事他人时常牢骚满腹、攀比嫉妒;就不会对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淡泊的心态使人始终处于平和的状态,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一切有损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将被彻底击退。

良性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种,又叫积极暗示,它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言语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脑中都有一定的反映,对人体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曾经有一位退休职工患过癌症,但他却在15年后的今天依然愉快地活着。他说他战胜病魔的法宝之一就是进行一些良性暗示。他的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两点:首先,要多回忆过去那些美好愉快的事,从而使自己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其次,要排除杂念,默念一些有鼓励作用的话语,比如吃药时默念“这药对治病特别有效”;早晨起床时默念“今天感觉特别好”;睡觉前默念“今晚一定睡得香”;在吃饭前默念“这饭菜又香又好吃”;等等。

人们要想健康,除了积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起居之外,还要注意经常进行一些良性暗示。为了使良性暗示达到一个预期的效果,做良性暗示的时候通常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克服浮躁心理;二是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

在现在充满变幻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要想保持身心健康,并且使良性暗示取得实效,就必须默默地、缓缓地、静静地、天长日久地进行,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要知道,良性暗示是一种平心静气、潜移默化的心理运动,想一蹴而就或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而获得成效,那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四、关爱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称颂你,也有人会批评、责备你,甚至还有人歧视你。那么,在这些各种各样的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是最真实的你呢?在那些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进行分辨呢?是丧失了自主精神、淹没在那些人的议论之中,还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改善自己呢?

在欧洲希腊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我们也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非常符合人们的心理健康原则的。

事实上,人不仅能认识客观存在的世界,对周围的环境有所反应,而且也能反观自照,把自己作为一个被认识的客体,对自己的身体、能力、欲望、感情和思想都有所反应。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做人的一个形象,从自己的身体和外貌、优点和缺点、品德和才能、过去和现状、特长和不足,以至于自己的价值和责任,都会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却会出现比较多的差异。有些人会看到自己的很多问题,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也有不少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的一点长处。由此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都需要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就是照镜子那样简单。“当局者迷”也就成为令人深省的一个警句。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客观概念,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并且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怀有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通常,心理健康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并且满意地接纳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进行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当然,也不要去憎恨自己。

不难看出,客观地、透彻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人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比他客观上是怎样一个人显得更重要,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才能在整个环境的适应上获得满意的结果。所以,正确的自我观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首要条件。

中国古代曾经有个皇帝,他拥有无数财宝、无穷权力,但他还是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于是他就去问一个著名的哲学家,究竟谁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告诉他说:“他自己认为自己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那么他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孔子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健康的观点来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则不能接纳自己,所以常自苦、自卑、困惑、自危、自惭,以致自毁。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没有觉的快乐;有些人五官端正,但是却并不喜欢自己;有些人有一些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

马克思很喜欢这样一句谚语:“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你还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矮一截,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悦纳自己,对自己作一个肯定的评价,对自己的优点和力量要有一个自我认知。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但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并且老是挂在心上,结果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在精神上被缺点、弱点所压垮,那么自己的聪明才智、潜在能力也就无从发挥。要知道,人类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动物的行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本能是无需进行学习的。本能的行为不管如何复杂,总是直接地、自发地、没有节制地在进行。动物一方面借助这些本能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而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成了自己本能的奴隶;而人则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并能非常好地驾驭自己的本能。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取得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也能成功。自卑的人虽也能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时机,但他总固执地认为这些条件和时机都是为别人准备的,与自己毫不相干,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不配接受这些条件与机会。因此他们就不努力奋斗,也没有和别人竞争的勇气。自卑的人就是这样替自己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结果他反而不能越过他自己所设置的这些障碍。

历史上有不少不可一世的人,他们能控制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但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最终身败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也都曾提到,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古希腊的柏拉图就曾经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置行为于理智,不仅应把对敌人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而且也应把那对自己的欲望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正是经过他们的提倡,“节制”被定为古希腊的四德之一。那些后世的思想家在发挥和修正这些学说时,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如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那么,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理,同时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人类的本能一旦被意识到,那么它就要受意识所控制,本能也就人化和社会化了。比如,排泄就是一种生物本能,对于动物来说,排泄就是不择时间、地点和环境的。要知道,一个没有社会化的幼儿,就会不择时间、地点来启动他的排泄本能。但是对于正常的成年人来说,绝不会不择时间、地点,随意进行大小便。这就说明,一切生物本能在文明人身上有所表现的时候,都要受一定的意识所控制。有人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马,人的理智就像是一条缰绳,没有缰绳的野马是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而有缰绳控制的马,才是一匹真正有用的马。如果一个人的生物本能得不到意识和理智的过滤,那么他就永远不能上升为人的心理,这个人的生命也就只能处于一种比较低级的动物状态。只有服从自己的理智,并且自觉地支配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我们才能通过对自身的支配从而去支配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