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壳体开口处边上另立着两块倾斜的小壳顶,从而构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称作贝尼朗餐厅,每晚接纳着来自各地的6000人以上。
中国彩陶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人类在新时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明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千年的老宫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在公元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对人们来说,艺术主要的不是外表,而是在内在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含义作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往往成为他们恐惧、敬畏、祈祷、禁忌的对象。如彩陶修饰中的鱼纹图案,作为一种氏族的图腾符号,不仅有鱼本身的意义,而且象征其部落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共有祖先的标志。所以对此部落而言,鱼是神圣的,是祈祷、禁忌的对象。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时器时代的陶器精品。此盆用红泥陶制成,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化习惯。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全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跃马》
花岗岩,高为150厘米,长240厘米,大致创作于公元前117年(西汉时期),原位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霍去病墓前。
跃马表现了闻惊而动将要奔腾而尚未完全跃起的霎时间瞬息动作,姿态由静而动,如箭上弦,发则风驰电掣,势不可挡。这正是英雄气概的最佳艺术表现。跃马石刻最精彩生动的部分是它的颈项,弧度与筋肉紧绷的质感,似乎在调动全身的动力昂扬挺拔,显出了整体之劲势,由项到背,由背到后肢。唐白居易说:“背如龙兮颈如象,骨之束盘高肌肉壮,日行万里速如飞”正好道出了石马造型的特点。
拉斯科野牛(洞穴壁画)
大概是公元前20000年(法国)所创作的。
考古学家们经过长期考察,发现史前洞穴壁画大多集中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少部分邻近意大利。1940年发现的拉斯科洞画,西方学者们风趣地称之为“史前的西斯庭教堂”。从其史前艺术的考古价值而言,可以说是又一次的“地理大发现”。
拉斯科洞穴壁画中有部分非人非兽和似人似兽的形象,有的动物身上带有箭伤。此洞穴的历史时期应为奥瑞纳文化期。
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动物形象大部分是画在洞顶和主要洞道两旁,在洞顶上的动物形象,常常无固定的方位。有一幅《野牛》,描写的是正在逃跑的情景。野牛的奔跑姿式栩栩如生,多层次的色彩,勾勒出野牛的体积感。你若稍加注意,还会发现图像上有着重叠的影子,好像各种动物被画了几次,或者是一前一后,有好几只。可见,史前的狩猎者不太重视构图的效果,势必与他们特定的功利目的有联系。此头野牛除了长有极绝的表现力的柔美轮廓线之外,还运用过“喷色法”。拉斯科动物壁画的丰富多彩,远远高于同一时期其他的洞穴的壁画,所以被判定为旧石器时代艺术的顶峰之作。
三、雕塑与建筑欣赏教育活动案例
《拉斯科洞的雕刻马头》、《日月山形纹》
目标
①通过对古代雕刻作品的欣赏、了解古代雕刻作品的制作工艺。
②通过欣赏让孩子们对原始生活有所了解。
③感受原始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
④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
准备
找一些图来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环境。
过程
1.教师:让孩子们看图并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习性,穿着打扮。
教师小结。
2.对《拉斯科洞的雕刻马头》进行简单的介绍。
你能看出这幅图的雕刻是什么吗?
3.进行讨论。
你怎么知道这是马头?
它的制作原料是什么?
原始人类把它刻在石壁上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用雕刻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这也是原始社会人民生活的写照。
4.欣赏《日月山形纹》。
对我国古代的雕刻作品《日月山形纹》进行简单的介绍。
作品上有什么图?内容是什么?
小结:通过对我国古代雕刻作品《日月山形纹》的欣赏,感受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猎狮图》
目标
①通过对古代雕刻作品的欣赏,了解古代雕刻作品的制作工艺。
②通过欣赏增加孩子们对原始生活的了解。
③感受原始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念。
④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体会。
准备
和上回的作品进行比较。
过程
1.对《猎狮图》进行简单的介绍。
提问:你能看出这幅图雕刻的是什么吗?
2.通过欣赏了解古代捕猎人的生活。
提问:古代人用什么工具来捕捉猎物?
3.让孩子看一下雕刻在古壁上的《猎狮图》。
看到《猎狮图》里有什么?
4.观察并讨论。
原始人类为什么要刻这些内容?
这幅图是刻在什么上的?
用什么工具刻的?
刻在石膏上有什么意义?
5.把生活中所喜欢的事物用小刀刻下来,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态度。
6.孩子自己动手体会。
材料选择:橡皮泥、小刀。
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刻到泥上。
7.欣赏孩子们的作品并讲评。
8.让孩子装饰自己的作品。
提供材料。
《彩陶漩涡纹瓶》
目标
1.对古代陶塑作品《彩陶漩涡纹瓶》进行简单介绍。
2.感受作品的实用和美观。
3.让孩子自己动手进行体会。
准备
1.和以前的作品作比较。
2.图片。
3.工具。
过程
教师:我们和上次的作品作一下比较。
1.这件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我国古代用来盛水的瓶子叫《彩陶漩涡纹瓶》。
2.彩陶的实用性和美观相结合。
这件彩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3.这些装饰性的花纹的意义。
提问:装饰这些花纹有什么意义?
4.彩陶瓶的特点。
瓶口小、颈细,取水盛水十分方便,既好看又实用。
5.让孩子自己动手来装饰一个瓶子。
用多种颜色装饰。
欣赏自己的作品并讲评。
《人面鱼纹盆》《彩陶鱼纹盆》
目标
①比较两个作品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②感受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
③再一次亲手制作。
准备
1.和以前的作品作比较。
2.图片。
3.制作材料。
过程
1.简单地介绍《人面鱼纹盆》的背景。
《人面鱼纹盆》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盛东西的器皿。
提问:你是怎么看这个陶盆的?
2.出示图片《彩陶鱼纹盆》和《人面鱼纹盆》。
此器物巧妙表达出生活中人鱼紧密联系和人们对鱼图腾膜拜。
提问:你是怎么看这陶盆的?
3.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陶塑作品。
4.让孩子亲手制作装饰。
《陶兽形壶》《玉兽玦》
目标
①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古代盛物器皿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③对艺术作品的了解。
④让孩子亲手体会和制作。
准备
①让孩子带来家里制作的小工艺品。
②图片。
3.制作材料。
过程
1.欣赏这件艺术作品。
这件作品的作用、名称、产地的介绍。
里面的动物是什么?
这是一个古代盛酒、水的器皿,叫“陶兽形壶”,出土于陕西西安。
3.介绍作品有什么实用性。
介绍作品的结构特征。
对这件作品的感受。
4.对《玉兽玦》的欣赏。
拿出图片简单的介绍。
5.古代人民祈求平安的挂件,作品十分精美。
和自己身上的小挂件做比较。
讲评:它和你的小挂件有什么不同吗?
6.自己制作。
将自己作好的挂件和同学们的互相欣赏。
《家居设计》
目标
①以不同的家居装饰图作比较。
②不同的家居装饰和不同的色彩搭配有什么感受。
③分组设计自己的空间。
准备
1.提问:对自己的装饰布置有什么看法?喜欢自己的卧室吗?怎么样才能使它变得更漂亮?
2.图片、彩笔。
过程
1.第一幅图片,你发现这间房子有什么特点吗?在色彩上的搭配有什么特点?家具的布置又是什么感觉?你喜欢这样的格局吗?
2.第二幅图片:你对这个房间的布置有什么感受?你爱这样的结构吗?
3.第三幅图片:谁的房间会这样布置?你认出来吗?
4.这三幅图片中的房间设计有什么特点?你会选择哪一间?
5.用笔画出自己设计的房间,并讲评。
《明代石像路》实录
带孩子去感受石像路上的景色。
孩子①:石像路很宽。
孩子②:特别严肃。
孩子③:对称的格局很好看。
来到一座石像前。
老师:这座石像是什么?
孩子①:是个大将军。
孩子②:是一个大官。
孩子③:感觉像是一个护卫。
孩子④:是一个准备出发的士兵。
孩子⑤:是一个军官在列队。
老师:盔甲在古代是干什么的?
孩子:保护士兵。
孩子:打仗时让士兵不受伤害。
老师:你看这位石将军有什么感受?
孩子:很威武,神勇。
孩子:宝剑很好看。
孩子:要去打仗的样子。
孩子:准备列队,出征。
孩子:表现很严肃。
孩子:准备发号施今。
孩子:他站在哪里。
孩子:他的盔甲看上去很坚实。
孩子:很害怕。
老师:你们见过真的盔甲吗?
孩子:没有。
孩子:有,是铁做的,很硬。
孩子:没有。
老师请孩子们摸一摸石像,有什么感觉?
孩子:上面有像鱼鳞一样的小片。
老师:什么样的小片?
孩子:像鱼鳞。
孩子:是四边形的。
孩子:盔甲上有尖状的形状。
老师:尖状的形状给人什么感觉?
孩子:很锋利。
孩子:很坚硬。
结论:通过对盔甲结构的了解知道盔甲是很坚硬的,可以保护士兵。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石像的衣着有什么特点?
孩子:袖子是软的。
孩子:裤子也是软的。
孩子:像扇子的形状。
老师:你怎么感觉到它是软质呢?
孩子:有摆动的感觉。
老师:怎样的摆动?
孩子:弯弯的像波浪。
孩子:像水波一样。
孩子:有线条。
孩子:像水波纹在动。
老师:怎样看出有曲线的?
孩子:像海水一样在漂动。
孩子:像树叶一样在动。
孩子:像刮风的草原,时起时落。
结论:通过几个线条让石像有自然的感觉。
老师:小朋友们能找出古像的凹凸部分吗?
孩子:袖子、盔甲还有裤子都有凹凸的地方。
孩子:脸、手、武器也有。
老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孩子:感觉很真实。
幼2:感觉很生动。
结论:花纹很逼真。
带孩子参观另一座石像感觉有什么不同。
孩子:感觉自己很渺小。
孩子:他很强壮。
孩子:让人感觉他很结实。
老师:这个石像和上一个有什么不同?
孩子:他没有上一个严肃。
孩子:他是个文人。
孩子:他是做大官的文人。
孩子:他的眼睛很有神。
孩子:他没有盔甲。
孩子:礼服很重,很柔软。
老师:观察礼服的花纹和上一个有什么不同。
孩子:袖子上有规整的条纹。
孩子:胸前有一个大方框。
孩子:有一只动物。
孩子:还戴着一串佛珠。
结论:雕像十分逼真,线条也很美。
《说唱陶俑》实录
让孩子模仿电视书场里的表情。
老师:感觉边说边动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孩子:很有趣。
老师:没有表情的语言会是怎么的?
孩子:没意思。
孩子:没感觉。
孩子:加上动作会更好一些。
用图片展示“说唱陶俑”。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在做某个动作。
老师:在干什么?
孩子:在打鼓。
老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孩子:动作很夸张。
老师: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兴奋吗?是什么做的?
孩子:石像。
孩子:泥巴。
孩子:岩石刻的。
老师:这是一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生活写实,是用陶土做成的,叫做“说唱陶俑”。
这个人在干什么?知道吗?
孩子:讲故事。
孩子:买东西。
孩子:在跳舞。
孩子:在说书。
孩子:在讲书里面的人物,用动作来表示。
孩子:在笑路上的行人。
(边说边模仿)
老师:是这个人用动作表示书里的人物。
你觉得哪里最精彩?
孩子:抬脚。
孩子:面部表情很精细。
孩子:手上拿的东西很精致。
孩子:全身的动作组合很精彩。
老师:线条的钩划很精致。
孩子:眼睛刻得很细致,很真。
孩子:面部表情很好。
孩子:胖胖的很可爱。
老师: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使人物刻划得很真实。
孩子:耳朵的刻画也十分细致。
老师:耳朵的雕刻经过长时间的磨损也不是很清楚了。
孩子:哭起来很可爱。
孩子:哭起鼻子来很有特点。
老师:脸上还有什么特点?
孩子:皱纹。
老师:皱纹有什么作用?
孩子:因为他高兴。
孩子:因为他太高兴啦。
老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在雕刻这些民间雕塑时的细致,这件“说唱陶俑”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拉斯科洞的马头》实录
布置教室,把教室装扮出山洞般的感觉。
老师:体会钻山洞的感觉。
孩子:很惊险。
孩子:很有趣。
老师:讲一个故事给小朋友们。
1940年,在法国的一条河边,有四个孩子带着一条狗在游玩,他们玩得十分开心。突然,小狗不见了,他们很着急,四处寻找。后来,他们听到了小狗的叫声。循着声音,他们爬进了一个洞穴。洞很深,很曲折,洞口很小,但里面越来越宽,最后,他们爬到了一个很大的洞,像大厅一样。在那儿,他们找到了心爱的小狗,而且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在洞顶上刻了65头大型动物。
我们今天欣赏的就是这个故事里的洞顶雕刻“马头”。
出示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
孩子:马。
孩子:马和线。
孩子:马和其它的动物。
孩子:马身上的毛。
孩子:马被吃了。
孩子:马在吃草。
老师:很整齐的线条代表了什么?
孩子:光或是箭。
老师:为什么要用箭射这些动物?
孩子:人们杀了它。
孩子:它好像很辛苦。
孩子:它的头好像掉了。
孩子:它好像快不行了。
老师:你看到几条线?
孩子:一条。
老师:这条线代表什么?
孩子:危险。
孩子:不安。
老师:马头什么时候向下弯曲呢?
孩子:吃草时。
孩子:倒下去的时候。
孩子:奔跑时。
老师:用图刻的形式来表达原始人类生活的情形,洞顶上的各种动物是什么意思?
孩子:是和他们一起生活的。
孩子:因为他们可爱。
孩子:动物是他的伙伴。
孩子:原始人比较笨。
孩子:捕猎这些动物的过程。
老师:原始人以它们为食吗?
孩子:会。
老师:他们刻这些动物还有别的用意吗?
孩子:记数吧。
老师:那不是太少啦。
孩子:是练习怎么打猎吧?
老师:那时人类和动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孩子:为什么会那么密切?
老师:因原始人类只能靠捕猎各种动物来食用,来拿它们身体上的东西做好多东西,把它们刻到洞里,是表达能顺利地捕捉到它们的愿望。
原始人把自己的秘密用石头刻在洞里表达自己的愿望,你们有什么愿望要画的吗?
孩子:有。
老师:那就请小朋友们动手吧!
孩子们开始学着刻画。
画完后和其他小朋友互相欣赏。
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