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他们这样说:中外著名教育家格言选
30874800000019

第19章 三言两语谈育人——魏书生教育格言选(4)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并且根据研究成果纠正自己的教学办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改变教与学不协调的现象。

△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

△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有点摄像机“倒带”,学生快速将自己头脑的录像带快速倒至上课时,再根据需要,放映一启蒙必要的内容。

△初中学生感情超过理智,对有些事物的感情也不稳定,很容易激动,也容易冷漠。他们的头脑在接受美和艺术感染的效率,远远超过接受一个新音符的单调的说教。

△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甚至比说教大很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

学校各科教育都有育人的任务,和育人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是语文。

△假如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并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潜力的、不断变化着的主人,那么教师考虑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反之,假如把双向活动变成了老师一相情愿的艰苦劳动,那么即使借用别人一些窍门,用到自己身上也是白费劲。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学方法、工作方法都是从学生那里总结出来的。我愿意对学生说:我需要向大家学习,同学们就是老师。

这是发自肺腑的。假如没有学生的言行来帮助理解,根本无法真正读懂教育学、心理学,更不用说怎样运用了。

要相信同学们,尊重他们,但这并不是说不去严格要求他们。恰恰是那些被批评得最狠、最不讲情面的学生,过了几年以后再见面或来信中,就能流露出对教师深深的感激与尊敬的心情。

△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即不但要参与学,而且还要参与教。参与得多了,才会不断地增强主人翁意识。

△在许多道理上大家都懂得教学相长,学生能够成为教师的老师。可是,当你真要把道理付诸实践,这中间还要跨越世界观、道德观、群众观、情感、意志、胸怀、性格、能力、气质等方方面面的障碍。

有的人一辈子也跳不过这些障碍,因此他们永远也不能跨入到教育的自由王国中去。

△应该经常和学生研究一些教学改革问题,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

△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当成主人,当然也包括在学生弄不懂某一点知识的时候,仔细分析他思想上、情感上、意志上、智力上、基础上的因素,设身处地想一想同学们的难处,帮助他解决困难,而不是把他当做容器,装不下去时,就埋怨、训斥一通。训斥所得到的果实,双方吃起来都是又苦又涩的。

△“帮助”二字十分重要,帮助学生学习,根本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

△教材就是几个例子,是个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果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则完全能够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来读,只要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行了,何必非死盯住课本上的那几十篇文章不可呢?

△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终极真理,教学方法也不能定于一种。应该是哪一种方法更适合同学们的学习,更适合每个学生的心理,就使用哪种方法教学。

△教学方法就跟运输方法一样,一批知识从这里搬到那里,既可以用人抬,也可以用人力车拉,还能够用各种机动车,各种船舶,各种飞机。

教育方法当然也是一样,知识信息输入学生头脑中的方法多种多样,到底选用哪种方法,当然要权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状况、教师素质等各项条件之后才可以确定。

△教学不应该是“一条道路走到底”,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一个缺乏教学经验的叫做凯洛夫的俄罗斯人,提出“三段五环式”的教学方法,是很理想方法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办法,没有完全照搬的必要。

△同样一句话,为什么表达的语气不同,学生在心理上接受的程度就不大相同?同一名学生为何在甲班学习成绩好,到了乙班学习成绩就差了?同一个班级为何甲老师把班级教得乱得不行,乙老师一接班就变得井井有条了?学生的智力、品质、体力到底有什么不同?教与学之间哪些方面是统一的,哪些方面是矛盾的,这些问题好像每天都缠绕在教师脑子里的问题,如果不认真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势必越理越乱。

教师应经常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理素材,把他们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工作,就能从容不迫地做出成绩。

△教师代替学生思考,就像代替学生吃饭一样,都是在害学生。

△看到十三四岁的同学们整天埋头读书,埋在浩如烟海的题海中,没有欢乐,没有笑容,没有科技活动,谁能不着急呢?

倘若教学方法十分科学,也很符合学生心理,遵循可接受性、直观性、逻辑性、趣味性的教学原则,那就彻底能够使学生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劳动,用较少的时间和力气获取较多的知识。

△课堂教学也是艺术园地,这种艺术应该百花齐放。

△评价一堂课教的好不好,不应该是只看这节课讲得多热闹,教师讲得内容有多少。倘若这些算得上标准的话,那也只是次要的标准。

△一堂课讲的好不好,主要是看学生是不是在进行积极动脑筋,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摸不着的线始终紧紧地维系着。

△一堂课是否讲得生动有趣,第一要素不在教材,也不在学生,而在教者。教师如果设计得特别合情合理,那么任何一篇课文讲给任何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一个教师,重要的不是忙着用这种教法去否定那种教法,不是去证明各种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更不是稀里糊涂地照搬某种教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不进行一点改变就用。他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方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到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出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在为学生服务。既然教师是在为学生服务,那么就必须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了解学生内心,尊重学生的思想,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同样是教学,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视为乐园。同样一篇课文,这位老师讲,学生听得兴趣盎然,忽而喜笑颜开,忽而屏息凝神,觉得上课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换那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乏味,一会闭目养神,一会惊觉欠伸,上课如同变成了受罪。

教学效果不一样,原因是多种多样,但主要原因归结于教师的功底和教育思想的差异。

△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尽最大可能把自己假设成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哪些知识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哪些知识只是考试时才用得上的,哪些是有长期使用价值的;一节课,45分钟,能掌握多少知识点;即使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又有多少能有长期储存于大脑中的可能性;即便能够长期存在于大脑中,又有多少储存的价值。这样反复思考,必讲的就少了。这样思考,才可以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这些时间去进行自己读书的实践。

△一篇《小石潭记》讲两节有两节的讲法,讲四节有四节的内容,假如讲上10节课,是否有话讲呢?还是有话可讲的。

问题是学生的大脑对这样一篇“年龄”很大的文章,能接收多少信息最合适。即使一时接收了,能不能处理还是另一回事;倘若处理了,能不能长期储存又是另一回事;倘若能储存,今后有没有使用价值,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能够哺育千千万万、世世代代的人民。

一篇好的文章,也可以比作是一条小溪,它能在时代的沃土上流淌,很多人能够在那里汲取营养。

河水,溪水流淌不息,都不能一下子饮尽,想一下子饮尽河水的人,反倒会被河水淹没。

学习是不是也一样:谁想一下子饮尽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妙处。超越了本人的接受能力,最终反而无益。

饮水,不能河里有多少就一饮而尽;不能看别人饮多少,你就饮多少。

教书与学习,都一样。

△语文教学厚古薄今,厚现代文学,薄当代文学,也不是什么好现象。

九、培养自学能力(15则)

△很多学生只了解播下无数粒种子,才可以收获一个100分,再播下无数粒种子,又可以收获一个大学文凭。至于每一粒知识的种子能收获一颗什么样的知识果实,他们却回答不上来,因为老师没有教给他们。

△只把考试分数作为果实去精心养护,结果使多数学生舍本逐末,不顾学习方向,而用全身心的代价去争取高分数。结果分数可是到手了,学历也到手了,学习就到头了。许多知识也就不知不觉地丢掉了,至于更新那就更谈不上了。

△人的大脑的潜力十分雄厚,这是所有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普遍认可的。倘若人的大脑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掘出来的话,每一个大脑或许都能装相当于上亿册书的图书馆这样的知识量。大家都要有信心,自己能够掌握很多知识,可以变成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

△一个总和创业者去比较的人,哪怕自己每天做16小时的工作,也总感到问心有愧,他总是自励自责,自珍自重,埋头苦干。

引导学生常和创业者做比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就会身在苦中而不觉苦,身在苦中也感到幸福。

△人是有两重性的,幼稚也是相对而论的。不能够轻率地给那些特别聪明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下幼稚的结论。他们灵魂深处一般都有比较复杂的闲思缠绕着,使他们不能自拔。

△粗心的学生和细心的学生、兴趣广泛的学生和只会死读书的学生从同一篇文章里观察到的事物,常常相差很悬殊。

他们的记忆、理解、想象习惯都决定着他们读书的能力。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理论告诉我们:无论何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都要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才能够形成和发展。

△由于语文觉得对一篇文章的认识缺少一个清晰的阶段知识层次,于是在课堂上,讲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的现象存在着,像大家那样分析文学作品的现象存在着,甚至像大学那样介绍作者明证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事也存在着。

△学生一开始没有自学习惯,就像一部原地不动的汽车。产生了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就如同汽车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着急,一定要慢。慢慢来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

△学生写作文也是这样,文章做法之类的书看多了,反倒无从下手了。

就写作知识与写作实践而言,必须重视写作实践,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讲一点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也就可以了。教师在进行日记指导时,有意识地增强写作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指导。

为提高批改能力,定期选择典型日记,按照批改要求,进行自批自改。

△对困难户、困难地区的援助,倘若不在援助的同时提高他们自身战胜困难的决心,那么结果是支援越多,他们自身战胜困难的能力就越低。

由此可以看出,对成绩差的同学,如果不在补课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最后也只能是课补的越多,其自学能力就越差,依赖性就越强,成绩越差。

△按照观察顺序,选择观察的问题。

“人的脑量有限,记忆力有限,可不能随便用,用没了,等长大了再急需就没有了。”这是个别学生的观点。

他们觉得记忆力就像人民币,每个人工资都差不多,须积攒着不能多花,不然花没了,急需的时候就没有了。

△记忆力如同开露天矿,上面的煤层挖掘得范围越大,潜在的煤层露出来的越多。如果只开巴掌那么大的小孔,那么大量的煤层只好一辈子埋藏着,与生俱来,无用而去。

△平时缺乏训练,记忆力就会减退。

同学信服了“用进废退”是规律,认识到记忆力真像肌肉一样,越锻炼,就越强健有力。

△学生凭自己的分析能力,解放思想,大胆谈自己的见解,不要学生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但好的篇章段落,好看诗歌,同学们都要逐字逐句地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