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三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攻坚期、决战期。按照总体规划,整个工程要再经过两个阶段50年的建设。这期间,不仅要保护、巩固和提高现有造林成果,还要在自然条件最严酷、立地条件最恶劣的“硬骨头”地带攻坚造林2.1亿亩,才能全面建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当前,以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主线,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林业“十五”发展思路已经明确,系统整合后的六大林业生态工程进一步突出了三北工程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对肩负着优化和改善我国北方半壁河山生态环境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五节森林资源的保护
对森林资源保护,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强化人类生存环境意识,此外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森林法制、加强林业管理
要管好林业,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机构;二是加强林业法制宣传教育;三是严格森林采伐计划、采伐量、采伐方式;四是严格采伐审批手续;五是重视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六是用征收森林资源税的方法,加强森林保护。
二、合理利用天然林区
利用森林资源,一定要合理采伐,伐后及时更新,使木材生长量和采伐量基本平衡。同时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
三、分期分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
在20世纪末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20%,应分期分阶段和分不同地区来实现。
四、营造农田防护林,加速平原绿化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西北、华北等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发挥森林小气候作用,抗御自然灾害。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生物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土地和环境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五、搞好城市绿化地带
城市应大力植树造林,把城市变为理想的人工生态系统。我国城市绿化面积很低,上海市仅为人均0.5m2,距国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国外差距更大。
六、开展林业科学研究
重点开展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特别是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改善生态状况,力求生态、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发展。
七、控制环境污染对森林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显对森林产生不同伤害,影响森林的生长、发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随着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也将对森林产生影响,控制环境污染的影响有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
§§§第六节海上的绿色长城
中国大陆东部和南部沿海滩涂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都具有与陆地不同的特殊性质。在这些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既能保护沿海自然资源和海岸所特有的风光,还可发展旅游事业;同时为对沿海生物类群的独特生理机制和一些古海岸遗迹进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目前中国正式建立的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的保护区共21处。其中海南省最多,共有8处。
陆地上有森林,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海上也有森林大概还不为人所熟知。大自然就是这样的能工巧匠,为人类造就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
在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福建至浙江沿海地带的海漫滩上,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森林,这类森林的大部分成员都是红树科的植物,所以在植物学界就把这类森林命名为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沿海滩涂上的自然资源,在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中将其归入沿海类型,但在植被分类上,它应属于热带海岸上的一种常绿阔叶林。
红树林以它奇特的生境及千姿百态的外貌吸引着人们,一些国家把红树林保护起来作为国家公园,而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保护了海岸的天然生态系统,进一步发展水产资源。
中国海南省原有12万亩红树林,由于长期无人管理,任意乱采滥伐,现在仅剩约3万多亩。直到1980年,中国才在海南省琼山县建立了第一个保护红树林的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第二年又在文昌县建立了第二个保护红树林的清澜港自然保护区。为保护这一资源不再受到破坏,并扩大人工种植红树林,建立了种源基地。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面积约5240公顷,位于中国南端边陲海南岛的东北部沿海地带,面临热带海洋,因而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雨量充沛,约1400—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25℃,最冷月平均气温13℃—21℃,绝对最低气温0.2℃—6.6℃。海水表层年平均温度25℃—25.8℃,最冷月平均温度为 18℃—19.5℃,满足了对于气温和水温较为敏感的红树林的需求,成为中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红树林是一种生长在热带海湾、河口盐土上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实际上是多种群落的复合体,它们的分布中心在赤道热带,并延伸到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红树林最为繁茂的地区之一。
组成红树林的主要树种为红树科的海莲、木榄、红茄苳、红树、秋茄树、角果木等,热带地区常见的科,如棕榈科、使君子科、海桑科、爵床科、紫金牛科、梧桐科等也有代表伴生其间。东寨港的红树林多为灌木或小乔木,一般高2—3米;8—9米高的木榄已能在此称雄。红树林结构较为简单,但植株密集,可形成单优势种的秋茄林、角果木林或木榄林,也有各种混生的复合类型。当海水涨潮时,一团团深绿、黄绿或浅绿的树冠浮于海面;当落潮时,各种特殊形状的支柱根、板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千姿百态,形成海中森林的特有景色。
长期生活于海漫滩上的红树林植物,适应海水淹没的生境,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许多科学家对此发生兴趣,并研究、探讨其中的奥秘。尤为奇特的是它们的繁殖方式。它们的种子在尚未脱离母体时便在果实中萌芽,生长成长约13—30厘米的绿色胚轴,无数小棒状的胚轴挂于树上,当这些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便随风浪脱离母树掉落入海滩淤泥中;胚轴的结构也十分特别,下端粗而重,上端细而轻,利于插入淤泥而生根。未能及时扎下根的胚轴随着海水漂流到海滩上,还能生根发芽,有些胚轴在海上漂流达4个月之久,仍然具有生命力。可见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是多么惊人而又奇妙。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植物的“胎生”。红树林的大多数植物如红树、角果木、木榄等都具有这种奇特的繁殖方式。
红树林特殊的繁殖方式为繁衍后代奠定了基础,那么这些幼苗能否在风浪冲击下站立起来呢?看看东寨港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便会得到满意的回答。这些小树茎基部周围甚至中下部的周围,长出了密集的支柱根,有的在茎基部膨大,增宽增高,好似一块扁平的木板支撑在根部,这种特别的根叫做板状根,常可高达30—50厘米,使得植株能够牢牢地扎于海滩淤泥中。
长期处于潮水淹没之中的红树林,土壤缺乏空气,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当潮水后退时,便可看到无数指状物立于地面之上,这种特殊结构的根叫做呼吸根,这些呼吸根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而且再生能力极强。大量呼吸根的产生,满足了红树生命活动对空气的需求,也是植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的又一表现。
植物通常不能忍受含盐量过高的土壤,海滩上的淤泥长期被海水浸泡,盐分含量显然增高,因此红树林虽然长期受水浸没,但又无法吸收含盐重的水分,实际上处于干旱状态。这种干旱不同于大气候形成的干旱,称为生理性的干旱。那么,它们又是怎样适应这种特殊的干旱而生存下来的呢?原来,它们大多具有厚实光亮的革质叶片,利于反射强烈光照,减少水分蒸腾,同时具有分泌腺体,可排出多余的盐分,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红树林形态结构及生态生物学的特殊性,使它们的家族得到繁衍,并扩大了分布地区。有些种从东南亚一带漂洋过海,到中国海南省安家落户,也有些从中国沿海远涉重洋,在其他沿海地带扎根。红树林这种极强的生命力使它在沿海地区漫延滋长,形成密集的丛林,宛如海上的一道绿色长城,不仅可以护岸围堤,防止海浪冲击,同时还可逐渐固定土壤,扩大陆地面积,使得许多非红树科植物也在这里安家,向陆地森林过渡,因而被称为“造陆先锋”和“海岸卫士”。红树林密集的支柱根使之难以通行,而对鱼、虾、蟹的繁殖倒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红树林树叶碎屑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除此以外,红树林还有着多方面的用途:许多种类的根、皮含有丰富的单宁,可提炼出上等的鞣料产品;鲜艳的红色木材不仅可作木材用,还是理想的天然染料,沿海渔民常用其树汁作染料,染出的渔网久不退色;有些红树树叶可作药用及绿肥。所以,红树林是一项宝贵的海上森林资源,现在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不仅保存了天然红树林,而且进行了人工培植,成为中国第一个保护和发展红树林资源以及研究海岸生态系统的重要基地。
§§§第七节绿染神州处处春
地球表面最初曾有76亿公顷的森林。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毫无节制地吞食森林,以致现存的森林只有10多亿公顷。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森林中站立并走向世界的。在周代仅黄土高原森林面积达4.8亿亩,覆盖率达50%。可连年不断的兵燹,毫无节制的垦植,历史留给新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2%。就这点家底,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当家做主的人们进行了大面积的毁林垦荒,致使有的地方除房前屋后摇曳几棵瘦枝老树外,方圆几十里只见麦浪、不见树荫。农作物失去了卫士,任风沙侵袭;大地剥去了绿衣,任酷日烧烤,致使十年九逢灾,土地越垦越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一位国际友人曾形象地说:“黄河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毛细管出血,而是大动脉破裂。”长江上也出现了第二个“地上河”,华北平原森林覆盖率仅1%。1950年外国人预言:“连华北大平原也可能变成沙漠”。
人们从大自然给予的惩罚中,开始认识到森林消长与灾害多少之间的神秘关系。
20世纪,当全世界的森林以每年10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时,当沙漠化以每年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时,当洪水、干旱、台风、海啸不断袭来时,当1991年9月,2500名有识之士云集巴黎,向50亿地球居民发出“重建地球的绿色植被”的呼吁时,在雄踞亚洲东方的中国,数以亿计的人们已开进沙漠,走上山冈,涌向海滩,挺进中原,把一棵棵嫩绿的树苗小心翼翼地栽进土壤,一浪高过一浪造福人类、惠及子孙的绿色浪潮,便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激荡开来。
1981年全国人大通过法律,规定适龄人“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棵”。16年过去,全国人民年年植树,神州大地岁岁添绿,参加植树人数累计达14亿人次,义务植树230亿株,在世界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人工造林33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12.7%提高到现在的13.92%,12个省区消灭了宜林荒山。
被国际誉为“人类改造大自然壮举”的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自1987年宣告建设这一占国土面积42%的绿色长城以来,已累计造林1.95亿亩,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4万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重披绿装。近10年,918个平原县中,有724个实现绿化达标。增产粮食10%—20%,涌现出2000多个生态庭院、生态乡县。
1977年内罗毕会议上,北京被列入世界“沙漠边缘城市”。迄今,1600多个在京单位150万人植树9886万株,绿化荒山荒滩46万亩,新建49个绿色公园、绿色道路、绿色小区、隔离片林,每年以近1500亩速度增长。在北京的西、北、东北部,月牙形的240万亩的5个风沙区植树2000多万株。一片片阔叶林、经济林迎风挺立,为抵御来自大西北的风沙,树起了一道道不可逾越的绿色屏障,使北京的尘暴发生日由20世纪70年代的25.5天减少到去年的11天,林木覆盖率达36.26%,步入绿化城市行列。
善于创造奇迹的龙的传人,正以魄力、毅力和信念,创造着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
世界上最长的沿海防护林带体系,已在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树立起1.4万公里的基干林带;1993年铺开的总面积1.8亿亩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己造林1780万亩,计划用38年建成的3亿亩用材林基地已建成5000万亩;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已在沿江12个省区271个县全面展开,仅6年3亿亩育林计划已造林8186万亩,100多个县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已治理开发3300万亩。
这七大重点绿化工程,覆盖面积578万平方公里,囊括了全国主要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台风盐碱区。绿色奇迹,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熠熠生辉。
体味过荒漠化的苦果,欣赏过绿树如茵的情趣,中国人在历史的艰辛拼搏中擦亮了曾被尘封的双眼。10年的绿色历程,在人们的心上刻下了绿色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绿色是中华民族走向美好未来的通行证,森林的荣枯与文明的兴衰休戚相关。中国的发展只有同森林的发展相连,才能走向真正的现代文明。严峻的现实是,沙漠化还在以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全国每年有4亿亩农田受旱涝侵袭,我国林业覆盖面还很低,人均拥有绿地量更少,要把一个充满绿意的中国带进未来,实现15.5%的森林覆盖率,还需全中国人手拉手,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绿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