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不锈钢对阳光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能吸收可见太阳光光谱中90%的入射光线,使光能高效率地转换成热能,因而又是一种优秀的太阳能吸收材料,可用于制造太阳能吸收装置,或用以制造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农业饲料和谷物的干燥设备。由此可见,在缓解日益紧缺的能源危机和改善地球的环境污染方面,彩色不锈钢也能作出它特殊的贡献。
我国对彩色不锈钢有着广泛的需求市场。专家们决心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彩色不锈钢,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日益美好。
§§§第三节像玻璃那样的金属
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会奇怪:玻璃和金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材料,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要硬把它们扯在一起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绍,你便会明白。
什么是金属玻璃
玻璃是大家熟悉的材料,在房屋建筑、室内装潢、日常生活等方面人们都要用到玻璃制品。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和硅酸钙,故属于硅酸盐材料。
你知道玻璃瓶是怎样制造的吗?工人们首先将玻璃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玻璃逐渐软化、熔融,成为一种糊状体;他们再将压缩空气经过管道通入糊状体,像吹肥皂泡一样,把小泡泡变成大泡泡;最后依靠模具的帮助获得具有一定形状的玻璃瓶。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玻璃从液态到固态是连续变化的,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即没有固定的凝固点(或熔点),这是因为固态玻璃与液态玻璃相似,原子都呈无序的紊乱排列。
在通常的情况下,液态金属冷却凝固时,原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成为晶体,所以金属凝固又称金属结晶。金属的许多特性都是由其内部的晶体构造决定的。
1960年,美国科学家皮·杜威等首先发现某些液态贵金属合金(如金硅合金)在冷却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当金属内部的原子来不及“理顺”位置,仍处于无序的紊乱状态时,便马上凝固了,成为非晶态金属。这些非晶态金属材料具有类似玻璃的某些结构特征,故又称为“金属玻璃”。金属玻璃具有许多独特而宝贵的性能,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金属材料,并已在生产中初露锋芒,得到一定的应用。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它为金属学增添了新鲜内容,可说引起了金属材料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优异的磁性材料
金属玻璃具有优良的磁学性能,如磁感应强度和磁导率高,热稳定性好,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再加上目前主要生产的是带状和丝状金属玻璃制品,故适宜用作磁性材料,如铁芯、磁头、电极、磁盘等。如果用金属玻璃制成收录机的磁头,可以避免磁头尖部的脱落现象,能降低磁头与磁带摩擦发出的噪声,虽然称不上是永不磨损的磁头,但肯定能延长使用寿命,并带来优美、清晰的音质和理想的音响效果。用金属玻璃制作的电磁传感器,已成功地应用在城市交通信号自动控制装置的探头上,同用其他材料制作的探头相比,电路电压降低一半,输出信号强度增加2倍,作用距离延长1倍,成本仅为后者的1/10左右。此外,金属玻璃还可以代替石英制作雷达、计算机的导声材料、敏感元件等。
如果你仔细观察电动机、变压器的结构,会发现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用许多薄硅钢片叠合而成的。这是因为交流电通过导线时,电磁感应会在铁芯中产生涡电流,块状铁芯中电阻很小,涡电流很强,使铁芯发热,消耗大量电能;而采用由涂有绝缘漆的薄硅钢片叠压制成的铁芯,由于硅钢的电阻率比普通钢大,再加上涡电流被限制在狭窄的薄片之间,回路中电阻进一步增大,消耗的电能只有普通钢的1/5—1/4。要是用金属玻璃来代替硅钢片,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可减小2/3。照此推算,如果全国都采用金属玻璃铁芯,每年可节电100亿千瓦时,以每千瓦时电0.5元计,仅价值而言就节约了50亿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缓解了能源紧张的矛盾。金属玻璃具有高饱和磁感、低铁损、低密度和成本低等优点,是制作航空变压器铁芯的理想材料,采用它可以使变压器做得轻巧、紧凑,适合于航空事业发展的需要。
胜过不锈钢
金属也会生病,这是一种腐蚀病。钢铁和空气中的氧、水分、二氧化碳等相互作用以后,会变得锈迹斑斑,甚至一块块剥落下来。由于许多酸、碱、盐介质都会严重腐蚀金属,所以据估计,英国每3分钟就要腐蚀掉2吨钢材,英美两国20世纪70年代共腐蚀掉4000万吨钢材,全世界每年因腐蚀而损失的钢铁,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1/3。可见,腐蚀对于金属来说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疾病”,它使我们遭受多么巨大的损失!
人们设想了许多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在钢中添加铬、镍、硅、铝等元素,改善钢的耐腐蚀性能,做成鼎鼎有名的不锈钢。有过这样的试验,把两块质量都是20克的不锈钢和普通碳素钢,在煮沸的稀硝酸中放置24小时,结果普通碳素钢腐蚀掉6.4克,而不锈钢也腐蚀掉0.2克。可见,天下没有绝对不锈的金属,不锈钢只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不易生锈罢了。
实验证明,金属玻璃的耐腐蚀性能远远胜过不锈钢。例如,不锈钢在温度为40℃、浓度为10%的三氯化铁溶液中,每年表层被腐蚀掉18毫米,而含铬的金属玻璃在同样情况下竟“固若金汤”,腐蚀速率接近于零。其原因是金属玻璃内部原子呈无序排列,不存在晶体的交界面,也不存在晶体缺陷,腐蚀液体无法“入侵”。再加上含铬氧化物在金属玻璃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而均匀的保护膜,所以金属玻璃的耐腐蚀性特别强,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高耐蚀材料。
此外,金属玻璃还具有极高的强度,目前铁系金属玻璃的屈服强度约为4000兆帕,镍系和钴系金属玻璃的屈服强度约为3000兆帕,远远超过了同类的晶态合金的强度。金属玻璃兼有良好的塑性,可经受180°弯曲而不断裂。它的抗裂纹扩展能力强,断裂韧性值约为钢的5倍,铝合金的10倍,硅酸盐玻璃的1万倍。金属玻璃作为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目前,影响金属玻璃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金属玻璃大型块状材料,二是因为金属玻璃的热稳定性差(如铁系金属玻璃的最高使用温度不得超过650℃),所以,金属玻璃作为一种新兴的、未来的材料,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去作出更大的努力。
§§§第四节有“记性”的金属
你一定非常羡慕记性好的同学,因为他能记住大量的外语单词,背诵许多古代诗词,而且从不丢三落四做“马大哈”。的确,记性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实在是太重要了。可能有人要问,难道金属也有“记性”?金属也能靠“记性”为人类作贡献?
我们知道,吸烟不仅有害健康,而且常因忘了熄灭烟头,酿成火灾。为了防止这种不幸事故的发生,有人用有“记性”的金属制成了烟灰缸。当烟头燃至靠近缸边,使它温度升高时,它就会“记起”自己以前的形状,向内弯折,将烟头滑入缸内。这种有“记性”的金属,就是“形状记忆合金”。下面就给你说说神秘的形状记忆合金。
意外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领来一批镍钛合金丝,也许是在制造过程中处理不当,合金丝被弄弯了,他们只能一根一根地将合金丝校直。有人顺手把校直的合金丝堆放在炉子的旁边。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些校直的合金丝在炉温的烘烤下,不一会儿都恢复到原来弯曲的形状。前功尽弃,令人懊丧,于是不得不重新校直合金丝。起初,他们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原因,还是把校直的合金丝堆放在炉旁,结果合金丝又变弯了,这种现象重复出现了多次:校直,弯曲,再校直,再弯曲……直到人们把校直的合金丝换了一个地方堆放,不再受到炉温的烘烤以后,合金丝才继续保持挺直的形状。
要是你碰到这种意外的事情,会怎么办?也许,开始时会感到奇怪,后来,校直的合金丝不再弯曲了,你便以为问题解决了,也就不再思索了。其实,早在1951年的金镉合金试验和1953年的铟铊合金试验中都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却都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科学的发现需要我们做有心人,处处留意这些貌似偶然的意外事情,勤于思索,善于思索,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美国海军军械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是紧紧地抓住了上述的意外事情,开展反复的试验研究,终于发现了50%镍和50%钛的合金在温度升高到40℃以上时,能“记住”自己原来的形状。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形状记忆效应”。1963年,在一次美国海军科学会议上,他们宣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会议代表演示了“形状记忆效应”实验。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劳动,人们又发现铜锌铝合金、铜镍铝合金、铁铂合金等也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科学家把这类合金叫做“形状记忆合金”。
奥秘浅释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现,是对人们长期来形成的弹性和塑性变形的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就拿我们熟悉的弹簧来说吧,当我们用不大的力去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和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手一放,“啪”的一声,弹簧又恢复到原来的长度。人们把这种外力去除后能恢复的变形叫做弹性变形。如果我们的拉力过大,超过了材料的弹性范围,放手后弹簧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弹簧就损坏了。这种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变形叫做塑性变形。通常,用钢丝做的弹簧,一旦产生了塑性变形,即使加热也不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然而,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与一般金属不同的新特性:它们虽然产生了塑性变形,但只要稍微加热(通常只要加热到20℃—30℃),便仿佛有记性似的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对于传统的塑性变形概念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类合金能“记住”自己以前的形状呢?要阐明它的机理需要冶金学、金属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会涉及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都是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至今还有不少问题未能完全搞清楚。
从根本上来说,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是由它的内部晶体结构所决定的。
这类合金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外形,而且,合金内部的原子排列具有同外形相适应的可逆转变结构。形状记忆合金都有一定的转变温度,在转变温度以上,加工成欲记忆的形状,合金内部原子则排列成一种稳定的结晶构造。把它冷却到转变温度以下,施加外力改变它的外形,此时,它的原子结合方式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原子离开自己原来的位置,在邻近的位置上暂时地停留着。如果把这种变形后的记忆合金加热到转变温度以上,由于原子获得了向稳定结晶构造转变所需的能量,就又重新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从而又恢复了以前的形状。
飞向月球
我们的时代正向着浩瀚广袤的宇宙空间进军。1969年7月21日,人类首次摆脱地球引力的羁绊,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在月球上度过了难忘的21小时。此后,人类又先后数次成功地实现了载人的登月飞行,给地球传送了许多珍贵的天体资料和科技信息。在这过程中,鼎鼎大名的镍钛合金充分发挥了“形状记忆效应”的“聪明才智”,为宇航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了将在月球上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发回地球,必须在月球上架设直径为好几米的半球形月面天线。然而,要把这种庞然大物直接放进宇宙飞船的船舱中,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航宇局先用镍钛合金在40℃以上制成半球形的月面天线(这种合金非常强硬,刚度很好),再让天线冷却到28℃以下。这时,合金内部发生了结晶构造转变,变得非常柔软,所以很容易把天线折叠成小球似的一团,放进宇宙飞船的船舱里。到达月球后,宇航员把变软的天线放在月面上,借助于阳光照射或其他热源的烘烤使环境温度超过40℃,这时天线犹如一把折叠伞那样自动张开,迅速投入正常的工作。
大显身手
形状记忆合金还是连接零件和管道的能手。用它做铆钉,只要先加热到转变温度以上,把铆钉的两脚分开并弯曲,再冷却到转变温度以下把它拉直,插入被连接零件的孔中,最后再将其加热到转变温度以上,让它记起自己以前的形状,它就会自动地把两个零件紧紧地铆住,免去了锤击的麻烦。这种铆钉尤其适合在具有化学介质、放射性物质或其他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应用。
美国制造的F—14飞机上的液压系统管道,由于结构紧凑而无法焊接,用形状记忆合金制造连接套管,解决了这个困难。只要先在室温下将套管内径加工成比管道外径稍小一些的尺寸,再将套管在低温下扩大内径,套在欲连接的管道外面,当温度升高到室温时,套管就像孙悟空头上的那道箍遇到唐僧念紧箍咒那样,紧紧收起,将管道封接得非常严密。迄今为止,人们已使用了10多万个形状记忆合金接头,无一损坏,十分安全。
形状记忆合金在医疗器械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治疗骨折的外科手术中,用形状记忆合金制造人工骨骼拉杆,依靠人的体温即可将骨缝接合固定,大大加快了骨折愈合的速度。同样,将形状记忆合金事先连接在弯曲的脊椎骨上,依靠人的体温使合金伸直,就可以达到矫正脊椎骨的目的。
而用形状记忆合金来补牙,任蛀洞七弯八绕,也能镶嵌得十分紧密。此外,它还可用于人造心脏瓣膜、人造关节、人工肾微型泵、脑动脉瘤手术钳等。
人们发现形状记忆合金还能在各种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中大显神通,是制造机械手和机器人的理想材料。用它来制造火灾自动报警器,只要周围出现火灾的苗子,它就毫不犹疑地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发出报警的信号。眼下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发展“生物记忆”、“材料记忆”和“计算机记忆”三大记忆技术,如将形状记忆合金和其他高技术相结合,它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形状记忆合金更可以用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国正在研究固体热能发动机,使形状记忆合金往返于温差为20℃—30℃的两个水槽之间,利用它的变形、恢复产生的力量,推动主轴旋转,将机器发动起来。它不需要消耗煤、油等燃料,也不消耗电能,无废渣、废气,不污染大环境,还可利用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或工厂的余热。所以形状记忆合金在发生能源危机、公害横行的今天,确实值得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