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民教子经
30841700000009

第9章 你要比我做的好(1)

陪着孩子做家务(培养孩子对劳动的认识)

“燕子怎样做窝?”“母鸡怎样生蛋?”“蚂蚱是害虫吗?”“大米白面是哪里来的?”对如今城市少年提出这样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多数令人啼笑皆非。

有一位小学教师对班里的学生做了一次试验,提出一组数据:不知道棉花可以做衣服的占45%,不知道甘蔗能榨糖的占65%,不知道菜豆角、黄瓜长在哪里的占50%。

我们不会去认为非要让孩子都知道这些知识,但这方面知识的缺少,往往连带着不知道劳动者要为使母鸡下蛋付出多少汗水。现在的确有些孩子似乎觉得母鸡很容易一窝窝地下蛋,可不是,那农贸市场不是有成担成筐的鸡蛋吗?当今儿童中,对劳动成果不珍惜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如何加强孩子这方面的教育?方法固然很多。重要的方式就是应当让孩子到“广阔的天地”去走一走。我的老家在衡山山区,每年都要带孩子回老家看看。有年回家过年时,七岁的儿子将几大把葵花籽、南瓜籽种在地里,回到自己家一个月后,给爷爷写信还问及是否长出了小苗苗。我告诉他,只有春天才能播种,你冬天种的种子即使长出小苗来,也会被冻死的。他终于明白了春播秋收、春华秋实的道理。

引导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于培养孩子对劳动的认识,养成勤劳俭朴的好习惯有重要的影响。据1997年7月出版的《新华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城市家庭独生子女每日平均劳动时间仅为11~22分钟。

还有专家调查,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劳动0分钟的占9.7%;1~10分钟的47.3%;11~20分钟的27.2%;21~30分钟的11.9%;31~60分钟的2.8%;1小时以上的只有1.1%。

两年前,有关方面曾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英国为0.5小时。相比之下,中国小学生劳动时间最少,仅0.2小时。

研究资料表明,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道德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独立性显著相关,即儿童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另一方面,家务劳动时间与儿童的勤劳检朴显著相关,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儿童勤劳俭朴的品德。

有一位住在北方乡下的老大爷,对教城里的孙子学种养颇有研究。他在1996年7月19日的《辽宁日报》上发表了《我教孙子学农活》的文章,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文章说:

现在有的独生子女,被大人惯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上小学了还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菜是谁种的,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为了教孙子学农活,每到双休日,我都责令儿子、儿媳带孙子到离城60公里外的乡下“家庭小农场”进行劳动实践。在乡下老屋睡一宿,领略一下农村风光,体验一下父辈怎样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日子。

一开始孙子来到乡下不适应,过一段时间就习惯了,对农村生活也有了好感,每到双休日,不用大人张罗下乡,自己便早早装好书包,准备启程。种地时,我当总指挥,儿子刨埯,媳妇滤肥,孙子播种,我再培土埋埯,一条龙作业。我告诉孙子别小瞧这种庄稼活,可要讲质量,哪一道工序出了漏子都会影响产量。孙子往往把种子扔在外边,我就让他拣起来,并告诉他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道理。干农活是个苦差事,孩子年龄小,没耐性,干累了就让他休息一下,要掌握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勤鼓励,勤表扬,一夸奖干劲就来了。劳动结束后,回到老屋,一家人吃奶奶做的粗茶淡饭,吃得可香哩!孩子厌食的毛病也得到纠正,就这样,一到双休日孙子总要跟着他爸妈到乡下学农活,从不间断,不仅培养了孩子学农、爱农的思想感情,对孩子健康成长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位大爷的孙子以后将会干什么工作,我们很难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劳动创造生命、劳动创造财富的认识,比整天呆在城里的孩子肯定深刻得多。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世世代代滋养着人们的勇敢与聪明才智,使人们在大自然充满神秘的生命创造过程中,汲取高贵而自由的生命意义,使人类从精神到物质走向一种更高的境界。学种养,决非仅仅只是使孩子认识劳动创造财富,达尔文和他母亲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个答案。

达尔文的父亲是英国一位有名的医学博士,母亲苏姗娜是位有见识的女性,她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从达尔文一岁时,苏姗娜就注意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尤其是常带达尔文去花园散步。在这里,小达尔文看母亲嫁接果树和培植花草树木,同时帮助搬移花盆。母亲一点一滴地教他认识和观察花草,告诉他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树木的名称。有时,小达尔文还跟着父亲去郊外采集花草植物,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达尔文从小就喜欢大自然,知识领域也不断地扩大。

苏珊娜很懂得爱护儿童的好奇心。一次,她给树苗培土,小达尔文问:“妈妈,你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在得到满意的回答后,他又提出诸如:“泥土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等一连串的问题。苏珊娜为孩子能提出问题而高兴,她对达尔文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一个谜,妈妈希望你长大后自己去找答案,做一个有学问有出息的人。”

不幸的是,在达尔文8岁时,病魔夺去了这位伟大母亲的生命。但对达尔文来说,正如研究儿童教育的刘月琴女士所分析的那样,苏珊娜循循善诱的教诲,启迪了达尔文幼小的心灵,激发了他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家务事也应给孩子明确分工

国外一个科研小组在研究一旦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时各个家庭如何应付的问题时,得出的结论表明:为应付意外,事先做好家庭成员的分工很有必要。即使很小的孩子,也应分派一些工作,这样,灾害发生时,孩子才不会成为妨碍父母行动的累赘,相反能凭自己的力量动脑筋,想办法脱离险境。

尽管这是发生紧急情况时孩子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措施,但平时让孩子分担家务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自立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应从小给孩子分配其力所能及的工作。

现在的父母大多记得看书小时候分担的事情:五六岁时就可能被分派去看猪仔,七八岁时便帮着生火做饭,十来岁时便开始自己洗衣服……所以,这一代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挺强。

在父母看来,最初孩子干活真让人不放心,孩子干得费劲又不尽如人意,还不如自己三下两下就干得又快又好。但是,父母若因为不满意而不让孩子干的话,孩子很可能有永远也干不好,成为家人的累赘。其实,在孩子而言,每次领受一项新的工作总是感到很荣幸的,有一种被信任的幸福感,会努力把自己的新工作干好。

所以,父母应尽量明确地给孩子分派其力所能及的工作——四五岁时可分配其扫地,五六岁时可分配其收拾餐桌,十来岁时就可以洗碗做饭了。而一旦分派给孩子的工作,父母就应让孩子明确意识到这是他的工作。即使有时因为某种原因,分派给孩子的工作由父母帮忙做了,他也能意识到,这是父母帮他做了应由他做的事。这样,孩子就会自然地产生“这是我的工作”的意识,孩子长大后便会产生必须由自己完成某项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从而成为独立性强责任心重的人。

让孩子陪同家长招待客人

不少家庭来了客人时,总是家长热情地招待客人,而将孩子漠不关心地丢在一边,让孩子自己玩;或是家长把孩子赶出客厅,让孩子去一边呆着,别碍手碍脚的。其实,这都不是好方法。

日本学者多湖辉曾在一本著作中提到他到一位美国教授家作客的情况。由于女主人身体欠佳,接待他的竟是教授和他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教授寒暄一阵后,男孩便彬彬有礼地做自我介绍,并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他还说自己平时对日本很感兴趣,知道东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并表示有机会一定去日本看看。待到午餐结束时,男孩又十分周到地对客人说:“今天的饭菜还好吗?不知合不合您的口味?”俨然一副绅士派头,其态度之大方,谈吐之得体,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或许认为,小孩过于“老诚”不好、不可爱。是的,孩子自应有孩子的天真烂漫,但是让孩子学习一些礼仪,学习待人接物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却是必需的。因为不论多么天真可爱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孩提时代,儿童时期毕竟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孩子会逐渐长大。

现在的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的礼仪方面都重视不够。为了让孩子更积极地投入社会,尽快地成长起来,家中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招待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孩子通过观察,可以从父母及其他长辈身上学习礼仪和待人接物;另一方面,孩子自己参与待客,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胆识和言谈举止。

也向孩子学习(尊重孩子——听孩子倾诉,向孩子学习)

孩子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但在心理上却有一个共同的需要——渴望尊重。

孩子有很多的话最想对父母说——说他们的经遇,说他们的委屈,说他们的学习,说他们的想法……

但是没有几个父母愿意去听。

父母们主观地以为:小孩子,懂什么?这就是不尊重。

其实,孩子懂的,有时比我们做父母的还要多。

为此,请所有做父母的:蹲下身来,听孩子倾诉;放下架子,向孩子学习。

先谈听孩子倾诉。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最大保护,就是让孩子用语言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每一个孩子,都希望父母能与他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可是,父母的,却往往最爱听“好消息”,最不爱听“坏消息”。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感到失望,感到对父母说话往往是白说,白说还不如不说,免得浪费感情。

我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经常向父母说心里话吗?你是不是每次把所有见到或所经历的事向爸爸妈妈诉说?大多数孩子回答:不!

五年级一位非常漂亮的女生说:“我和妈妈说话,她总是自顾忙,手里的活一直不停,她根本不想听。”

另一位男生说:“爸爸对我说的话一点兴趣都没有。”

父母工作了一整天,回到家,自然想安静地休息一下,或者忙家务,洗衣做饭,但却忽略了孩子。

在成人眼中,孩子的思想幼稚,他们说的可能都是芝麻绿豆或者不着边际的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事可能都是“惊天动地”的,而父母是他们最亲最信任的人,所以就最想对父母诉说。

父母若不愿意聆听他们的说话,无疑是放弃了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和与他们沟通的机会,日子久了,孩子便不会向父母透露心声。另一方面,这也扼杀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久而久之,他们有事或向小朋友倾诉,或放在心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就疏远了。

听孩子诉说,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自己说;你只要蹲下身来,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有一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告诫: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如果平时听孩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有说话,只能看着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气愤的孩子蜷伏在妈妈身边,把头枕在妈妈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给我指出来,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妈妈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还等着我呢。谢谢妈妈!”

妈妈沉默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内心的痛苦。妈妈明白了,这时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他受了委屈,需要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倾听是尊重孩子的最好方法,通过倾听,你不仅了解孩子,而且通过倾听,还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还培养了孩子豁达坦诚的品格。

当你听孩子说话时,建议你运用以下几种技巧:

坐在他的身边;

放下手上工作或放弃休闲;

倾听的同时,配以点头、微笑、询问;

提出你的看法;

接纳他的情绪;

再谈向孩子学习。

孩子生活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里,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空前提高,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和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

当孩子走进学校,走上社会后,往往通过各种各样渠道和媒介获得新的东西比家长还要快,在知识、理论和信息方面有的比家长还要多。

不仅如此,孩子身上也有一定的长处和优点,也有值得家长学习的东西。

因此,家长不仅为了教育孩子而要了解孩子、了解社会的变化,不仅因为家庭教育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而要学习孩子掌握的东西,“读透孩子这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还由于发现自身不足和孩子的优点而要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可以说是家长睿智和成熟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终身学习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应验了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中提出的“教学相长”的规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就家长而言,为了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素质,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就应该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教中感到不足,遇到问题,就去学习,在学习中有所得,不断完善自身,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如果从家长与孩子双方来讲,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就能给古老的“教学相长”规律赋予时代的新的涵义。

另一方面,向孩子学习,还可以发现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

有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想方设法读懂孩子这本“天书”,不断地向孩子请教:“爸爸这样做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怎样做,你才更满意?”——这样,常常能够找到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

只有向孩子学习,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并且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无边作用,这也是启动孩子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

“知心姐姐”卢勤在《写给世纪父母》一书中这样写道——拜孩子为师,好处很多。

一、能使大人变得年轻。好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激活自己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子变得自信。能够做父母的老师,让父母听自己的,那是多么神气的事情!孩子自然会从心里发出“我能行”的正信息。

三、能使亲子间的感情增进。父母拜孩子为师,就自然会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受到大人的尊重,反过来会更尊重大人。这样,家庭气氛会变得更加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