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汉不能养骄子(培养孩子的节俭习惯)
古人言:“成由节俭败由奢”,今人亦多崇尚艰苦奋斗立家业。然而,举目我们的小学校园,不难发现“小富翁”多了,“摆阔风”甚了。人们在欣喜生活水平提高了的同时,是否也想来过这将会使我们的孩子失去些什么?
南昌市的吴庆福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并就此有感而发,读后对人颇有启发:
我的一个亲戚从深圳来南昌出差,回深圳前,一定要在酒家请我们全家吃晚餐。由于亲戚客气点的菜肴非常丰盛。可说实在话,现在大家肚子里油水都不少,所以尽管各种菜味道都很鲜美,最后还是剩下了一大半,有一罐扣肉竟然一筷子也没动。我提议,将吃不了的用菜盒带回家。可儿子坚决不同意,只好算了。回家路上,我批评儿子浪费,他却顶撞我说:“那样做显得太小气,寒碜!”
到底什么叫“小气”、“寒碜”?我认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那才是小气;儿子所谓寒碜,则正是古人告诫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美德。撒手浪费不光彩,莫把节俭当寒碜。这种节俭,不是个人的生活小事,而是一种珍惜、尊重他人劳动的社会行为。
教子当从艰辛起,是发达国家众多有成就的家长大力倡导的家教方法。洛克菲勒是全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翁。但他对儿女的零用钱却始终卡得很紧。
他规定零用钱因年龄而异。7~10岁每周3美元,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2美元,每周发放一次。他还给每人发一个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递增5美分,反之则递减。同时允许通过做家务得到报酬,补巾各自的零用。9岁的二儿子纳尔逊(后来当了副总统)和7岁的三儿子劳伦斯(后来办新兴工业),曾主动要求合伙承包替全家人擦鞋的家务活,擦一双皮鞋5美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家老小都吃配给的粮食,烤蛋糕时要儿女们赊交出等量的食膳。那时男孩子们合办“胜利菜园”,种瓜种菜卖给家里和附近的食品杂货店,合伙养的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儿女们上大学时的零用钱与一般同学不相上下,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喜欢吃喝玩乐、交女朋友的四儿子温斯洛普有一次欠了账,只得向大姐巴博告借。小儿子戴维(后来任大通国民银行总裁)读大学时也一样恪遵家教。有一次放假回纽约,同行的一个同学眼见他记账,这个饮料多少钱,那道菜多少钱。
英国王妃戴安娜的长子威廉10岁时就放弃了豪华的宫廷生活,按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要求去上住宿学校每隔三周才能回家一次,一学期只有9英磅的零用钱。他幼年时使用的婴儿车还是30年前父亲用地的那一辆,玩具也是父亲当年玩过的木质玩具,节日礼物多为廉价品。
美国有一名拥有500万美元资产的富翁,强迫其儿子过流浪生活,借以磨练儿子的意志。23岁的小艾荣·安德森,刚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返回美国,即被父亲老艾荣强迫搬出豪华大宅,到洛杉矶的贫民区体验生活。为什么要为样做?老艾荣说:“我不想子女被宠坏,变成一个纨绔子弟,所以我告诉小艾荣,如要继承我的事业和财产,就要挨得住贫困的生活。
作为东方国家的日本,也注重对小学生进行艰苦相互的教育。王晨女士带女儿到日本定居,她用生动的事例介绍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教育观,令我们深思:
我女儿在国内上小学时,她周围的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零花钱,鉴于以往的经验,来日本我每天给她200日元的零用钱。但开学后我发现,日本的小学生上学时排队去,放学时排队回,根本就没有进商店和买零食的机会。为了弄清家长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这个问题,我特别请教了学校的老师。有的学生需坐车上学,则只能用月票,其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德。
在日本,每年4月份的开学式是一个很隆重的日子。开学式之前,学校发给每一位家长一张通知书,其中一项很令我感叹:“请不要让您的孩子穿华丽的衣服来上学。”日本小学生穿着都很朴素,由于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较多,一般都是棉布衣服和运动鞋,女孩子也绝不穿皮鞋上学。樱花盛开的季节,学校组织学生春游,需要带一顿午饭。为此学校又给家长特别通知:不要给孩子带精美的仪器不要带饮料,只带茶水或白开水。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告诉我们,一个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这就不能沉溺在家庭的安乐窝中,必须在风雨中摔打,在逆境中崛起,在实践中拚搏,以此磨砺孩子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其身心健康,成为栋梁之才。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也有一些年轻的父母善于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节俭美德。马宇歌的父母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主持人马宇歌,是1996年中央电视台在北京市招聘的一批小记者之一。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时才9岁。从1996年5月底从事“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颁奖大会”在采访报道起,宇歌开始了不经培训就上镜头的记者生涯,在这次大会上,她对著名作家束沛德、高洪波、苏叔阳等进行了采访报道,受到一致称赞。到目前为止,小宇歌在中央电视台做了30多部片子。
小宇歌的能力主要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的。她从4岁起就骑单车上幼儿园,是园里唯一不用接送的小朋友,从6岁入学的第一天起,小宇歌就把爸爸“无私奉献,全面发展”的嘱咐记在心里,每天放学后,她都独自留下来擦黑板、扫地、关窗、摆桌椅……她生活十分俭朴,吃饭时从不撒饭剩饭。上二年级时,许多同学都穿上了贵重的白色旅游鞋,宇歌回家也让爸爸给她一双,可爸爸却在地摊上给她买了一双14元钱的红色雪地靴,并教育她“奢糜与浅薄成正比,勤俭与无知成反比”,宇歌听后立刻换上雪地靴,愉快地上学去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小学生在课文中都会学到这首古诗。然而,要真正理解它,就要靠父母借鉴成功家长的家教方法,平日对孩子进行点点滴滴的引导。
惯子如杀子
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向两年前,一位年守花甲的老父亲猛挥铁扳手砸死亲生儿子后,在拘留所里写下“挥泪斩吾逆”的诗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高举斧头砍死独生子之前,抹去满脸给横的老泪……这些泪水里有恨、有怒、有悲、有怨,而最刻骨铭心、恸天泣地的还是一个字:悔!
那些死在尊重父母手下的逆子,无一不是从小受尽溺爱、不听管教,继而无理取闹,恶习膨胀,以至发展到丧心病狂、灭绝人性。“惯子如杀子”的告诫竟成了“惯子自杀子”的人间悲剧!当然,这样的悲剧只是极少数不应发生的极端的事例,而抱怨子女“不听话”“管不了”的父母,却大有人在。
其实,岂止是父母的后悔,天下也有不少步入歧途的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自幼管教不严的抱怨。1996年11月23日,在吉林省某市死囚看守所,年仅20岁的死刑犯潘金海在死刑执行前,将前来送“最后的晚餐”的母亲一只耳朵咬掉,并一边从口里吐出血淋淋的耳朵,一边用仇视的目光注视着瘫坐在牢房地上痛苦不堪的母亲马桂珍,歇斯底里地嚎叫道:“我恨你……”
潘金海出生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里。他是父母的独生子、命根子,也是这个家庭的“小皇帝”。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他突然醒来,大哭不止。他的哭声简直就像命令,由于不知是何原因会令小宝贝如此伤心,急得父母团团转。“我要吃糖葫芦!”小宝贝说完又大哭不止,摔枕头、踢被子,闹个不停。他为自己的小心思没被破译而愤恨。这可让父母为难了。东北的糖葫芦,夏天极少见到,且又是三更半夜,上哪儿去买呀!母亲急中生智,拿起电话,令丈夫的司机去买。司机开着小车把全市转个遍,没想到还真让他买着了,当司机气喘吁吁跑上三楼,把糖葫芦送来的时候,潘金海哭累了,早己进入梦乡。
他平时在学校里更是称王称霸,经常打同学、骂老师,无故旷课逃学。一次潘金海在学校打了人,挨了老师批评,还罚了站。罪恶后他便在母亲面前哭诉,哭得泪水涟涟。母亲一看心痛得不行,立刻火冒三丈,抓起电话就找学校,在电话里哭骂了一通,还不解气,又带上孩子气势汹汹地闯进学校,跟校长拍桌子发脾气,说:“我儿子打伤了人我负责!他的伤了谁呀!我给付医药费得了,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大惊小怪!”回家后,马桂珍又对儿子说:“以后谁敢惹你,你就给我打,打不过就跑。有妈在,你谁也别怕!”
就这样,潘金海的霸道与放荡愈演愈烈。而父母对他的娇生惯养也越来越强。16岁那年的一天,他趁小保姆洗澡时,打烂浴室窗户,拉开门拴,硬是将光着身子的小保姆抱到了床上。恰在这时,从外面归来的马桂珍却大声训斥欲夺门而出的小保姆:“干什么,干什么,你还准备去告呀!他还是个孩子,懂什么?还不是你洗澡不检点,看看人也是因为好奇,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他的父亲听说此事后,反而哈哈大笑:“行啊,咱宝贝儿子长大了……”
由于父母的纵容,潘金海在高中毕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强奸少年24人,侮辱己婚女性30名,终被押上断头台。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待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想管管不了,根源在于该管的时候没有管。自提倡优生优育以来,年轻的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从胎教抓起,一直到婴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抓得不可谓不紧,但大多侧重于文化知识教育。尤其是对幼儿和儿童,父母只注意孩子吃好、穿好、玩好、长好,有点小毛病,如说粗话、不听话等,则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甚至还把这当作孩子聪明活泼,以一些不良言行逗引孩子“玩儿”。殊不知,日积月累,根深蒂固,小毛病养成大恶习,这时再想管就很困难,以至管不了。
我只能教你这么做(本事当靠自己学)
有的家长总抱怨说,他的孩子成绩一直处于中等状态。问及原因,语塞。实际上他的孩子,天生聪明,智力绝无问题,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上进心。而这上进心的培养,又主要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
不久前,广东省举行的家庭美德事迹报告会,广州市煤气公司的干部伍洁恬应邀上台谈如何都子成才,引起了听众浓厚的兴趣。她的儿子温阳1996年毕业于广州市执信中学,以综合分900分的成绩夺得广东省当年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些前,温阳曾多次在全国省市各项竞赛中夺冠,同时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多次获得“羊城好少年”、“广州市三好学生”等称号。这其中倾注着家长的汗水,包括父母培养孩子奋发上进、立志成才的良苦用心。
从小温阳上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对他进行细心、严格的教育,注意培养温阳的自立精神和吃苦精神。他上幼儿园时是全托,7岁起开始独睡一个房间,上小学时,大人不接送,一年级便自己过马路,四年级时,他参加市东山区少年宫电脑班,每周两次课,不论刮风下雨,家长都不接送,后来,逢周日,他从乐山往西村参加奥校培训,也是独来独往。他从三年级起,就开始“承包”家中洗碗任务,假若负责煮饭,父母若同时出差,则让他自理。在作业上发现有错时,也一定要让他自己找出错误并更正。完全打掉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思想,即使孩子有上进的动力,又养成凡事靠自己,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
温阳的父母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入手,培养了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使孩子有了奋发进取的内在动力。
今天我们孩子的上进心和学习动力来自何方?日前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完成的一项对12个城市3340名独生子女人格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6.7%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报答父母”。这个数据也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上进观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声演员牛群36岁得子,取名牛童。牛群的“望子成龙工程”动手较早。他认为“将来社会竞争激烈,给孩子留钱,还不如给他一身本事。为防止牛童偷懒撒娇,他把妹妹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搁一块养。妹妹家也是个儿子,比牛童大一岁。这样两个孩子搁在一块儿,既能淡化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又能把竞争机制引进家庭。小哥哥语文好,作文经常在全校广播。因为他特别喜欢看课外书。牛童不爱看书,更怕写文章,小哥哥就笑话他。弟弟爱面子,不得不经常抱着书本看,时间一长,也看上瘾了。弟弟数学好,尤其计算机学好。为了让两个孩子竞争,在孩子参加计算机大赛前,牛群买了一批黄白扣子,黄扣子当“金牌”,白扣子当“银牌”。他又找来两面小旗子,一面旗画头牛。另一面旗子画头鼠。因为两个孩子一个属鼠,一个属牛。牛群规定:谁赢了就升谁的旗。“鼠”哥哥得了金牌,升“鼠”旗,牛弟弟得了金牌,就升“牛”旗。比赛前几天,不用大人催。小哥儿俩一个比一个早起。这一年小哥儿俩双双夺得全国一等奖,一人抱回一台计算机。
总之,培养孩子的上进观,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志向观,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才会刻苦学习,才会刻苦学习;其次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只有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再次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只要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再次就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观,只有吃苦耐劳,才能学有所成,全面发展。
再富不能富孩子
这是许多西方富翁的一个家庭教育原则。
菲尔德掌管着全美著名的亚特兰大快餐经销店,其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但他对子女却异常苛刻“小气”,每到寒暑假,要求子女到各地的餐厅去打工,以挣钱“糊口”,维持生计。此做法在如今已经富裕了的一些家长来看,似乎大可不必。殊不知,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磨难教育,使子女从小培养了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年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强者的姿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一位在中国度假的加拿大富翁,接到上中学的女儿打来的越洋电话,问能否到银行支取零用钱,这位平时一掷千金的父亲却不假思索地对女儿说:“零用钱可以通过做杂活,如投递报纸的方法自行解决。”
但中国的一些父母缺少这样的理念。有些父母尽管自己经济不富有,但对孩子却大把大把给零用钱。殊不知,这恰恰是害了孩子。在某省有个收费不菲的外语学校,学生都是有钱人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不是比谁的学习好,而是比谁家更阔。甚至在洗澡排队时,也要按谁家老子赚的钱多少来排次序。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给他自己及社会带来什么。
严师出高徒弟(不给孩子好脸色从不微笑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