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各种森林植被类型,如温带地区的落叶林、寒带地区的泰加林和热带地区的雨林等。显而易见,森林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气候和地貌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异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森林植被的类型及其分布。气候资源中又以水分因子和温度因子与植被分布的关系最为密切。
气候特征决定了区域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因此,与全球气候分布格局相对应,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分布着具有不同特征的植被类型。全球植被类型的分布格局。
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报道,2000年世界森林面积为38.69×108公顷。其中,欧洲(包括俄罗斯)的森林面积最大,为10.39×108公顷,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7%,居世界首位;第二位是南美洲,森林面积为8.86×108公顷,占23%;第三位是非洲,森林面积为6.50×108公顷,占17%;北美洲和中美洲居第四位,森林面积为5.49×108公顷,占14%;亚洲森林面积稍小于北美洲和中美洲,为5.48×108公顷,占14%,居世界第五位;第六位是大洋洲,森林面积为1.98×108公顷,占5%。就森林覆盖率而言,从高到低依次为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和中美洲、大洋洲、亚洲,森林覆盖率分别为51%、46%、26%、23%、22%和18%。
从生态地区分布来看,热带地区森林面积最大,为18.18×108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7%;寒温带针叶林面积为12.77×108公顷,占33%;温带森林面积为4.26×108公顷,占11%;亚热带森林面积最小,为3.48×108公顷,仅为全球森林总面积的9%。
下面将以大的气候带为单位,对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及常绿阔叶林等地球上主要的森林类型及它们的分布情况进行概略介绍。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在赤道带有广泛的分布,集中的分布区域包括美洲热带雨林区、印度—马来雨林区和非洲热带雨林区。
热带雨林分布区的气候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高温,另一个是高湿。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最明显的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层次复杂,生物量大。科特迪瓦有树种600多种,马来亚树种超过2000种,亚马孙树木平均密度为423株/公顷,分属于87个种,印度马来地区也达到200多种/公顷。
热带雨林是常绿的、具湿生特性,至少有30米高,但通常会更高些,富于粗茎藤本。木本和草本的附生植物均多,或通常主要是由较少或无芽体保护的常绿树组成,无寒冷亦无干旱干扰,真正常绿,个别植物仅短期无叶,但非同时无叶,大多数种类的叶子具滴水尖。
典型的热带雨林主要限于赤道气候带,其范围大致是在赤道两侧10°范围内,但是,热带多雨气候并不能围着赤道形成一个连续的带,而在某些部位被截断了,因而,热带雨林也就不能围着赤道形成一个连续分布带,但在某些地区则又超出了赤道多雨气候带的范围。在几内亚、印度、东南亚等具有潮湿季风的区域,只在夏天显示出一个发展特别好的雨量高峰,并有一个短暂的干燥期或甚至是干旱期,但植被依然由雨林组成,虽然落叶和开花明显地与这个特殊季节有关。这类热带雨林可称为季节性雨林。同时,东南信风是潮湿的,它使巴西东部、马达加斯加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从赤道到20°,甚至超出这个范围,形成雨林气候并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起作用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据美国生态学家估算,热带雨林面积近1700×104公顷,约占地球上现存森林面积的一半。它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一是南美洲的亚马孙盆地,二是非洲的刚果盆地,三是东南亚一些岛屿,往北可伸入我国西双版纳与海南岛南部。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分成三大群系类型,即印度马来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和美洲雨林群系。
热带雨林区多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25℃~30℃,年温差小,平均为1℃~6℃,月平均温度多高于20℃,日温差和日湿差比月温差和月湿差大得多;年降水量高,平均为2000~4000毫米,全年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
热带雨林的典型土壤带是赤道棕色黏土(铁铝土热带红壤),土壤营养成分贫瘠,腐殖质含量往往很低,并只局限于上层,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土壤呈酸性,pH值为4.5~5.5。森林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几乎贮备在地上植物中,每年都有一部分植物死去,并很快矿质化,所释放的营养元素直接被根系再次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热带雨林有着很鲜明的特征。热带雨林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异常丰富的植物种类,区系植物的多种多样性,以及它在显花植物种类上的繁多。植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具有适于植物种迅速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四季都适合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气候。据统计,组成热带雨林的高等植物在45000种以上,而且绝大部分是木本的。如马来半岛一地就有乔木9000种。除乔木外,热带雨林中还富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热带雨林中,每个种均占据自己的生态位,植物对群落环境的适应,达到极其完善的程度,每一个种的存在,几乎都以其他种的存在为前提。乔木一般可分为三层:第一层高30~40米以上,树冠宽广,有时呈伞形,往往不连接;第二层为20~30米,树冠长与宽相等;第三层10~20米,树冠锥形而尖,生长极其茂密。再往下为幼树及灌木层,最后为稀疏的草本层,地面裸露或有薄层落叶。此外,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发达,成为热带雨林的重要特色。还有一类植物开始附生在乔木上,以后生出的气根下垂入土,并能独立生活,常杀死藉以支持的乔木,所以被称为“绞杀植物”,这也是热带雨林中所特有的现象。
在热带雨林中有真菌与根共生成真菌菌根,能够消化有机物质并且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输送到根系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菌根在物质循环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状况表明雨林生态系统中是依靠了菌根中真菌直接把营养物质送入植物体内的直接循环,而不是靠矿质土壤。
雨林中的乔木,往往具有下述特殊构造:①板状根:第一层乔木最发达,第二层次之。每一树干具1~10条,一般3~5条,高度可达9米。②裸芽。③乔木的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缘,革质,中等大小,幼叶多下垂,具红、紫、白、青等各种颜色。④茎花:由短枝上的腋芽或叶腋的潜伏芽形成,且多一年四季开花。老茎牛花也是雨林中特有的现象。⑤多昆虫或鸟类传粉。
组成雨林的每一个植物种都终年进行生长活动,有其生命活动节律。乔木叶子平均寿命13~14个月,零星凋落,零星添新叶。多四季开花,但每个种都有一个较明显的盛花期
在热带雨林中,高位芽植物在数量上显然是占有绝对优势,而在温带森林和草原中占有优势的地面芽植物则几乎不存在,一年生植物除偶见于开垦地和路旁外也是几乎不存在的,附生植物却有较高的比例。热带雨林的生活型谱的特点,显然是密切地反映了非季节性的持续而有利的气候。而由于常绿树冠层所造成的终年荫蔽,加上根系的激烈竞争,可能反映出地面植物的贫乏,但经常湿润的大气和高温,可能促进主要是草质的附生植物的发展。
热带林群落结构复杂,形成多样的小气候、小生境,这为动物提供了有利的栖息地和活动场所,动物的成层性也最为明显,生物学家认为在热带雨林中存在着6个不同性质的动物层次。它们是:①树冠层以上空间,由蝙蝠和鸟类为主组成的食虫和食肉动物群。②1~3层林冠中,各种鸟类、食果蝙蝠类、以植物为食的哺乳类以及食虫动物和杂食动物。③林冠下,以树干组成的中间带,主要是飞行动物鸟类及食虫蝙蝠。④树干上,以树干附生植物为食的昆虫和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攀缘动物。⑤大型的地面哺乳动物。⑥小型的地面动物。
热带雨林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三叶橡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橡胶植物,可可、金鸡纳等是非常珍贵的经济植物,还有众多物种的经济价值有待开发。开垦后可种植巴西橡胶、油棕、咖啡、剑麻等热带作物。但应注意的是,在高温多雨条件下有机物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这样一旦植被被破坏后,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导致环境退化,而且在短时间内不易恢复。因此,热带雨林的保护是当前全世界关心的重大问题,它对全球的生态效益都有重大影响,例如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的维持具有重大意义。
季雨林
季雨林是分布在热带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一种稳定的植被类型。与雨林分布区相比,气候特点为旱季明显,降雨量少和温差大,通常年平均温度25℃左右,年雨量800~1500毫米。
季雨林分布在东南亚、南美洲和非洲。季雨林的特征是在旱季部分或全部落叶,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种类成分、结构和高度均不及雨林发达。林内藤本和附生植物数量大为减少。季雨林多为混交林,组成树种有柚木、木荚豆、龙脑香、紫薇、青皮、华坡垒、荔枝、尖叶白颜树、鸭脚森、厚皮树、鸡占、木棉、擎天树、蚬木、黄檀、紫檀、娑罗双等。
北方针叶林
北方森林也称泰加林,主要分布于北纬45°~57°之间,覆盖了地球表面11%的陆地面积,构成了地球表面针叶林的主体。此外针叶林还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及亚洲部分高山地区。北方森林分布区内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时间仅1~4个月,最暖月平均气温10℃~20℃,年温变幅达100℃;年降雨量约300~600毫米,蒸发量也很小;大陆性气候明显。
北方针叶林生长在冰碛起源的薄层灰化淋溶土上,物种单一。在欧洲,从西到东,优势树种分别是苏格兰松和云杉;在西伯利亚地区是云杉、冷杉和各种落叶松;在北美组成地带性植被的是各种松类,在阿拉斯加为云杉。泰加林内灌小和草本都很少,常常形成纯林与沼泽镶嵌分布,其中云冷山林称为暗针叶林,因为它们常绿且较耐荫,终年林内光照不足,林分郁闭度高;落叶松林称为明亮针叶林,落叶松冬天落叶,林下光照增强。
北方森林树木干形良好,树干通直,易于采伐加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但是泰加林系统内物质循环速度慢,死地被物层厚,分解周期长,因而生产力很低,一般情况下,只相当于温带森林的一半。
北方针叶林的动物有驼鹿、马鹿、驯鹿、黑貂、猞猁、雪兔、松鼠、鼯鼠、松鸡、榛鸡等及大量的土壤动物(以小型节肢动物为主)和昆虫,后者常对针叶林造成极大的危害。这些动物活动的季节性明显,有的种类冬季南迁,多数冬季休眠或休眠与时贮食相结合。年际间波动性很大,这与食物的多样性低而年际变动较大有关。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阔叶林或温性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即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域和亚洲的东部。落叶阔叶林多以混交林形式存在,亦可称温带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是温带、暖温带地区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森林类型,由于分布区内冬季寒冷而干旱,树木为适应这一时期严酷的生存环境,叶片脱落,又由于林内树木夏季葱绿,所以又称为夏绿阔叶林。
世界上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西欧的温暖区域,向东可以延伸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在北美洲,主要分布在东部45°以南的大西洋沿岸各州;南美洲分布在巴塔哥尼亚高原一、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西北可分布到58°,从伊比利亚半岛北部,沿大西洋海岸,经英伦三岛和欧洲西部,直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东部的西伯利亚泰加林与草原之间也有一条狭长的分布地带;此外,克里米亚、高加索等地也有分布。亚洲分布在东部,中国,俄罗斯远东区、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库页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诸岛。我国的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华北各省(自治区),其中包括辽宁南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山西恒山至兴县一带以南、山东、陕西黄土高原南部、渭河平原及秦岭北坡、甘肃的徽县和成县、河南的伏生山及淮河以北、安徽和江苏的淮北平原等。
落叶阔叶林几乎完全分布在北半球的温暖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夏季较凉爽,冬季则较温暖。一年中,至少有四个月的气温达10℃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为-6℃,最热月平均气温13℃~23℃,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在我国,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和东亚海洋季风边缘地区,分布区内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8℃~14℃,年积温3200℃~4500℃,由北向南递增。全年无霜期180~240天。除沿海一带外,冬季通常比同纬度的西欧、北美的落叶阔叶林区寒冷,而夏季则较炎热。最冷月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22℃~-3℃),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4℃~28℃,除少数山岭外,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mm。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冬季仅为年降水量的3%~7%。
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为褐土与棕色土,较肥沃。褐土主要分布在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松栎林下,具有温性土壤温度状况,成土过程主要为黏化过程和碳酸盐淋溶淀积过程,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逐渐变浅;黏化层旱红褐色,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体,下有碳酸钙淀积层,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pH值≥7棕色土又称棕壤,主要分布在暖温带湿润地区,与褐土一样具有温性土壤温度状况,质地黏重,表层为腐殖质层,色较暗,中部为最有代表性特征的棕色黏化淀积层,质地明显黏重,呈现明显的棱块状结构,淀积层下逐渐到颜色较浅、质地较轻的母质层,土壤呈微酸性或中性,pH值5.8~7.0,在海拔1000~3000米范围内的阔叶林下广泛分布着山地棕壤,除山腰平缓地段土层较厚外,大都薄层粗滑。
落叶阔叶林随着季节变化在外貌上呈现明显的季节更替。初春时,林下植物大量开花是落叶阔叶林的典型季相。在炎热的夏季,由于雨热同期,林木枝繁叶茂,处于旺盛的生长时期;而在寒冷的冬季,整个群落都处于休眠状态,构成群落的乔木全部是冬季落叶的阔叶树,林下灌木也大多冬季落叶,草本植物则在冬季地上部分枯死,或以种子越冬。整个群落呈夏绿冬枯的季相。为抵挡严寒,树木的干和枝都有厚的树皮保护,芽有坚实的芽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