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之肺——森林
30839200000024

第24章 森林与水(2)

2.森林林冠的气温,除极少时间外,一般都比附近的无林地低。气温低,含水汽能力小,更容易促使空气达到饱和状态,便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3.森林是气流移进的障碍,平流的空气,遇到大森林的阻碍时,就会被迫上升,在林墙附近和林冠上部产生涡旋。这些涡旋,使森林上空的空气成涡动状态,促使空气有上下交流的运动。气流上升后,因高层的气压愈来愈低,上升空气的体积就会膨胀(好像轻气球升到高空要胀大一样)。膨胀时,气体分子运动要消耗热能,因此气温显著地降低,含水汽的能力变小,就会有大部分水汽凝结成为浓云,终至降雨。

森林地带除了能增加自云中下降的降水以外,露、霜、雾凇、雨凇等也比无林地多。在卒旷的田野上,夜间辐射冷却的表面;仅是地面,而森林区辐射冷却的表面,除了林中地面以外,还有树木的枝叶等。在夜间,林冠辐射放热最多,冷却的效应最显著。又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空气比较潮湿。这种潮湿的空气,于冷的林冠接触,气温降低到露点或露点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就附着在树木的枝叶上,凝成露水。若凝结的温度在0℃下,就凝结成霜。在稠密的林冠上,露或霜的数量远较无林地上为多,就是这个缘故。在森林内的地面上,由于树冠阻挡了森林区土壤表面所辐射出来的热量,夜间冷却的效应不显著,所以林下地面的露或霜没有林冠上的多,也不及空旷地面上的多。但是在早春或晚秋,树木发叶前和落叶后没有稠密的林冠,林中地面上有枯枝落叶层覆盖,夜间这些枯枝落叶层大量辐射散热,表面很快地冷却;又因为导热性能不强,下层土壤的热量不能及时传导上来,补充它辐射散热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林中地面的枯枝落叶层上的凝霜量,就较无林地为多。

在冬季高纬度地方,有雾的时候,空气中的雾滴在无林地可以无阻挡地飘悬空中,但一遇到森林的阻挠,就会着落在树枝上和针叶上,凝成白色疏松易于散落的结晶层。这种结晶层叫做雾凇。据观测,在一株株高757厘米的24龄松树上,冬季能收集到106千克雾凇;从另一株株高372厘米的16龄松树上,能收集到50千克雾凇。森林中凝结的雾凇降水,平均每年有85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

在高纬度地方,冬季的雨水水温往往在0℃以下,这种雨水仍是液体状态,叫做过冷却的雨滴。过冷却的雨滴着落在树木上,就凝结成一层透明的冰壳,称为雨凇。在长期和剧烈的严寒以后,普通的雨滴也能凝成雨凇。森林能够截留降水,在高纬度冬季森林中的雨凇,也比无林地多。根据观测,在一棵20龄栎树的树枝上,因雨凇而着落的冰有155千克,而这一棵栎树的树枝只重30千克,全树的重量仅有61千克。所以雨凇往往能断裂树枝,有时甚至能折断树干。在俄罗斯库尔斯克省中,5米高幼龄果树的枝条上,一昼夜内可搜集到4千克左右的雾凇,在一年中可以搜集得80千克左右。有很多时候,田野间并没有积雪覆盖层,但森林中由于树上掉下来的雾凇,却可以积成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层。

由此可见,森林中不论哪一类降水,都比无林地为多。但是因为林冠可以截留一部分降水,所以森林地面土壤所获得的降水比附近田间所得的为少。林冠阻滞降水的多寡,一方面看森林的组成、年龄和密闭度而异。一方面又要看降水的性质、降水的强度而不同。

树冠稀疏的树种,透下的降水要比树冠浓密的树种为多。成熟的桦树林,树冠阻碍降水量最少,就年雨量来讲,林冠阻拦的降水,大约是田野的10%。松林林冠截留的年平均降水量较多,大约是13%~16%。稠密的云杉林林冠,积蓄水量最多,年平均大约是田野间降水的32%,所以全年降水中只有68%能透入林中地面。

同一树种,林冠截留降水的数量,又要看降雨的强度(即每小时降雨的数量)而定。降雨强度愈小,下雨的时间愈短,积蓄在林冠上的降水百分比愈大。如果雨下得很小,雨滴轻飘,下雨的时间又不长,那么全部雨水都被林冠截留下来,濡湿林冠枝叶,林中地面甚至不会打湿。如果雨滴粗大,雨时较长,那么被林冠截留下来的雨水百分比就较小,雨滴透过林冠降到地面上的较多,一部分雨水顺着枝叶沿树干下降,再流到林中地面。在这种情况下,林中地面上所获得降雨的百分数就较大。

树种对雨水的阻挡是不同的,让我们先看看常绿林对雨水的阻挡。一棵60龄的老枞树,在小雨时每小时降5毫米,有2/3的雨量被林冠挡住。雨愈大,下雨的时间愈长,被林冠阻挡的雨水愈少。不过必须注意,即使在倾盆大雨中,林冠阻手当的雨水量虽然变小,但也占有1/5左右。沿着树干往下流的雨水量,至多不过5%。只有在降水强度每小时在10毫米以上时,才有50%以上的降水透入林冠以下的地面。这一部分透入林下的降水量的分布,是很不平均的。接近树干的部分很少,树的外围增多。

落叶树林冠阻挡降水量没有常绿树多。在枞树的针叶上,雨水能够依附在它上面,但是在山毛榉树叶上,雨水能积集起来,沿着枝干向下流,即使在雨量很小的时候,透过林冠下降到林中地面的降水,也往往在50%以上。沿着树干下流的雨水,也占全部降水量的1/5左右。

降雪时林冠阻挡雪量的效应,一般说来没有阻挡雨量的那样大。根据观察,平均在林外与林内雨量的比较是100:73,但是林外与林内雪量的比较是100:90。雪透过林冠下降至地面的能力比雨强,有两个原因:1.雪压积在林冠上,重量大,容易散落至地面。2.降雪时气温低,蒸发慢,不像夏季雨后蒸发极快,所以树冠上积雪不易蒸发,容易滑落至地面。

林冠截留雪量的多寡,一般地说,首先要看雪的性质而定。在气温接近0℃时,通常下降的是黏性的雪,能大量地停驻在树枝树冠上但在低温下所降的干雪,则比较容易穿过林冠,降落到林中地面。

除了雪的性质以外,林冠阻挡雪量的多寡,与森林的树种也有很大的关系。冬季桦树林所阻挡的雪量很少,约占全部雪量的4%~5%。松林阻挡雪量较多,占20%~30%。纯云杉林阻挡的雪量最多,可以达到50%~60%。

林冠虽然阻拦了一部分的雪量,但由于森林中风速较小,林中地面的积雪不容易被风吹走,能铺成平坦而疏松的积雪覆盖层。

因为在降雪时林中草地没有树冠的阻挡,又由于森林的障蔽,风速极小,地面的积雪不致被风吹散。桦木林林冠所阻挡的降水量不多,林中风力小,冬季水分总量比田野多。松林和云杉林,因为林冠阻挡的雪量很多,所以林中地面冬季水分总量比田野间少。

在斜坡地带,没有森林覆盖,地面积雪不仅会被风吹走,也会沿坡下滑。坡地种植森林,可以阻止积雪下滑,含蓄雪水。在空旷的田野,风将雪吹向低处,沿着森林的林缘堆积起来,不致吹散,所以森林对于积蓄雪水有很大的作用。

春季旷野上的积雪能够很快地融化,往往产生很大的径流和洪水森林中风速低,空气的交换作用小,冷空气在融解着的雪面上聚集不散,空气与雪之间的热力交流缓慢,因此森林能够使地面积雪长久地保持。

径流和土壤中的水分

海洋河湖池沼和地面的水分,由于蒸发作用和蒸腾作用而变成水汽,进入空气中去。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后,就附着在一定的凝结核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降水,落到地面上来。地面上的水分,再通过蒸发蒸腾作用,转化为水汽,混合到空气中去。这种水化为汽,汽再转变为降水的过程,叫做大地上的水分循环。森林有加速水分循环的作用。

降水落到地面上,它的出路不外三条:一是蒸发到空气中去,一是由地表流失,一是渗入土壤。森林对于蒸发的影响,我们已经说过,现在说说森林与后两者的关系。经过许多试验和观测,证明森林能减少地表流失水量,使一部分水分渗入土壤,另一部分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作用,很快地变为水汽,进入到大气中去。

地表流失水量,又称地表径流。森林为什么能减少地表径流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森林林冠能截留一部分降水,并且很快地蒸发到空气中去。林下的降水量比无林地少,尤其在夏季暴雨时,能减少地表径流。据观察,不但小雨时森林中不易发生发生径流,甚至在雨量强度为44毫米的暴雨时,也没有发生径流。

2.森林中的雪融化较慢,所以大部分的水分都能慢慢地渗透到土壤中去,因而减少春季融雪所造成的径流。

3.森林中的土壤,因为腐植质的分解和积雪的保护作用,林中土温较高,冻结的深度也较浅,在春季开始融雪时,森林土壤业已解冻,雪水就容易渗透到土壤中去,流失的水也就减少。在空旷的田野中,土壤冻结层较深,所以春季融化的雪水,不能渗透到土壤中去,而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流到河流中,冲刷地面的土壤,引起春季的洪水。

4.由于森林中的土壤具有核桃状结构,善于吸收水分,减低地表径流。

5.森林中的枯枝落叶层,具有很大的容水量和渗透性,能够保持水分,也能减少地表径流,帮助水分渗入土壤。

6.森林中即使有一部分径流,也被森林阻挡而减弱。

以上原因,说明了森林中的地表径流远较无林地为少,尤其是当春季融雪期中,无林地的雪很快地融解,地表径流大,江河泛滥,往往造成很大的洪水,而森林地带就没有这种现象。

森林减少径流的能力的不同,一方面看森林的面积大小,一方面看森林分布的情况。在合理分布的防护林带,森林的面积只要占整个区域的10%左右就能使森林草原的地表径流减少1/2以上。如果森林面积是这一地区的15%~20%,就可能使地表径流几乎完全终止。如果森林分布是任意的,那么即使植林面积大至70%~80%,恐怕还不能收到这种效果。

现在再来看森林区渗入土壤中的水分情况。由于林冠阻挡降水,森林内地面上获得的水分虽然没有田野多,但是由于林中地面蒸发慢,积雪覆盖层很厚,雪水融化速度小,雪水和雨水的径流弱,以及森林土壤的透水性强,森林土壤比无林地土壤得到的水分多。根据观测,森林土壤平均每年比田间土壤要多获得107毫米的水分。

在草原地区种植森林以后,土壤湿度就有显著地增加,地下水位也随着上升。如在俄罗斯沃龙涅什省卡明草原,在涨春水时,草原中地下水位为73毫米;在森林带之间的田地为91毫米,而在森林带内,则为165毫米。在干旱的年份,无林地土壤的地下水位降低很快;而在森林下面地下水位却不会突然下降,必须等到干旱的次年才会下降。假使干旱的次年降水量较多,那么,森林土壤中的地下水就很容易得到补充,旱象就不显著。所以无林地地下水位的变化往往很大,而在有森林的地区,因为森林的调节作用,地下水位在一年中变化较小,地下水流动很慢,通常一年只流动2千米。它缓缓地流入河、溪、湖、海里去,或以泉水状或以各种自流井水状自地内冲到地面上来,成为大地水分循环的一部分。

在俄罗斯北方多沼泽的地区,地面温度低,蒸发弱,地下水位极高,种植森林以后,由于森林根系在土内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通过叶子的蒸腾作用,将这些水分化为水汽,进入到空气中去,这样就会逐渐使地下水位降低,防止地面沼泽化。

由此可见,森林又是土壤湿度的调节者。在地面水分循环中,森林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事实:无数河流,每年从陆地上把千百亿立方米的水带到海洋里去。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水不断地蒸发为水汽,进入到大气中来。海洋气流又把这些水汽送至大陆上,经过一定的过程,以雨雪等形式下降,完成自然界的水分循环。这种循环,基本上就是海洋与大陆之间水分的交换,又称做水分的大循环。就大陆的角度来讲,被江河送到海洋里去的水,在水分收支中算是支出。而由于蒸发作用,以雨雪和其他降水形式来到大陆,降落的水,算是收入。

濒临大陆的海平面,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因此可以推想,流经广阔的海洋并在那里蒸发的水量,与以雨雪或其他降水形式降落到大陆上的水量之间,有某种均衡的趋势。自然界中的水分收支,应当是平衡的。但是经过直接观测和计算,这种均衡的趋势并不存在。例如欧洲和小亚细亚,每年平均降水总量为7034立方千米,而流入海洋并在那里蒸发的水量,只有2828立方千米,两者的差额很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额呢?这就是水分循环次数的问题了。由海洋来到大陆的水分,并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有时是更多次地参加降水过程。海洋气流中的水汽,上陆凝结成为降水后,并不是立即地,也不是完全地流到河中海中,而是被植物和从蓄水库的表面蒸发到大气中去,因而它再次凝结成云,下降成雨雪,落到地面上来,增加降水的数量。

这种水分循环,叫做内部水分循环,又可以叫做水分小循环。森林能够截留一部分降水,在林冠上和枝干上蒸发,减少径流,增加土壤水分,通过根的吸收,叶的蒸腾,又化为水汽,进入到空气中去,使空气的湿度变大,改变气流的构造,加速降水的过程。这种种作用,都使得内部水分循环的次数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