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防灾避难与危机处理
30837000000035

第35章 认识传染病

2002年11月,山东沂潆山区的一所农村小学发生了一起皮疹暴发事件。经医生证实为水痘暴发。该小学共有学生166人,发病人数为41人,发病人数中寄宿生33人,走读生8人。首发病例的发病时间是2002年10月20日,但由于山区各方面条件较差,所以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而后,在11月7日至11月20日陆续发生40例皮疹病人。多数出疹病例无发热等症状,少数病例出现低热,于当天或第二天即出现红色斑疹,继而变为疤疹搔痒。体检发现,皮疹为米粒大小,直径约4~5毫米,多见于躯干、头部及四肢近端,呈向心性分布。皮肤无刺痛或灼热感,淋巴结无肿大、疼痛。因此,将之确认为水痘暴发。

调查发现,本次水痘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住宿条件较差,卫生环境不达标。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缺乏对传染病的了解和认识,卫生意识淡薄。因此,对同学们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运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如麻疹、猩红热、痢疾,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属于传染病。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不同,其主要特征有:

(1)有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茨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

(2)有传染性: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性:可零散发生,或暴发流行,或大面积流行;地方性: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季节性:主要由气温条件和昆虫媒介的存在而造成。

(4)有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比如天花、麻疹、水痘等疾病,一次患病,终生免疫。相反,患感冒、痢疾等疾病后,常易再次感染。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到达与侵入新的易感者的过程,谓之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1)水与食物传播。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和食物,易感者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受染。菌痢、伤寒、霍乱、甲型毒性肝炎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病原体由传染源通过咳嗽、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受染。流脑、猩红热、百日咳、流感、麻疹等病,通过此方式传播。

(3)虫媒传播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繁殖,完成其生活周期,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使病原体进入易感者体内。蚊、蚤、蜱、恙虫、蝇等昆虫为重要传播媒介。如蚊传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蜱传回归热、虱传斑疹伤寒、蚤传鼠疫、恙虫传恙虫病。由于病原体在昆虫体内的繁殖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才能造成传播,故称生物传播。病原体通过蝇机械携带传播于易感者称机械传播。如菌痢、伤寒等。

(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与间接接触两种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指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而未经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传播。比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热等。间接接触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间接接触传播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接触被肠道传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经口可传播痢疾、伤寒、零乱、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传播疥疮、癣等;儿童玩具、食具、文具可传播白喉、猩红热;洗脸用被污染的毛巾可传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便器可传播痢疾、滴虫病;动物的皮毛可传播炭疽、布鲁菌病等。

(5)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的机会很多,比如人粪施肥使肠道病病原体或寄生虫虫卵污染土壤,如钩虫卵等;某些细菌的芽孢可以长期在土壤中生存,比破伤风、气性坏疽等,若遇皮肤破损,可以经土壤引起感染。

经土壤传播的病原体的意义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力、人与土壤的接触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皮肤伤口被土壤传染易发生破伤风和气性坏疽;赤脚下地在未加处理的人粪施肥土地上劳动,易被钩蚴感染;儿童在泥土中玩耍,易感染蛔虫病。

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疾病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可能传播或流行。当一种传染病在人群中间流行时,我们只要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就能控制这种传染病的继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