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30831300000025

第25章 习惯所起的作用是什么(1)

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像土壤之于小树,土壤的优劣决定了小树能否成材。好的习惯可以伴随孩子一十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它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孩子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助孩子一臂之力;坏的习惯也要伴随孩子一生,只是起的作用恰恰相反罢了。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教育原则,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养习惯。只有在孩子还是儿童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发挥自己的作用,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土壤。

一、学习成为一个个的小目标

人们常常认为,学生只要刻苦努力,功课就一定能学好,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有不少学生废寝忘食,学习很用功,成绩却平平。

上了中学以后,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得不到家长的厚爱、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尊重。其实,自己也想好好学习,可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败,越来越没信心,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学不好,可能注定是个差生,所以变得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要求上进,父母也没有什么办法。

很多孩子的学习陷入盲目状态,存在盲目心理。一会儿觉得要学好这科,一会儿又觉得要学好那科,一会儿想看这本书,一会儿又想看那本书,今天看这个,明天看那个,学习也没有目标,也没有读书计划,“东看西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了不少,收获不多。

很多孩子还有这样的应付心理,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于是,平时没有根据自己的成才目标和理想来认真学习,到了考试时,为了应付考试,考前两三周进行突击学习,“考前复印笔记(最好的版本),考前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这是狄更斯说过的一句话。有人禀承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一个念头,始终不渝地奋斗在自己一往如昔的道路上。这种态度固然可佳,但你是否想过,这条路适合你吗?这是不是出于你的意愿?

你真的对你的目标感兴趣还是出于别的什么原因?孔子有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只是为了某种利益、某种意愿甚至某种冲动而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盲目奋斗,其实还不如没有目标。兴趣爱好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动力,为了一个有了动力的目标而奋斗,我们才会真正全身心地投入,才会真正感受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更好地去坚持,用满腔热情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一辆失去真正动力的车是走不远的,“哪里没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兴趣是学习之源。

有一个事例——某位同学期中考试数学成绩是在班平均分以下10分的位置,他的目标是希望在期末考试中数学成绩在班平均以上10分的位置,那么就可把这目标分为若干步骤完成:接下来第一次测验达班平均分以下5分;第二次测验达班平均分;第三次测验达班平均分以上5分;最后在期末考试中达班平均分以上10分。把目标分为若干阶段小目标,每经过一定努力,小目标达到了,成功的体验就产生了,这成功体验又继续激励自己向目标行进。

也许有的人说得对,没有目标的学习是饭后散步,有目标的学习是运动会上赛跑。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塑造自己、完善自己、锻炼自己的过程,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掌握方法,懂得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另外,还要教孩子学会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比如,让孩子给自己写一些激励语,如“亲爱的,你能做到!”“如果你坚持,一定能学习好!”并贴在随处可见的地方,如床头、书桌前或文具盒里,当他们学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些话语会随时随地发挥作用。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培养这些东西全在一些细节,从小让孩子管理自己放书的抽屉就是一个象征。在玩具和书都有抽屉的情况下,要把玩具的抽屉和书的抽屉尽早地交给孩子管理。

只要他有一点管理的习惯,就要赞扬肯定,而且家长不再干预和扰乱,这常常成为孩子以后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个开端。

孩子再大一点,就过渡成管理自己学习的方方面面。希望家长从一年级开始不要替孩子管理书包,不要替孩子收拾作业、课本及在桌子上摊的一切东西。一定要慢慢诱导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东西,并且用你的欣赏、夸奖使得他乐于管理,善于管理。

我们总习惯于用传统的或者说用我们的父母辈培养和教育我们的方式来培养教育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甚至还要把我们这一代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以期由他们来实现。这是多么不切实际,而且是危险的想法!社会在前进,事物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社会中的自然人只有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够求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尽管自然状态下的树木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风霜雪雨,但它总是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发育,绝不会背向钻人黑暗潮湿的地下,只要适时地修剪斜芽歪权就会茁壮成长为栋梁之才;而按照他人意愿被强迫长成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盆中之景,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人才竞争也导致人才标准水涨船高,于是我们生活在压力面前,存在一种速成心理,老是想学好这门课有什么“捷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必须知道三点:

1.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成才目标、学习目标和理想,制订学习计划、读书计划。

2.根据自己的成才目标,确立学习重点,广博与专深兼顾,基础与专业兼顾,学习与科研兼顾。

3.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不可能速成,是要讲方法和技巧,要脚踏实地,也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学习,才能发现这些“方法和技巧”。

有10%~15%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焦虑无助的孩子认为学习失败是必然的,是自己能力低导致的,他们的内心很孤独、很自卑。要改变他们的学习状况,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当然,自信是在成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不会凭空自生。因此,教师要为他们设置适当的目标,让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设置的目标要求是具体、可行的近期目标。这是因为,如果短时间内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他们可能就不愿再继续努力下去了,他们会认为再努力也没用。其次,设置目标后,还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如帮助孩子制订详细的计划,提供良好的学习方法,支持他们坚持努力直到成功。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亲身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时,才会逐渐改变其消极的态度,增强自信,激发学习动力。

二、与孩子一起制订一张时间表

孩子的年龄还不足以让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协调自己的生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即使有了时间安排,孩子也未必有足够的毅力去实现和遵守,毕竟孩子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其自制能力也是有限的。如何让孩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呢?如何为孩子制定一份合乎孩子发展需要的作息表呢?如何让孩子在执行自己的作息计划时有充分的积极性?让我们各位家长一起规划,各显神通吧。

在暑假期间,孩子们不用按时到校上课,于是显得轻松了很多。

不少孩子在没有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可以连续看七八个小时的电视。如何让孩子在假期中仍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又可以充分地休息呢?

这就要求家长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要把看电视的时间和全面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结合起来,要把父母控制和儿童自控结合起来。

首先让我们来制定一张孩子的假期作息时间表,有了这个时间安排,就为孩子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制订一个计划还不容易?一天就那么几个小时,于是大笔一挥,孩子的学习计划就出来了。通常情况下,家长首先考虑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所以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在保证孩子足够的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适当控制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超过两个小时。上午头脑清醒,所以安排做暑假作业和读课外书;下午到少年宫参加舞蹈初级培训班;从培训班回来后学书法;晚上看电视。孩子的一天安排得满满的,但是我们做的安排孩子是否愿意执行呢?暂且不说是否做得到。

孩子的执行情况一般是这样的:开始还好,后来就没有遵守。原因当然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说上午有一个好看的动画片,孩子要看动画片,所以上午的任务就完不成,只好挪到下午,这样原来的计划就乱了。因为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要求和兴趣,所以家长制订的计划往往执行不力,虎头蛇尾。

所以制订计划也是有技巧的,总的来说,应有以下几个原则:

1.要考虑孩子的要求和想法,最好和孩子商量着制定,把孩子的要求考虑进去。

2.一般家长总是优先考虑学习的时间,希望孩子先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再去玩,认为这样孩子玩起来才没有负担,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因为电视节目的时间是固定的,有孩子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时候,硬要让孩子去做作业,心挂两头,反而做不好,倒不如把他爱看的电视节目时间留出来,他既能安心地做作业,又满足了娱乐的需要。

3.家长在制订计划时,不光要重视孩子的学习,而且懂得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如果孩子不够合群,就要安排一点时间让孩子和周围的小伙伴一起玩。假期也要兼顾到孩子的发展,兼顾到孩子的成长。

4.孩子们喜欢自由,而且总是喜新厌旧,我们的计划也要让孩子感到新鲜,我们的作息时间表,每个星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的要求进行修改。’

5.当孩子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可以给予合适的奖励,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奖励的原则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鼓励性大于功利性,知识性多于娱乐性。

这里有一份奖励菜单,可供家长们参考。

一等奖:双休日去美术馆、动物园、游乐场……任选一种:

二等奖:爸爸妈妈陪孩子去打球、玩一次电子游戏……任选一种;三等奖:买图书、航模、空模……任选一种。

只要用心,相信你也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教孩子合理计划他的假期生活。

三、降低要求循序渐进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案例——门槛效应。有一段时间,很少有人响应慈善机构的募捐活动,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结果募捐到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钱物,这就是着名的“门槛效应”。“门槛效应”也可以称为“层递效应”。它的基本内容就是:

向别人提要求,要想获得别人的响应,就要由低要求开始,然后才能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同样是我们教育的重要法宝,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这种“门槛效应”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心理效应正是把握了人性的特点来实现的。通常过分的要求我们可以一口回绝,但是当你向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通常很难拒绝,因为他们怕被别人认为是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就仿佛跨进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一点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这样,人们就像走进了一个已经预先设计好了的圈套,在你一步步跨进其中的时候,仍要做着自我心理暗示,这也是人性的特点。

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按步骤进行。走的过快很容易做出拔苗助长那样的蠢事。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也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进行,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走路一样,得先学会走,才能跑,否则不但会摔跤,而且也学不好走。但是很多父母都在“为了孩子好”的心态下,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给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这是不考虑孩子的年龄、心理发展以及个性特点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