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声势浩大。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曾国藩仿效明朝戚继光,建立了一支以湖南人为主体的地方武装力量--湘军,包括陆军13营、水师10营,加上勤杂人员共1.7万余人的湘军,担负起了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今南京),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了。曾国藩也为此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人,加太子太傅、兵部尚书衔,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谓权倾一时。
曾国藩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对大清乃至今日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他是中国洋务运动的最早发起者之一,被人称作“洋务之父”、“近代化之父”。
曾国藩毕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至高精神境界,他以一个书生从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报国的伟大愿望,在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刻,力挽狂澜,让清朝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尽管后世因为曾国藩曾犯下了一些不可饶恕的罪过,而对他褒贬不一,但总体来讲。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世代以耕读为业。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鸿章中安徽乡榜,1847年,中进士,受翰林院庶吉士。
咸丰二年(1852),洪秀全领导太平军起义,攻陷武汉。咸丰三年(1853),李鸿章奉命与吕贤基回籍练乡勇,随后,他加入到曾国藩的幕府办事。曾国藩大力支持李鸿章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最终形成淮军军阀。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继任曾国藩的直隶总督的职务,又兼任北洋大臣,掌握了大清的外交、政治、经济大权长达30年之久,是晚清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并曾多次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进行议和。
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病逝。死后,清政府将其晋封为一等侯爵,谥文忠。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其是非功过。可谓毁誉参半。前期的李鸿章残忍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他的顶戴花翎沾满了人民的鲜血。
到了后期,李鸿章越发位高权重,成了主宰全国政局的关键人物。因此,评价其是非功过也应以后期为主。在后期,李鸿章对于中国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了两件事上。一是兴办洋务,筹办海军;一是办理外交,力撑危局。
李鸿章从“求强…求富”的目的出发,兴办洋务,开启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大门。同时对西方科学文明的传播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他对帝国主义列强一味退让,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作为中国洋务运动的先驱,对外交往的奠基者,李鸿章的一生在生前死后都备受争议。
胡雪岩
胡雪岩是清末“富比陶白”、名震天下的商界大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官商。
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人家。胡雪岩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无以为计。1835年,作为长子的胡雪岩经亲戚推荐,来到杭州“信和”钱庄当了一名学徒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胡雪岩结识了王有龄,两人很快就成了朋友。王有龄想到京城捐个官做,但却苦于没钱。胡雪岩为了义气,偷偷地将钱庄里的500两银子借给了王有龄。
后来,王有龄坐上了浙江巡抚的宝座。他不但将500两银子加上利息还给了胡雪岩,还帮胡雪岩创办了自己的钱庄--阜康钱庄。1861年,太平军攻战杭州。次年,任浙江巡抚的王有龄自尽。王有龄死后,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当时的浙江粮饷短缺,左宗棠欲进攻太平军,但却苦于军需供应不上。而胡雪岩在这时却帮了左宗棠的忙。
有了充足的军饷。左宗棠很快便率军攻下杭州。然后,左宗棠又委任胡雪岩管理赈灾局、设立粥厂、难民局、善堂、医药局等,胡雪岩都干得非常出色,很快使浙江的经济得到了稳定,他自己也捞了不少好处。
后来,胡雪岩被清廷赐予“二品官衔,顶戴红珊瑚,赏穿黄马褂。准紫禁城骑马”的殊荣,成为晚清唯一的“红顶商人”。功成名就后,他为百姓做了许多义举,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用去了2000万两白银囤积了国内所有蚕丝,企图垄断丝业贸易,但此举也造成了商业帝国资金的严重短缺。此时,无利可图的外商联合起来。拒收中国蚕丝。而海关海运全部为外国人操纵,致使胡雪岩不得不将蚕丝低价出售,亏损1000万两。消息传开后,各地官僚竞相提款。到1883年,全国的阜康钱庄全部破产倒闭。
一生辉煌,顷刻间灰飞烟灭。胡雪岩坦然接受了失败。随后,他遣散了所有的姬妾家丁,与患难与共的妻子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于1885年抑郁而终。
慈禧
慈禧本姓叶赫那拉氏,1835年生,为满洲镶黄旗人,叶赫家族是满洲八大世家之一,地位和权势都极为显赫。入宫后,为咸丰帝的妃子,由于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咸丰帝对其十分宠爱,封为懿贵妃。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去世,同治即位,叶赫那拉氏被封为慈禧皇太后。临终前,咸丰帝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任命八位顾命大臣“赞襄政务”,以相互牵制。但尽管其设计周全,但八位顾命大臣仍旧企图控制谕旨的颁发。听到消息后,27岁的慈禧迅速从热河赶回京城,联络皇后钮祜禄氏、太监安德海等人,组成后妃势力集团,又联合恭亲王奕果断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推翻了南八大臣辅政的制度,改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慈禧听政之初,恰逢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对外向侵略者让步,对内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起义。之后,她利用清流党的力量牵制了恭亲王的权利,然后又巧妙地利用侍读学士蔡寿祺的劾疏,罢免了奕议政王的职位,随后,又将诸军机大臣全部换掉。解除了奕的限制后,慈禧就迅速将显赫一时的清流党肃清殆尽。但心狠手辣的慈禧仍旧不肯罢休,最后,用毒饼毒死了慈安太后,扫清了她独揽大权的最后一道障碍,从此,独掌朝政。
慈禧是个嗜权如命的人,当国家民族利益与她个人的权力发生冲突时,她绝对不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点点权益。中法战争失败后,中国海军急需整顿和建设,但她却拿了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甲午战争时,清政府竟然没钱备战,原因是要筹备她的六十大寿;面对八国联军,她坦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件是列强要继续承认她的统治地位。
1908年,光绪帝死后,慈禧立幼主溥仪为帝。不久,慈禧病逝于颐和园,临终前,仍旧紧紧握着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
康有为
康有为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是清末维新运动的发起者。
1858年,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1岁时父亲去世,之后,随祖父读书,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他从小博览群书,敏思好学,深得乡人的喜欢,都称他为“康圣人”。
1895年初。清政府却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月,康有为和粱启超等人召集了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力陈时局,并提出“变法成天下之治”的主张。坚决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请求皇帝办工厂、筑铁路、废除八股考试等,这就是着名的“公车上书”。
“上书”第二天,会试揭榜,康有为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但他并未到任,而是借机第三次上书皇帝,再次阐述变法必要性和具体的步骤方法,这次上书终于传到了光绪帝的手中,光绪帝看后,对其大加赞赏。随后,康有为又上“第四书”,正式提出“设议院以通下情”的主张,并要求迅速变法。
1897年,德国强占我国胶州湾,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即着名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年轻的光绪帝终于决定变法求存。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变法,康有为深得倚重。正当维新运动逐步走向深入的时候,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极力阻挠。很快,维新变法在血泊中宣告失败。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仅持续了103天。故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海外度过了16年之久的流亡生活。1900年,康有为积极筹备军饷、购置军械,帮助唐才常组建“自立军”,准备发动起义。
由于康有为的思想未能追随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于是有了保皇和复辟的荒唐。他还在海外组织保皇会,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论战。1917年,康有为来到北京。直接参与支持“张勋复辟”的丑剧,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秋瑾
1875年11月8日,秋瑾出生于福建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州、县一级的地方官员。优裕的家庭环境让秋瑾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秋瑾自幼喜好习武,身带豪气。
1904年5月,秋瑾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作为路费,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初到东京,秋瑾先在中国留学生会馆办的日语讲习所学习日语,然后进入青山实践女校。
1905年,秋瑾回到祖国,由徐锡麟介绍参加了由徐锡麟和蔡元培共同领导的光复会。7月,秋瑾再次东渡日本。8月,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并被推选为评议部的评议员和浙江省的主盟人。
1906年冬天,光复会会员在上海召开会议。会上。徐锡麟与秋瑾约定,由秋瑾负责联合浙江光复会会员,并组织领导浙江起义;徐锡麟则负责在安庆发动安徽起义。时间是1907年9月9日,两地同时进行,彼此呼应,互相配合。不料风云突变,起义的消息被过早暴露,徐锡麟被迫于7月6日在安徽提前起义,由于事发突然,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杀。秋瑾听到消息时已经来不及撤退,他带领来不及撤走的学生奋力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不幸被捕。
清政府妄图从秋瑾的嘴里得到其他革命党的消息,对她用尽了各种残酷的刑法,但依然没有任何作用,遂于7月15日清晨在绍兴古轩亭口将秋瑾杀害。那一年,秋瑾只有32岁。
秋瑾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第一位为革命而流血牺牲的奇女子,也是第一个能独当一面组织武装起义的革命女烈士。于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挽救国家危亡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史上巾帼英雄的典范,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
《古文观止》
先秦至明末的古文选本。汇编者吴楚材、吴调侯为叔侄,生活在清初。他们本身没有功名,编选《古文观止》的初衷想为初习写作的人提供一个好的范本。“观止”二字,出自《左氏传》;吴国公子季札云:“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即观赏到此为止,已尽善尽美。古文选本“观止”作名,意谓他们的选录内容都是古文精华。客观来说,《古文观止》收录的文章确实很有特色。首先绝大多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适合初学者反复体味、揣摩;其次,它一反过去选文的标准,骈文、散体文兼收,经史杂陈,各色文体相对全面;另外,选录的二百余篇文章中,分量适中。这都很适合初学古文者。因此,《古文观止》一问世,即畅行不衰。需要说明的是,吴氏叔侄的时代,科举盛行。凡是考生都要会写“八股文”。“八股文”在语言、结构、文体等方面都有特殊的要求。故《古文观止》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帮助研究八股文,因此书中的评点也很有时代特色。到了近代,有学者批评《古文观止》的选编缺少古代散文发展的线索,没有照顾到各家流派云云,但若面面俱到了,也就未必是人们热爱的《古文观止》了。
《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