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即位之初,剪除了以鏊拜为首的满族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强调“满汉一视”,缓和民族矛盾,奠定了百年盛世的基础。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巩固边疆,消除割据,反对分裂。先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两度亲征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抗击沙俄的侵略,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与俄国签订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的《尼布楚条约》。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为清朝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雍正帝在位期间,继续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乾隆帝最终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挫败沙俄对我国西北领土的扩张野心。之后又于天山南北路分置伊犁将军、参赞大臣,对新疆地区实施统治和管理,还击败廓尔喀(尼泊尔)对西藏的入侵。颁行《钦定西藏章程》,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实施重大改革,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规定达赖、班禅及其他活佛转世的“金本巴瓶掣签”仪式,均须在驻藏大臣监视下进行,并星请中央朝廷钦定批准。
经康、雍、乾三代平定叛乱,反击侵略的斗争,最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经济方面,三个皇帝都注意发展生产,采取废除满族贵族的圈地、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即将原明代藩王庄田免价给予原佃户耕种,佃户改为民户,田地永为世业)等措施;并调整赋役制度,推行“摊丁人亩”的赋税制度。此外三帝还经常大规模地蠲免钱粮,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为发展生产,三帝在位期间,先后对黄河、永定河进行了治理,并在江、浙修筑近300里长的海堤,以治理水患,保护农业生产。经过百余年的恢复和发展,至乾隆中叶,社会经济水平已达到并超过明代。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加强皇权,设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度,根绝宦官干政,制定严刑峻法,残酷镇压反叛;且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严密的统治网络,极大地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康、雍、乾三代的百余年间,国力强盛,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极大的巩固,而被史家誉为“康乾盛世”。
闭关政策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外国商品很难打入中国市场,主要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对外国商品有强大的抗拒力。清政府一方面对中国人出洋贸易和居住进行严格限制,规定出洋船只的大小、型制与装载货物的品种、数量,水手客商人数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面对来华外国人的活动也加以限制,指定在广州一口通商。规定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对外国商人在中国的行动、起居制定规条,稽查防范。特别是设立行商制度,使来华的外商只能和指定的行商交易,不准和其他人往来。这种闭关政策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力图与外部世界隔离,以保存、维护封建主义的统治。然而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并不能消除或减轻外国的侵略,反而窒息了本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妨碍了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后,封明朝三位降将吴三桂、尚可喜(后为其子尚之信)、耿继茂(后为其子耿精忠)为王。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帝下令撤藩,结束其各拥兵自重、独霸封地的局面。
朝廷的撤藩令下达后,“三藩”之首的吴三桂非常气愤,便密谋叛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等清朝官吏后,自称周王,并向湖南进兵,清兵措手不及,节节败退。随即,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等部纷纷起来呼应。至此,三藩之乱形成。
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势力是最强的,给清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他目光短浅,并没有乘势追击,贻误战机。康熙帝从容迎敌,并清楚地认识到三藩之中吴三桂是祸首,三桂灭、诸藩散。战斗进行了两年多,战场形势逐渐发生逆转,西面叛军王辅臣投降;东面耿精忠作战不力,势穷乞降;不久广东、广西的尚之信也放下武器。在这期间,吴三桂病死,其子吴世藩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昆明被清军攻陷,吴世藩自杀。尚之信在1680年被赐死,耿精忠被俘后解至京师处死。这场历时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下来。
施琅收复台湾
公元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将荷兰殖民主义者一举击败,收复了台湾,被封为延平郡王。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任。此时,清朝的统治日趋巩固,全国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时,郑经集团日益腐化,并勾结荷兰殖民主义者,妄图把台湾从祖国的怀抱里分离出去。公元1681年,郑经病死,次子郑克爽继任延平郡王,台湾处于“人人思危”、“众皆离心”的局面。
在这种形势面前。康熙皇帝启用爱国将领施琅再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命他收复台湾。施琅抱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喉”的进军战略。于公元1683年6月14日,率领大小战舰300余艘,水师2万余人,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战中。施琅身先士卒,勇猛杀敌,在右眼被铳击伤后,“以帕浸血”,“督战益力”。清军将士受他的鼓舞,舍生忘死,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首战告捷。
康熙得知喜讯后,当即颁布谕旨,只要郑克爽集团回归,朝廷既往不咎,并从优叙录,加恩晋爵,施琅坚决贯彻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郑克爽等回归,一定“当即赦之”。郑克爽和冯锡范等台湾决策人经过认真思考,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表示愿意结束抵抗,使台湾回归祖国。
公元1683年八月十三日。施琅赴台湾进行接管丁作。他首先到郑成功庙中致祭,接着又发布了《谕台湾以安民生示》和《严禁犒师示》,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安抚民众,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尔后,施琅兑现了他的承诺,妥善安置了郑氏政权的全部人员,让他们各得其所,心悦诚服,至此,宝岛台湾在一度分离之后,再一次回到祖国怀抱。
清宫四大奇案
顺治出家:顺治生前好僧,曾以“佛门弟子”自称。顺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丧告天下。说是年仅24岁的顺治死了。然而还有另一种说法,说顺治没死,而是因为皇贵妃董鄂氏死了,他陷入了伤痛之中不能自拔。于是离开皇宫到五台山出家去了。
雍正继位: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名胤稹。康熙帝生前并无意传位于他,倒是对十四子颇为倚重。后来雍正登上了皇位,成了众说纷纭的谜。历来传说是雍正与尚书隆科多合谋将遗诏“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顺地成了继位人。不过有人对此也提出了异议,主要是“于”和“於”,在当时绝不通用,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之死:雍正上台后,大肆杀戮,大搞文字狱,使很多人无辜被杀。当时浙江学者吕留良,评论时文犯了忌,死后被人告发,吕留良被戮尸。传说家族中,除孙女吕四娘逃出外,其他人都被雍正杀害。后来吕四娘练得一身好武艺,终于割去了雍正的脑袋。据说,雍正暴死后,是用黄金刻了个脑袋入殓的。
光绪之死:光绪名载湉,本是慈禧太后妹夫醇亲王的儿子。慈禧亲生儿子同治19岁死后,慈禧便选中了年仅四岁的载湉舌做了皇帝。不过,光绪处处受制于慈禧,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便干脆把光绪囚禁于瀛台。由于光绪在慈禧之前死去,所以,过去就有慈禧毒死光绪一说。近来从故宫档案中查到有关资料,认为光绪确系病死。
和之死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他少年时家境贫寒,后来在皇宫内任三等侍卫。和珅虽然官职低微,才学平平,但他仪表俊伟,机灵善辩,特别善于察言观色,迎合主子,由此赢得了乾隆皇帝的欢心。所以,他进皇宫不满10年,就升职到军机大臣。乾隆十分信任和珅,甚至到了离不开他的地步。和珅身居要职达24年之久。
公元1795年,乾隆帝传位给嘉庆,自己则退位做太上皇。嘉庆虽然身为皇帝,但如果有事要向乾隆禀奏的话,还要通过和珅代奏。有一次,嘉庆帝的老师朱珪由两广总督升任大学士,皇帝写诗祝贺,没想到和珅向乾隆告了一状,说嘉庆帝在向下属“市恩”。结果,朱珪被降为安徽巡抚,嘉庆帝也因此得罪了父亲。但是,和珅过于得意忘形了,因为乾隆总有离去的一天,不可永远庇护他。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去世。第二天,嘉庆帝就宣布了和砷有20条大罪,下令马上将和珅逮捕入狱。嘉庆本来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考虑到他曾经是太上皇的老臣,便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和珅被治罪抄家,查抄的家产价值竟然约合8亿两银子,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国库收入。
虎门销烟
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侵略者对华鸦片走私泛滥全国,造成深重的民族灾难。为此,林则徐在1837~1838年任湖广总督期间,设立禁烟局,严查烟具和鸦片,大张旗鼓地禁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提出“重治吸食”的主张。林则徐上疏支持,道光帝决心戒烟,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东禁烟。林则徐在广东省内大力禁烟,颁布《禁烟章程十条》,严惩贩卖、吸食者1600多名,收缴烟土、烟膏46万多两,烟枪4万余支。同时还收缴外商鸦片20283箱,2119麻袋,合计2376254斤。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在虎门海滩,林则徐亲自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将所缴鸦片用盐卤和石灰浸化的办法加以销毁。成千上万的群众观看了这一次禁烟活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和英美鸦片商贩的嚣张气焰。
鸦片战争
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派出一支由48艘军舰、4000名士兵组成的侵略军对中国发动侵略性的鸦片战争。由于林则徐在广东做了充分准备,侵略军为了避免在广东作战,沿海北上,转攻厦门,被邓廷桢率领的爱国官兵击退,侵略军又转攻浙江,侵占定海,继而进攻天津海口,威胁北京。昏庸无能的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主降的琦善到广州议和。琦善同英军签订了《南京条约》,答应割让香港和赔款给英国。道光帝认为这个和约有损清朝尊严,决定对英作战,派奕山到广州主持军务。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奋力反抗,激战中,老将关天培壮烈牺牲,清军400多将士全部战死,虎门要塞落入敌手。此后,战事不但扩大,英军舰艇驶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逼迫清政府谈判。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
太平天国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同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永安被太平军攻陷,洪秀全按当初拜上帝会聚众时排的顺序,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同时,颁布了《太平礼制》、《天历》,进行了整饬军纪、清除内奸等工作。
太平军在永安休整半年后,1852年4月突围北上,围桂林,占全州,攻长沙,克岳州,在进军途中,萧朝贵和冯云山不幸牺牲。1853年1月,太平军攻占武汉。同年2月,太平军水师东下,陆师夹岸并进,于3月29日攻占南京,遂在南京定都,改称天京。这样,太平天国起义的旗帜从金田村传到了南京城。
火烧圆明园
1856年,英国与法国分别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1858年5月,他们又北上天津,侵占了大沽炮台。清政府慑于列强的威势,被迫在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一年后,中国和英、法之间交换《天津条约》文本的时候,英、法两国军队再次北上,他们拒绝了清政府规定的由北塘进京的路线而去进攻大沽,被驻守大沽的清军给予坚决的回击。8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得手后,马上向通州进发。在通州,他们与中方的谈判破裂。10月5日,英法联军借口中方扣押了他们的人,开始对北京城发动进攻。清军在战斗中节节败退,侵略者更加有恃无恐。10月6日,他们闯进了圆明园这座艺术宫殿。面对无数的珍奇财宝,英、法军官率先抢劫,然后又纵兵自由掠夺。劫后的圆明园面目全非,能拿走的东西都被侵略者拿走了,拿不动的都被侵略者毁掉了。为了掩盖他们的邪恶行径,侵略者在6日和8日两次焚烧了圆明园,大火延续了几个日夜。这个凝聚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血汗、综合中西建筑艺术、聚集古今艺术品的壮丽宫殿和皇家园林霎时成为废墟。
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是由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导致的一场内讧事件。公元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继西征战场转败为胜之后,又先后攻破了威胁天京数年之久的江北、江南两大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与此同时,其领导集团的内部却出现了矛盾,终于导致了内讧。东王杨秀清被胜利冲昏头脑,居功自傲,一切专擅,竟于8月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洪秀全表面上答应了他,暗中却密令韦昌辉、石达开等回京,寻机将杨秀清除掉。9月1日。韦昌辉率3000余人从江西秘密回京。次日晨将杨秀清及其家属杀死,并乘机把事态扩大。残杀杨秀清部众2万余人。石达开从湖北赶回北京,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韦又欲杀石。石达开出走安庆,准备起兵讨韦,其家属则被韦昌辉全部杀害。11月,洪秀全处死了韦昌辉及其同伙约200人,然后召石达开回京辅政。月底,石达开抵天京,受到军民的拥护和欢迎,但洪秀全对石达开仍然感到不放心,“不授以兵事”,且加以牵制、监视。石达开遂于1857年5月底负气离京出走,并带走太平军精锐10万余人。从此,石达开走上了与太平天国公开分裂的道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此后,太平天国即由前期的战略进攻转变为后期的战略防御。
洋务运动
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这一小型军工厂的设立,标志着长达30多年(公元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兴起。
洋务是泛指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关的一切事务,诸如外交、通商、传教以及输入武器、机器和科学技术等。洋务运动中所兴办的“洋务”,则专指引进西洋武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从事上述活动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地方官吏中以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及后起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为代表;在中央官吏中以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新、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等为代表。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逐步形成举办洋务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