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动物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30827100000015

第15章 鸟类常识(1)

最早的鸟——始祖鸟

始祖鸟是一种已经灭绝的早期鸟类,迄今已经发现了6个化石,而且保存完好,这也是最早的鸟类化石。最初发现于德国上侏罗纪,距今已有1.5亿年了。始祖鸟的第一个化石标本是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后两年的1862年发现,是在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附近的印板石灰岩中。始祖鸟的发现似乎确认了达尔文的理论,并从此成为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过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证据。

捕猎能手——雕

雕一向被看做是鸟中之王,的确如此。雕有着捕猎者典型的身材和特征。它们总是能轻易地抓获猎物。那双炯炯有神的向前直视的眼睛和吓人的钩嘴以及尖利的锐爪,是它捕猎成功的秘密所在。雕总是飞得很高,它们一定是出于爱好才飞得那么高,因为高飞对于捕猎并没有什么好处,它们所捕食的对象一般到不了那样的高度。从那么高的地方,它是如何看见地上的老鼠的呢?要知道,雕的视力非常敏锐,其清晰度是人眼的8倍。雕的主要食物是啮齿类动物和兔子。西班牙卡索拉高地的金雕甚至能够攻击和叼走小山羊。雕和蒙古民族也有着特殊的关系,毛泽东主席在他的着名诗篇中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雕中之王”——金雕

金雕被称为“雕中之王”。它是一种大型的猛禽。雌雕又要比雄雕大一些,它那宽大的双翅翼展可以达2.5米左右。金雕是强壮的飞行者,它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借助气流在高空翱翔,用眼睛紧盯着下面的猎物。金雕采用向下俯冲的方法捕捉猎物。金雕向下俯冲的速度很快,这一过程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然而里面却有许多微妙之处。向下俯冲既要抓住捕捉对象,又不能惊跑它,才能准确地捕捉到猎物。

金雕的生态习性

金雕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着名。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低山丘陵、荒坡地带活动或觅食。主要捕食野兔、旱獭、雉鸡、鹑类、雁鸭类等。有时也攻击狍、野猪幼体等动物,也吃大型动物尸体。种群数量稀少,约4~6只,目前已列入俄罗斯、日本珍稀濒危动物红皮书,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能捕狼的金雕

金雕是体态最为雄伟壮美的猛禽。古代巴比伦王国和罗马帝国都曾以金雕作为王权的象征。在我国忽必烈时代,强悍的蒙古猎人盛行驯养金雕捕狼。时至今日,金雕还成了科学家的助手,它们被驯养后用于捕捉狼崽,供科学家们研究狼的生态习性。当然,在放飞金雕前要套住它的利爪,这样才不至于把狼崽抓死。据说,有一只金雕,曾捕获14只狼,它的凶悍程度简直令人瞠目。

金雕并非金色的雕

金雕,根据希腊语的名字直译为金色的鹰,但它并非金色的雕。说它是金色的,可能是因为它的头和颈后的羽毛在阳光照耀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因为它全身的羽毛呈栗褐色,跟金色相距甚远。金雕体长近1米,体重6千克左右,是雕中最大的一种,它们的腿除脚趾外全被羽毛覆盖,看上去确实威武雄壮。

金雕猎食

金雕飞行速度非常快,捕猎方式更是灵活机智。在搜索猎物时,金雕是不会快速飞行的,它们在空中缓慢盘旋。那双灵敏的眼睛一旦发现猎物,便直冲而下,准确地抓住猎物后便扇动双翅,以闪电般的速度飞向天空。刚刚出窝的狼崽经常遭到这种突然袭击,待母狼赶来营救已为时过晚。在空中,金雕也能随心所欲地捕食。有人曾这样描绘金雕从地面冲上天空,捕食飞过的野鸡的情形:金雕冲上天空,当飞到野鸡下方时,突然仰身腹部朝天,同时用利爪猛击野鸡。野鸡受伤后直线下落,千钧一发之际,金雕翻身俯冲而下,把下落的野鸡凌空抓住。一场惊心动魄的飞行表演至此结束。

玉带海雕

玉带海雕是一种大型猛禽,全长约90厘米,体重2500~3760克,是一种候鸟。在我国又称为黑鹰、腰玉,广泛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原,在国外分布于亚洲中部、前苏联、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缅甸等地。它们体形巨大,翼展达2米。它们特别爱吃旱獭幼崽和鼠兔。它们常静栖在距旱獭洞和鼠兔洞十几米的地方,当猎物探头出洞四处张望时,硕大的玉带海雕便猛扑过去。因为起飞时的声响非常小,它们捕食的成功率非常高。玉带海雕的尾羽黑褐色,尾羽中部还有一条白色的宽带。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玉带海雕在我国很稀少。1963~1969年青海鸟类调查中,在玉带海雕分布较集中的青海湖、玉树等地,尚能见到两三只。但在以后的多年对青海、西藏的鸟类调查中,很难见到。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又称黄嘴雕、芝麻雕,是一种迁徙候鸟,大小与玉带海雕相近,尾羽是纯白色的,非常显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区,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海拉尔和黑龙江省,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利用爪伸入水中抓捕。此外,也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各种野鸭、大雁、天鹅、鼠类、野兔、狍子等,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们也很耐饥饿,它们可以45天不吃食物而安然无恙。白尾海雕习性懒散,有时几个小时蹲立不动。飞行时振翅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几乎都有经济价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做装饰羽。白尾海雕和玉带海雕在我国都很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白头海雕

白头海雕又名美洲雕,也称秃鹰,是最着名的一种海雕。其实,秃鹰的叫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全身羽毛丰满,无秃可言。海雕是一种大型猛禽,一只完全成熟的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2米多长。白头海雕只生活在北美。18世纪,美国国会将白头海雕定为国鸟。从那时起,美国的国徽和军服上全都印有白头海雕脚握橄榄枝的图案。在这个图案中,橄榄枝象征着和平,白头海雕则意味着战争,两者结合在一起象征着集和平和战争两大权力于一身的美国国会。

白鹳

白鹳又称东方白鹳、老鹳,是一种比较大的候鸟。白鹳体形修长,体长约1200毫米,翅长600毫米以上;嘴长而直,可达210毫米;颈与腿亦长。身体几乎为纯白色。肩羽、翼上大覆羽,初级覆羽及飞羽均呈灰黑色,大部分飞羽外羽呈银灰色。眼乳白色,外轮黑色;嘴黑色,下嘴腹面红色;眼周及颊部裸区红色。雌雄羽色相同。眼周、颊部裸区及腿脚均为红色。虹膜淡黄色外圈黑色,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白鹳的迁徙

白鹳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长江下游以至福建、广东及台湾。国外见于欧洲、非洲、中亚、南亚(印度)和东亚(日本)等。它们栖息于开阔的沼泽和潮湿草地。步行时举步缓慢,常常喜欢一足站立。飞行慢。每年春季,它们从非洲的越冬地飞回到它们在欧洲的繁殖区。白鹳避开了广阔的水域,越过大陆,绕过地中海,飞向西方和东方,准时到达它们在莱茵河流域、德国北部平原、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更远的东部平原的繁殖地。白鹳4月产卵,每窝产卵4枚,孵化期30~32天,幼鸟55~60日龄可飞出巢外,10月集群,11月南迁,在开阔的浅水中或滩涂盐蒿丛中集群过夜,第二年3月下旬北返。

白鹳的生态习性

白鹳爱吃的东西很多,主要有青蛙、昆虫、鱼、蚯蚓、爬行类小动物和啮齿类小动物。在非洲的越冬区生活时,它们还吃非洲蝗虫。白鹳不仅跟随割草机,还常常跟在运草车后面寻找食物,从这里它经常捉到肥胖的田鼠。白鹳喜欢在老树和居民屋顶上筑巢,和人类友好相处。

猫头鹰怎样猎食

大多数猫头鹰主要是在夜间活动,它们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听觉和视觉,在黑夜中捕猎。

尖锐的爪子,敏捷的身手,使它成为一个无声的杀手。人们把猫头鹰叫做“飞虎”。猫头鹰可以毫不费力地在一夜之间捕住许多猎物。猫头鹰主食鼠类,每只猫头鹰一天平均要吃一只田鼠,所以人们把猫头鹰称为灭鼠专家。猫头鹰一旦抓到猎物,就把它带到树枝上,在那里把猎物撕成碎块。一只成年猫头鹰每天晚上要飞进飞出洞穴六次之多。

“长脖老等”——苍鹭

苍鹭又名老等、灰鹳、青桩,为鸳科中最大的一种,体形高大,体长约90厘米。体羽大部为灰色,头羽白色。头侧及枕部饰羽黑色。颈羽灰白色,前颈具2~3条黑色纵线,下颈有白色矛状羽。背部和尾羽苍灰色。初级飞羽黑色,覆羽洁白如玉。幼鸟上体富有浅灰色,饰羽很短或全缺,下体白色,带黑色细纵斑,眼金黄色。苍鹭栖息于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带,常常一动也不动地站立在有浅水的地方,等待捕食鱼类,所以就得到了“老等”这个名字。它们的体羽会随季节而变化。

苍鹭的生态习性

苍鹭为候鸟或地方性留鸟。它们常常栖息于湖泊岸边或沼泽地带,长时间静静地站立在浅水中,等到小鱼游近,它就快速伸颈啄捕,因而被叫做“长脖老等”或“老青桩”。繁殖期间,它们会集群营巢在离水不远的大树上,它们的巢很大却很简陋,成浅盘状,由小树枝、杂草等物构成。一窝产卵3~5枚,卵为绿色。在巢周围地面上可见有被挤落而致破碎的卵。苍鹭的冠羽及胸部、肩间的羽毛都可做装饰用。动物园常饲养用于观赏。

池鹭

池鹭的体形略小,仅有47厘米左右,翼白色,身上有褐色的纵纹。它们栖息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单独或分散小群觅食。每晚三两成群飞回群栖处,飞行时振翼缓慢,与其他水鸟混群筑巢。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和池塘。池鹭优雅的外表和白色的羽毛,为人们所喜爱,是常见的野外观鸟。

红角鹗

红角鹗是一种小型鹗类,比鸽子还小一些,上体褐色,有黑色和黄褐色斑;后头部有黄白色斑,下体淡褐色有暗褐纵纹,头上有两簇小型耳羽。它们栖息于山地林间,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筑巢于树洞中,每窝产卵多为4枚,白色。纯夜行性的小型角鹗,喜有树丛的开阔原野。它们双翅展合有力,飞行迅速,能在林间无声地穿梭。视听能力极强,善于在朦胧的月色下捕捉飞蛾和停歇在草木上的蝗虫、甲虫、蟑螂等昆虫。遍布我国东北、河北、陕西、甘肃等地,为留鸟。

黄嘴角鹗

黄嘴角鹗体小,茶黄色,体长仅18厘米。眼黄色,嘴奶油色,无明显的纵纹或横斑,仅肩部具一排硕大的三角形白色点斑。头骨较横阔,宽约等于长的2/3,面盘或存或缺,存在时几呈圆形,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尾圆形。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山林中,野外夜间常可听见它们的叫声,如果模仿它的叫声,它还会应答。可消灭鼠害,对农林有益。

领角鹗

领角鹗是小型猛禽。全长25厘米左右,体偏灰或偏褐色,具明显簇羽及特征性的浅沙色颈圈。大部分夜间栖于低处,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鸣声低沉,为“不、不、不、不”的单音,常连续重复4~5次。飞行轻快而无声。主要以鼠类、甲虫、蝗虫和鞘翅目昆虫等为食。常从栖处跃下地面捕捉猎物。分布可至海拔1600米,包括城郊的林荫道。为常见的野外观鸟,可消灭鼠害,对农林有益。

草鹗

草鹗为中等体形的鹗类,夜行性猛禽。头大,眼大向前,眼周有辐射状排列的羽毛形成面盘。喙坚强而钩曲锐利,嘴基具蜡膜。听觉十分敏锐,耳孔大,其周围具发达耳羽。脚强健有力,第四趾能前后转动,爪锐利。面盘心形,脸及胸部的皮黄色色彩甚深,上体深褐,全身多具点斑、杂斑或蠕虫状细纹。草鹗生活于山地灌木丛中,羽毛柔软,飞行无声,昼伏夜出。以野鼠、蛙、蛇和鸟卵等为食。通常在草丛中产卵,每窝4~5枚,白色。留鸟或冬候鸟。可消灭鼠害,于农林有益。

鹗鹗

雕鹗俗名大猫头鹰、老兔、猫头鹰、夜猫、大猫王等,是大型鹗类,体长约0.5米,体褐色,有黑斑纹,耳羽甚长,尾短、翼宽;下体有黑纵斑,胸部斑比腹部斑宽大。它们性情凶猛,单独活动。繁殖期为4~7月。在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筑巢,或者直接产卵在地面上的凹处。巢内无铺垫物,或仅有稀疏的绒羽。每窝产卵2~5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留居于我国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

褐林鹗

褐林鹗是中型猛禽。全长约50厘米,全身满布红褐色横斑,无耳羽簇,面盘分明,上戴棕色“眼镜”,眼圈黑色,眉白。下体淡棕黄色,具褐色或淡褐色横纹。胸淡巧克力色,上体棕褐色。上背中间杂以淡色细横斑。昼伏夜出,野外难得一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以鼠类、昆虫为食。筑巢于栎树等天然树洞中。白天受到惊扰时体羽缩紧如一段朽木,眼半睁以观动静。它们在黄昏出来捕食,之前配偶间会相互以叫声相约。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耳鹗

长耳鹗别名长耳猫头鹰、夜猫子,中型猛禽。全长38厘米左右。上体黄褐色,有密集的黑褐色斑,下体淡色有黑褐色纵斑,耳羽长。栖于低山地带,平原森林中,白天隐伏于树上,黄昏以后出动觅食。以昆虫、鼠类、小鸟为食。据报道,它可吃20~30只小鼠。我国民间称之为“夜猫子”,并把它认为是不吉祥的象征,实际上,它捕鼠有功,是一种很有益的鸟,应加以保护。

短耳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