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30811200000027

第27章 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相关对策(6)

当然,高校除了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之外,还应根据学生需求开拓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勇于实践。比如国外一些类似于生存训练的实践活动值得参考,让学生在缺少物质支持的条件下,进入陌生的环境,通过自己的沟通和自己的能力生存一定的时间。这种实践,可以增加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感悟能力,了解社会的现实和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有效改正自己不足,提高自己能力的目的。

(二)用校园文化感染学生

学校是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最多的场所,良好的、和谐的校园环境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交际环境和平台。首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感染学生并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了解,以搭建学生之间交往的平台;第三,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大胆地和其他人进行交往。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雅的、健康的娱乐兴趣。在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为此学校应该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种校园文艺演出或是话剧展演、辩论赛之类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和感染其交往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干群关系。干群关系是我国社会环境中的一种关系。维护高校干群和谐,达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平等交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干群关系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常见关系,无论是作为学生党员干部还是教师党员干部均应该做到发扬民主、时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并切实维护好干群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也是校园关系的一种,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重要影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做到与其平等地交流。教师要学会和学生友好相处,用健康的心态和平和的思想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学生也要在遇到困难或是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学会寻求老师的帮助,形成和教师的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二、从自身角度提高自身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就是合作与沟通。大学生要有合作意识,要有健康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在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敢于走出校门,客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真诚与沟通。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四方面提高自己:

首先,拥有良好的口才。口才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口才并不一定指的是滔滔不绝,而是懂得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拿捏好分寸,懂得礼仪。比如,当遇到一个悲伤的人时,最好的表现就是真诚地聆听,然后适时地安慰,不能制止对方的诉说换成自己的讲道理和滔滔不绝。当遇到一个快乐的人时,要懂得分享他的快乐,而不应该迎头给人家泼盆冷水或打断人家的叙述。要知道,良好的口才除了流利的表达之外,还要懂得适时和适量。适时和适量这两者其实是比较难把握的,尤其是适量,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的声音和私下交谈的声音都要控制好,试想若在公共图书馆,大声说话,就不单是不适量的问题了,还有素质和个人能力的问题。总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也可以让自己拥有清醒的头脑,使自己在拥有良好的口才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品行和修为。

其次,亲和力和融合力的提升。要想进入一个圈子,获得这个圈子的认可,那么融合能力和亲和力是必不可少的。谁也不想和一个冷冰冰的脸庞打交道。面带微笑,言辞和善就会让人感觉温暖,有一种亲和力的体现。这种亲和力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能力,良好的修养和品德可以让人具备这种亲和力。除此之外,融合力也是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所谓融合力就是融于社会、融于集体的能力。面对社会和集体,自己格格不入,特立独行就是缺乏融合力的表现。当然并不是说,融合力就一定要个人服从于集体,当遇到消极落后的事物时,一定不要同流合污。融合力是指面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事物所表现出的参与力。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人际交往能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是很常见的事情,面对接踵而来的问题,如何有系统、有条理地找出问题成因并有效解决,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理清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原因和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90后学生群体来说,至关重要,其进入社会后需要面对的各种事物,都需要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培养自己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对他人给予的积极和正面评价的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并愿意与之交往;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讨厌的人,不愿意和这些人交往。这种现象反映的实际上就是人际吸引。那么,大学生如何增强人际吸引力,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呢?一是要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要真诚、微笑,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二是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别人兴趣的话题;三是追求个人的外在和内在美,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并且在心理上构成一种精神的酬赏,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外在美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对他人的吸引会逐渐由外及内,从相貌、仪表转为道德、才能,这个时候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内在美德;四是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吸引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

当然除上面几项技能之外,90后大学生群体还应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升。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各种能力和表现均不能碰触社会道德的底线,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感是一个人开展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责任感和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和社会以及家庭主动施以的积极有益的精神。良好的责任感需要勇气、坚韧、克己、奉公和诚挚,良好的诚信等带给人真正的朋友和优秀的工作态度。在人际交往中,这两项品质是前提也是需要必备的素质品质。

三、社会对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贡献

从社会角度谈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谈及的就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思维水平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家长具有模范意义,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长的观点和能力也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多沟通,对某些事的看法和做法可以交换不同意见,甚至可以辩论,但前提是平等地交流。在观点的平等碰撞中,孩子可以学习到很多现实社会中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其次,从社会环境来说,给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积极健康、文明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社会的步伐,并让其从中逐渐掌握各种能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政策,努力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削减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各种不平等的人际交往。建设富有信用的、公平的、公正的良好社会氛围,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空间。营造文明开放的社会环境,还需要大力宣传我国的传统美德。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各种功利观念在大学生中蔓延。推进优秀文化进校园,推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意识,可以鼓励其主动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会给大学生打下人际交往能力的各种基础。社会环境中还有重要的一环就是舆论环境,虽然舆论环境的构建在前面章节中曾反复提到过,但是就人际交往而言,舆论环境具有导向作用。好的舆论环境有助于提高正气、凝聚人心,坏的舆论环境则蛊惑民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所以应当把握舆论方向,始终弘扬正气、鼓励学生养成勤俭自强、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和品质,以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各项活动,参与各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