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斗智斗勇的中国战争
30726400000021

第21章 附录 历史上的握兵将帅(3)

李隆基,即唐朝玄宗皇帝,又称唐明皇。他在位44年之久,经历了唐朝由极盛转向衰落的过程,他本人也是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君主。女皇武则天死后,唐朝出现政局混乱,政变接连发生。李隆基作为皇子,发动了平乱之役,立了大功。公元712年,唐睿宗退位,让儿子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为了稳定政局,他即位后先发制人,粉碎了太平公主等人的政变阴谋,铲平皇室纷争。然后他全力治理国家,选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能臣为宰相,进行整顿和改革。严格对官吏进行考核,亲自组织对县令的考试,把45个不合格的县令淘汰。对犯法者,即使是皇亲也不宽容。他还大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裁汰僧尼,提倡薄葬,注意节俭,并整顿军队,收复被外敌占领的失地。这一切措施,使唐朝重又兴盛起来,经济发达,社会安定,国库充实,文化也很有成就,超过了贞观年间的景象,达到了唐朝的顶峰,史称“开元盛世”。在当时的世界上,唐朝是首屈一指的强国,各国纷纷派使节到中国学习和访问。

但是到了“天宝”年间,李隆基变得昏庸奢侈起来,贪图享乐,懒于朝政,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专宠杨贵妃,结果酿成大祸,引发“安史之乱”,造成长达8年的战乱。从此,唐朝的盛世一去不返。

纵观李隆基一生,他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在位前半期,创造了盛唐局面,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头等强国,留下了辉煌一页,这是应该肯定的。

郭子仪(公元697年~781年)

郭子仪,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青年时代胸怀报国大志,后考取武举人,成为一名武将,因战功卓著,后升至朔方节度使,执掌一方军政大权。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他奋起抗击,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击败史思明大军,收复河北大部土地。后任河东副元帅,又挥军西向,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两京。此后他又马不停蹄,收复河东、河西、河南失地,为平定安史之乱建立了不朽功勋。当他人京朝见皇帝时,唐肃宗亲自出城迎接,对他说:“国家能重建,全靠你的力量啊!”他被封为汾阳郡王,并受赐号“尚父”,享有大罪免死的铁券。

唐代宗在位时,节度使仆固怀恩纠集回纥等外族叛乱,逼近京城。年事已高的郭子仪只带1万士兵亲临前线,回纥兵本以为郭子仪已不在世,听说他仍在世,便要求拜见。郭子仪带数十骑兵前往回纥兵营,回纥兵纷纷下马拜于地下,郭子仪晓以大义,劝他们助唐平叛,果然成功。他又一次为国立功。

郭子仪是卓越的军事家和统帅,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严格自律,善待部下。后人评价他:“叔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赵匡胤(公元927年~976年)

赵匡胤,五代至宋时期涿州(今河北涿县)人。他青年时代爱好武艺,练就一身骑射本领,后来成为后周的将领,多次立下了战功,被升为殿前都点检,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后周世宗柴荣死后,由他7岁的儿子继皇位,不能理事。在众将的支持下,赵匡胤在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改国号为宋。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建宋之后,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南方各地的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为了防止唐末和五代时期藩镇势大、夺权割据的局面再次发生,他采用宰相赵普的建议,削夺军中大将的兵权,对他们说:“没有你们出力,我不会有今天。不过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会不会也要当皇帝呢?”将领大惊失色,只好按皇帝旨意,交出兵权,回家享乐。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一些将领的实权,防止再度政变的发生。他又把地方上的精兵调到中央,编为禁军,由自己直接控制,轮流戍边,从而结束了藩镇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同时,他努力发展生产,奖励农耕,使经济得到恢复。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为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但由于重文轻武,防范过度,又削弱了边防军战斗力,使宋朝军事实力下降,在收复失地、抵御外侵的战争中经常失利。

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因童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自己住在庙里读书,靠吃稀粥咸菜苦学,后进应天府学,连粥也喝不上。同学们送他饭菜,他谢绝说:吃了好饭菜就咽不下粥了,还是苦些好。靠这种毅力,他成为品学兼优的人物,立志利国生民。后来在泰州为官,力主修捍海堤,亲自夯土运土。海堤修好后,当地人称为“范公堤”。在朝廷为官时,直言敢谏,为民作主。一次蝗灾使一些地方农业无收,他奏请赈济未被批准,便当面质问仁宗皇帝:宫中之人半日不吃行吗?百姓无食怎能不救。奉命巡视灾区后,他特意把灾民吃的野菜带给仁宗,请传示皇亲国戚,刹住挥霍之风。在开封府任上,他把掠占公物的大官姓名一一列出上报朝廷,并事先留下遗言,表示查办决心。因为为人耿直正派,他屡受排挤。被贬官出京,但威信却随之提高,正直官员都以“不同贬为耳止”。

年过半百之后,范仲淹到西北边境练兵守边,多次击退外敌入侵。1043年,他出任参知政事,提出十条富国强兵的建议,并主持了有名的“庆历新政”,掀起改革风潮。虽然由于保守势力反对,新政失败,他再遭贬斥,但并不灰心。在《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名文中表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范仲淹一生清廉为公,从不接受馈赠,却常用俸禄救济穷人和学生,自己的孩子反缺吃少穿。在家乡,他得到一块祖传宅地,便捐作校舍,办起苏州州学。

范仲淹的为官政绩和优良品行,在宋朝就誉满全国,被人尊为“一世之师”、“本朝人物第一”。他是古代难得的政治家,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能为人民做好事,尤其是“先忧后乐”的伟大思想,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更鼓舞了后世有志之士为国为民作出贡献。

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期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从小受到严格家教,性情刚直敦厚,对人从不随意苟同,厌恶说假讨好,办事又极为认真。长大为官后,曾明断了一起“割牛舌案”,便有了善断案的好名声。但包拯一生的主要政绩不是断案,而是为官清正。不畏权势,为民做主。如他任端州知府时,坚持按定数收购端砚,离任时不拿一方砚台,与历届前任超量征购又私拿私要截然不同。在开封府任上,他撤销了“门牌司”,允许百姓直接上堂向自己告状,使那些想借机勒索的官吏不能在中间作恶。惠民河泛滥,百姓受灾,他查明是皇亲国戚在河边修花园使河道变窄造成的,便查清地主,勒令拆园退地,并上奏皇帝免去其官职。张贵妃伯父张尧佐无功却被委以要职,他连上数本反对,并与仁宗皇帝当面争论,唾沫星溅到皇帝脸上。百姓赞扬说:“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

包拯治家极严,对犯法亲友绝不徇情。在家乡庐州任知府时,一概不会亲友;堂舅横行乡里,被人告到公堂,他依法打了七十大板。从此家族中无人敢胡作非为。他一生廉洁俭朴。身居高位。家无余资。去世前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为官,有贪赃枉法者,不得归回本家,死后不得入包家坟地,不从我者不是我的子孙。包拯死后,开封人民无不哀痛,街上一片哭声。

包拯是杰出的政治家,古代最负盛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正人正己,深受民众尊敬。民间关于他的传说甚多,虽然多为虚构夸张,但反映了人民对他的喜爱。

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

岳飞,字鹏举,宋代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他出身在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立志习武,练就高超骑射和作战本领,能使三百斤硬弓。长大后应征入伍,后成为北宋将领。金兵入侵后,他奋起抵抗,多次击败敌军,闻名四方。北宋灭亡后,投奔名将宗泽,曾率五百骑兵迅速袭击敌军,打破金军围剿太行山义军计划。宗泽病故后,他坚持战斗在最前线,把自己的部队训练成“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纪律严明的部队,人称“岳家军”。1130年,岳家军与韩世忠的部队配合,截住后撤的金军,连连得胜,并收复了建康(今南京)。1134年,他率军过江北上收复了襄阳等6个州,一直打到中原,震动了全国。岳飞在指挥作战中,表现出无畏的气魄和多变的战术战法,令敌人胆寒。他也成为南宋高级军事将领。但宋高宗重用奸臣秦桧,以屈辱条件与金议和,岳飞上书表示“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藏,恐贻后世讥”,力主出兵北伐。

1140年,金军果然撕毁协议,大举南侵。早有准备的岳飞率部迎敌,一路所向披靡,迅速掀起反攻,进入中原,在郾城一战中,以步兵为先导,大破金军拐子马铁军,又乘胜追击,打到离故都汴梁四十里的朱仙镇,取得了空前胜利,岳飞之子岳云率军冲入敌阵,舍生忘死,身上受伤百余处,立下大功。金军将士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军统帅兀术哀叹:自起兵以来,未有此败。北方各地义军纷纷响应,以“岳”字为旗号,四路出击,截断了金军后路,抗金斗争胜利在望。岳飞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北方。不料内奸秦桧奏请宋高宗连下12道金字诏书,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交加地说:十年心血,废于一旦!秦桧蓄意谋害岳飞,先削其兵权,又指使人诬告他谋反,逮捕入狱严刑拷问。岳飞坚贞不屈,于1142年初被害于临安风波亭。其子岳云等同时遇难。

岳飞是伟大的军事家、战功卓著的统帅和民族英雄。他在抗击外敌侵略中表现了高度爱国热情和卓越军事才能,被人民永远怀念与尊敬。而残害英雄的秦桧之流,被万世唾骂。

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8年)

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少年时最爱读忠臣义士传记。发誓做个为国建功的大丈夫。20岁后考中状元,但因正直不阿,受权臣排斥,未受重用。1275年,元朝派军攻宋,直指临安,文天祥在家乡组织义军来到临安,请求背城一战。不料谢太后已决定降元,并派人把国玺送到元营。元军要求宋朝派丞相到元营交涉,文天祥临危受命,以右丞相之职来到元营,对元军统帅伯颜说:我不为议和而来,而要求你们撤兵,否则将抵抗到底。伯颜深感遇到了对手,竟扣留了他。第二天,南宋送来降表,文天祥大骂投降派卖国,表示即使皇帝降元,自己至死也决不投降!伯颜和元军将领称赞他有“男子心”。

在被押解北上途中,文天样与随江的义军首领杜浒等定计逃出,历经艰险,回到南方。他谢绝流亡的南宋朝廷让他当丞相的任命,表示救国如救父母,义不容辞。又立即组织军队抵抗元军,收复了部分失地。后元军主力大举进攻,文天祥兵败五坡岭,再次被俘,在押解途中写下豪迈诗作,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到达元大都(今北京)之后,他多次拒绝投降,在狱中苦度三年,写下不朽的《正气歌》。1288年,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失败后,决定处死他。文天祥写下绝笔:“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向南方跪拜后,慷慨就义。

文天祥是一位气概非凡的民族英雄,杰出政治家。他从事的抗元斗争虽然失败了,然而他所表现的爱国热情和崇高气节,已化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1244年)

耶律楚材,字晋卿,金至蒙古国时期人,契丹族。1215年,蒙古军队攻陷金国中都(今北京),成吉思汗得知金国官员耶律楚材是个有才能的人,立即召见了他。耶律楚材本是辽国皇族后裔,从小天资过人,又系统学习过汉族文化,不但熟知政治和经史,而且精通天文、律历、地理、数学和医学。成吉思汗见他体态雄伟,长髯飘胸,语声朗朗,对答如流,决定留他在身边,大家都叫他“吾图撒合里”(长胡子)。一次,耶律楚材奉命到燕京治“剧贼”,他查清贼原来都是权贵子弟,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逮捕,处决了十六人,对行贿说情的则不加理睬。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继任,命耶律楚材主持汉民事务,后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他坚决批驳了要把中原变成牧场的主张,提出了设立州郡、军民分治、休养生息、建立税制等建议,使中原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也增加了国家收入。蒙古军攻打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遇到顽强抵抗,城破后,要按惯例“屠城”。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将士拼死作战,争的就是土地和人民,如今得了土地又失去人民,还有何用?汴京城内富裕之家能工巧匠甚多,如果杀光,岂不一无所得?窝阔台接受了他的建议,停止了大屠杀,从此“屠城”习俗渐渐被废止。金国灭亡后,耶律楚材挑选了各类有技能的人疏散到河北等地;规定蒙古诸王不得分地私自征敛;开科考试,选拔人才,还设立编集经史的机构,发展文化事业。

耶律楚材是卓越的政治家。他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能高瞻远瞩,摈弃狭隘的民族偏见,集汉、辽、金、蒙古各方面长处,为保护中华文化和人民生命财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