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生卒年不详)
周公,姓姬名旦,商周时代周原(今陕西岐山北)人。商朝末年,周国在岐山兴起,文王姬昌把周地封给四子姬旦,从此人们都称他为周公。周公诚实宽厚,多才多艺,是其父文王和其兄武王兴周灭商的主要助手。他起草的讨伐纣王的誓词,是珍贵的历史文献。武王在灭商后不久去世,其子成王还在襁褓中,而国家百废待兴。周公毅然代行王权,成为实际的掌权者。当管叔、蔡叔造谣说周公要篡位,并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时,周公沉着应对,向怀疑他的老臣表明决无私心,然后发兵东征,亲率大军平定叛乱,又征服十几个小国,把疆域扩大到沿海。他下令营造东都洛邑(今洛阳),安置商朝遗民,并完善了分封制,造成了诸侯共同服从周天子的政治局面。
周公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认为当权者只有关心人民疾苦,不贪图享乐,才能立国久远。他自己一向恭谨礼让,为国事呕心沥血,广罗人才,甚至“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成王长大后,周公交还权力,专心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使政治走上制度化道路。
周公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成熟的伟大政治家,为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他的治国思想和方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是古代当权者的典范,历来受人尊敬。他去世后,成王以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和武王墓前,表示他完成了先人的未竟事业。
晏婴(生卒年不详)
晏婴,字仲,春秋时期齐国人,因去世后的谥号是“平”,因此人们也叫他晏平仲。他曾长期担任齐国的卿(相当于相国)。他始终维护国家稳定,主张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关心百姓疾苦,生活十分俭朴。齐景公听说他缺粮少吃,派人送来粮食和钱,被他拒绝,说自己比百姓强多了。他的住房和车马也很破旧,却不愿更换,认为如果造大房会华丽,就无法禁止别的官员铺张。一年闹水灾,百姓房倒粮断,晏婴请求国王开仓救济,国王不允,他怒斥国君只顾自己享乐,对百姓无情,愤而辞职,并把自家粮食分给灾民。对国君的错误,他一向直言抗上,提出批评。在晏婴主持政务的时期,齐国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国事井井有条,他国不敢小看。
晏婴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贤相、清官的典型。他一生廉洁清正,为民着想,严于律己,在各国享有很高声望。孔子表示,晏婴是他最佩服的人物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特为他立传,并说,如果晏子还在,愿执鞭为他赶车。
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王族成员,其父异人曾被送到赵国作人质,嬴政就出生在赵国。后随父回国,十三岁继任秦国国王,二十二岁加冕执政。他从分裂的现状感到统一的必要,立志有所作为,统一全国。公元前238年,权臣嫪毐(làoǎi)发动叛乱,逼他交出权力。嬴政果断平定了叛乱,罢免了背后支持叛乱的相国吕不韦,清除了内部障碍,开始筹划统一进程,重用法家学者李斯和名将尉缭等人,全力壮大军事经济实力,超过了东方六国公元前230年,他发动统一战争。尽管遭到六国的顽强抵抗,他本人还险遭刺杀,但没有动摇,终于攻灭六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王朝。为了防止再度分裂,他拒绝分封诸侯,而采用郡县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分管内政外交。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他下令统一全国法律、货币、文字、车辆、交通和度量衡,拆除六国关塞壁垒,修筑通行各地的驰道。这一切都保证了国家的完整统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北拒匈奴,修筑并连结长城,确立以防御为主的对外政策。他勤于政事,每天批阅一石重(竹简)的公文奏章,还多次到各地巡查,宣扬统一的意义和功德。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古代伟大政治家和雄才大略的君主,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发展作出了划时代贡献。同时,他在位期间,也有剥削刑罚过重、焚书坑儒等过错和失策。
陈胜(公元前?年~公元前208年)
陈胜,又称陈涉,秦朝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他出身雇农,从小给地主种地,受尽压迫之苦,心中却存有大志,要改变屈辱地位,曾对伙伴们说起今后富贵莫相忘的话,并发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公元前209年,陈胜和九百多名农民被秦朝征调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他为屯长。途中不断遇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将被处死。众人忧急万分,陈胜与阳夏人吴广商议,决定武装反秦,死中求生。他们杀死押解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的这句话表达了他的见识不凡,众人表示愿听他指挥,揭竿起义。陈胜宣布建立“大楚”,起义反秦,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后立国号“张楚”,并提出“伐无道,诛暴秦”口号,与各地反秦力量联合,由陈胜率领向秦都咸阳进发。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内部又多矛盾,起义军兵败,陈胜被叛徒杀害。但是由他掀起的反秦浪潮已经不可遏止。两年后,秦朝被推翻。
陈胜是古代农民起义杰出领袖和起义军统帅。他不相信天命,敢于反抗,发动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并提出了正确口号和策略,代表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者提出了警告,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
刘邦,字季,秦汉时期沛县(今属江苏)人。后成为汉朝创立者,西汉王朝开国皇帝。
刘邦年轻时在家务农,秦朝统一后做了泗水亭长,是乡间小吏,性情直爽又善交朋友,在当地有很高威望。因对秦的暴政不满,曾在押送刑徒时将人释放,他自己则躲进芒砀山。陈胜起义后,他和朋友们起义响应,占领了沛县,被推为“沛公”。起义军领袖项羽约定,谁先攻进咸阳便做关中王。刘邦部队纪律严明,一路取胜,首先打到咸阳城下,灭亡了秦朝。他当众废除严苛的秦法。约法三章,受到关中人民拥护。但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关中后,自称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忍让退避,暗中养精蓄锐。后在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帮助下,与项羽展开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他知人善任,广纳人才,采取正确策略,终于战胜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
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后,多次带兵平定叛乱,抵抗匈奴入侵,稳定了局面。汉朝沿袭秦制,坚持统一;努力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徭役,使经济得以恢复,为后来的盛世创造了条件。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军路过家乡沛县,与乡亲们畅饮歌舞,亲自击筑作《大风歌》教儿童们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又随歌而舞。刘邦身经百战,受伤几十处,但从不避险,回长安后,箭伤发作,病势沉重。但他拒绝医治,对大家说:“我本是平民百姓,得了天下,不是天意吗?死就死了,没有什么。”
刘邦是古代一位卓越政治家。他出身社会底层,顺应社会潮流,团结“布衣将相”,采取正确策略和进步政策,推翻暴秦,打开了盛世的序幕,为古代中国的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刘彻,是西汉景帝之子,7岁时立为太子,17岁即皇帝位,就是汉武帝。经过“文景之治”,全国经济已经初现繁荣,钱粮富足。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对此并不满足,决心创造出更大的业绩。他大胆选拔人才,从全国各地召集文士,策问治国之道,让有能力有见识的人充当重任。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使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了巩固国家统一,他又颁布“推恩法”,规定诸王死后,除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一部分,使诸侯国越来越小,并寻机废除一部分列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汉武帝决定盐铁由官方经营,调剂运输,平抑物价,防止大商人从中牟取暴利,并规定按财产交税。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治理黄河,并亲临工地检查工程;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制止匈奴的不断入侵掠夺,汉武帝组织发动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基本上消除了匈奴人对内地的威胁。他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中亚各国保持友好往来,后又在西域设置官府管理事务,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同时,扫除了岭南和西南各地的割据势力,设郡管理,加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汉武帝刘彻是杰出的政治家,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时期,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吸引了大批外国商客长途跋涉而来,从而创造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他在位53年,做了很多大事好事,但到了晚年,也存在着追求享乐、封建求仙、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的错误。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
卫青,字仲卿,西汉时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是西汉时期河东平阳人。卫青本是奴隶出身,自幼随母亲在平阳公主家为奴,放牧羊群,因勇力过人又老实勤恳,被调入皇宫当差。他的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宠爱升为皇后,卫青也得到重用,成为军队将领。公元前129年,他率骑兵反击入侵的匈奴,直捣要地龙城,又迂回作战,歼敌近万人,恢复了河南的失地。后又率军深入塞北袭击敌军,大获全胜,匈奴被迫迁往漠北。卫青因功勋卓著,升为大将军。
霍去病18岁就参军参战,曾率骑兵在草原上寻敌,俘虏敌人官员多名,被封为冠军侯。在收复河西走廊战役中,俘获匈奴王子、相国等百余人,消灭大批敌人,为开辟“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公元前119年,卫青与霍去病率汉军与匈奴军决战。卫青一部与匈奴单于主力在狂风中激战,大获全胜。霍去病进军狼居胥山,全歼敌军。至此,反击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卫青和霍去病是杰出军事家和一代名将,在战场上一往无前,足智多谋。同时,他们品质高尚,从不居功自傲。卫青不同意皇帝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封侯,坚持封赏有战功的将领,对部下也十分宽厚。霍去病谢绝为他建造华丽府第,表示“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可惜他24岁就病故了。
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
刘秀,字文叔,汉代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北)人。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到他这一辈,已离皇室很远,靠卖谷物为生。西汉末年,王莽代汉自立,建立“新朝”,又改制失败,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刘秀与其兄刘縯也召集宗族宾客数千人,起兵反对王莽。在与王莽军队作战中,刘秀作战机智勇敢,尤其是在昆阳之战中,他突围请援,又身先士卒,大破敌军,取得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此后,刘秀威信大增,势力渐大。公元25年,他称帝,即光武帝,国号仍为“汉”,继续汉朝事业,史称“东汉”。
作为东汉的创立者,刘秀深感民众对苛政和战争的痛恨,以恢复汉朝盛世为名,在较短时间内平定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他称帝后,下令释放奴婢,禁止虐杀,缓和了矛盾。又下令检查土地和户口,但因地主豪强反对而停止。为了巩固政权,他善待有功之臣,是古代君主中对君臣关系处理最好的一个。同时,他又注意削弱高官的权力,并精兵简政,省减官员,裁并郡县。东汉初年,政局稳定,人心较为安定,生产也得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他本人勤于政事,生活俭朴,每天黎明时就上朝听政,经常日落才下朝,夜晚还传大臣入宫,讲学谈经,是很勤奋的皇帝。但是他爱好用“图谶”决定办法,助长了鬼神迷信的风气。
汉光武帝刘秀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作为的君主。他创立的东汉王朝,继续了汉朝的昌盛,为巩固统一事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但他少有大志,多心计。20岁时就做了官,负责洛阳北的治安,执法严格。针对当时豪门贵族为非作歹的情况,他到任后做了五色棒,挂在官府门口,并贴告示:“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一个大宦官的叔父犯禁夜行,被他依法打死。后任济南相时,仍打击豪强,惩治贪污,政治突出,从此名声大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曹操决心平定天下,重建统一,他在公元196年率军来到洛阳,把汉献帝接到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大权。随后采用屯田制,发展生产,壮大军队。先后攻灭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势力。在与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进行的官渡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取得很大胜利。此后又平定了辽东、西北等地,统一了北方。但在赤壁之战中,曹军败给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三国局面开始形成。
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多种兵书,并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诗文俱佳,是建安文学的主要代表。但他生性多疑,杀戮过重,所以引来不少非议。小说《三国演义》中把他写成奸诈的“反面人物”,在民间影响很大。但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一位有作为有功劳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陷入割据局面,有志豪杰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诸葛亮年轻时熟读史书兵法,对时局颇有见解,虽隐居襄阳隆中乡间,却被人称为待机而起的“卧龙”。汉室宗亲刘备苦于势力单薄又无人相助,经名士司马徽、徐庶建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作了有名的“隆中对”,认为刘备只有占据荆、益二州(今湖北四川一带)作为基地,东联孙权北拒曹操,成鼎足三分之势,待时机成熟,出兵中原,统一天下。
在刘备的恳请下,他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完成大业;面见孙权,促成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胜利;协助刘备夺取益州,占据汉中,创立蜀汉基业。然而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与东吴交兵,失败后死于白帝城。丞相诸葛亮受托主持蜀汉内外大事。他事必躬亲,兢兢业业,严明法纪,重用贤才,派人与孙权重修友好关系,降伏部族首领孟获。开发西南;训练军队,两上“出师表”,亲自带兵五出祁山,尽全力收取中原。虽然因条件不足。北伐难以成功,但他治军有方,进退有章,战术灵活,尤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军民感佩,敌手也为之叹服。他还创制出木牛流马和十发连弩等新式交通作战工具。因操劳过度,于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忠诚谨慎而著称,并赢得后世的赞扬。在人民群众中,他成为智慧和忠诚的化身。
祖逖(公元266年~3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