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05

第5章 为学生茁壮成长(3)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一环,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对于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那么,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呢?

1.明确“观察”的基本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必须了解观察力的基本品质,因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活动,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品质,发展观察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观察的基本品质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目的性:就是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求和观察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有意知觉,因此,目的性成了观察的首要品质。

(2)条理性:观察区别于一般知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观察是有计划的,它是一种有一定预设性的知觉,有比较明确的观察步骤和具体的观察任务,有条有理,而非杂乱无章的。

(8)理解性:就是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积极思考,分析研究,深刻理解,切忌过目不思量,入耳不入脑。只有边观察边理解,才能提高观察的实效性。

(4)敏锐性:就是要求学生能敏锐地观察并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抓住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发现有意义的东西,诸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科学真理,瓦特从水壶盖子被蒸汽顶起现象中发明了蒸汽机等。

(5)复杂性:就是指既能注意观察预期的现象,又能搜索那些意外的情况,要求学生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观察的事物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同时,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学生将多种感知器官都调动起来,参与到观察活动中。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提高其观察品质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五个要”:

(1)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增强观察的求知欲望,激发观察热情,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可以利用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和好奇的事情,也可以根据家庭及社区现有的条件、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动植物、自然景观、社会人文景观、儿童卡通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喜欢观察的习惯和爱好,并使他们能从生趣—有趣—寻趣—兴趣—情趣—志趣中不断加以提升,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上升为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学习品质,使学生终身享用。

(2)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观察态度:观察态度是影响观察活动的一个主观能动因素,态度越积极,学生的观察主动性就越强。这种观察态度的树立与观察兴趣的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被观察的对象符合学生的观察兴趣时,学生会自发地产生积极的观察态度,并全神贯注地观察他所喜欢的特定对象。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会对卡通、游戏非常精通,而且观察得很仔细,但对学习上的作业却熟视无睹,因为学生对卡通和游戏的观察态度很积极,而对学习作业却持消极的态度。

(3)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目的的明确是顺利进行观察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必须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会清晰观察的中心、重点和范围,并做到观察时心中有数,有意识地调控观察的全过程,把要观察的重点和难点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从而真正提高观察的效果。

(4)要帮助学生拟订观察的计划:观察计划是影响观察活动质量的一个主要操作指标,它是观察得以进行的技术保障。许多小学生的观察效果不理想就与他们的观察计划不严密、不科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帮助学生拟订详细的观察计划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有了周密的观察计划,就可以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并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从而避免观察时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随机性,保证观察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以便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5)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教师适当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简单而实用的观察方法是有用的。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地运用以下一些方法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A.“放大”:平时多注意让学生把观察对象尽可能地扩大,并指导他从多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思考观察对象。另外,还要教会学生用放大镜的办法去观察一些细小的东西,甚至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

B.“缩小”:这种方法与“放大”相反,它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用缩小的方法去观察那些既复杂又庞大的事物,因为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而有许多观察对象蕴涵着非常深奥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科学规律,这就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地指导,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适合于他们的那部分观察现象,以便进一步突出观察的目的性。

C.“比较”: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对象进行比较。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让学生通过比较后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更进一步认识被观察对象的特征和属性,从而提高观察的实效性。

D“有序”:由于观察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对观察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诸如自上而下、由表及里、从粗到细、由远至近等。

E.“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任务会越来越重,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深刻性,即对观察对象要有一个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决不能只停留在观察对象的表面,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去分解、切割、解剖需要深入观察的事物,从中使学生掌握一些深入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技术。

3.注意培养的“三个结合”: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与学生主动观察活动相结合:一般地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观察活动时,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要求教师做到指导观察与学生的主动观察相结合。教师应该采取“带领—指导—放手”“三部曲”,只提出观察任务和目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制定观察计划,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从而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学生在观察活动中遇到一些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学校组织活动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由于观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时如果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经常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观察活动,形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教育合力,则会使学生的观察力培养有更充足的环境支持。例如,语文老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变化,写作文,教师就应该与之配合,为学生观察家乡巨变创造条件,并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身边事物变化的洞察能力。

(3)观察活动与其他智力活动相结合:观察是知觉活动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开端,它很少会独立于其他心理活动而独自存在,因为它是智力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把观察活动与其他智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研究表明,创造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活动,它是进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文学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想象,人的任何创造性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想象力的发展影响着人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创造想象则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那么,教师怎样培养、发展自己学生的想象力呢?

1.了解想象的一般特点: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创造性是想象的两个主要特征。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任何想象都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客观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塑造这些形象的素材仍取自于客观的现实生活。诸如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根据唐代高僧西天取经的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西游记》,情节扣人心弦,并以奇妙的想象塑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人间仙人。不管这些人物和情节多么离奇,但它总与当时的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中的许多地方就是现在的云南和西藏地区的一些名胜,如大理、金沙江、女儿国等。因此,想象只是把已有的表象进行重新加工创造出新形象而已。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和意图,想象可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不同,有意想象又可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例如,儿童听故事时不自觉地跟着别人的讲述而想象故事中的情节、情景。又如,人们有时会看到天上的云朵,而自然地想象为人的面孔、鱼的鳞等,《看云识天气》中有一句话:“鱼鳞云,雨淋淋。”就是把云想象成鱼儿的鳞。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由此可见,学生的幻想和做梦,都是他们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做教师的切不可扼杀这些想象的表现形式,也不能以贬义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东西。

2.掌握想象的发生规律:想象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与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由于想象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因此,想象也与联想一样,有着以下4种规律。教师们了解了这些规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1)接近律:即空间上、时间上、形象方面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容易在头脑中建立起联想。比如,一看到北京,就想到长城和故宫,这是空间上的接近引起的联想;又如由“闪电”想到“雷鸣”,这是时间上接近的联想。

(2)相似律:即在现象或本质方面有相类似的事物容易在头脑中建立起联想,这是联想产生的主要规律。比如,看到中国地图就想到像一只大公鸡;一看到十五的月亮,就想到大月饼,大团圆;有的文学家看到草的顽强生命力就联想到人的顽强意志等等。

(3)对比律:即在形式或内容上存在对比性质和效果的事物容易在头脑中建立起联想。比如由黑想到白,由丑想到美,由庸俗想到高雅等等。

(4)因果律:即具有某些外在或内在关系的事物容易在头脑中建立起联想,主要是因果方面的联想。比如,早上看到地上很潮湿,就会联想到昨天晚上下过雨;在南京雨花台看到“大屠杀”中的同胞尸骨,就不禁会想到当时的人间悲剧。

3.培养想象的策略方法:

(1)鼓励学生经常能异想天开:学生的好奇心、幻想力是非常强的,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本能”,然而许多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经常会不经意地损伤学生的这一天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大胆幻想。就像当年爱迪生的母亲看到爱迪生在模仿母鸡孵化小鸡时一样,不要横加指责,应积极鼓励。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对待学生的异想天开,那么,无数个小爱迪生将会在我们的家庭中诞生。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与实践:良好的想象必须依赖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头脑中就缺乏表象,想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一种空想。因此,很有必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并积极地实践,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日益丰富,以便让学生在大量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灵感,大胆想象,而不是让从未洗过衣服的学生“背”洗衣服的程序。如果把想象比作烧饭的话,那么,表象就是大米,而想象过程中的分析、比较、抽象等心理活动就好比是“水”和“火”,帮助表象这些“大米”变成“饭”。因此,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经验,而让他们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这简直就是一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空谈。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基础,它与创造思维一起构成了创造能力的两个主要因素,更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一大品质。由心理学的研究可知,发展创造性想象的条件主要有4个:一是创造动机;二是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三是思维的积极活动;四是灵感和艰巨劳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方面应力求做到以下3点:

A.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求异思维,不做人云亦云的“墙头草”,要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多想一些超出常规思维的办法,创造新颖的形象。

B.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题: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置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尽管可能幼稚可笑,也要尽可能地为其释疑解难。如果碰到一些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做教师的应努力学习或者请教别人后,再给学生以满意的解答,切忌敷衍了事,更不能批评学生多问。

C.要指导学生模仿和创造:模仿本身是一种再造想像,模仿得越象,再造想象力就越强,模仿有利于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就是创造。许多画家、书法家都是从模仿名人、师傅的作品开始走向自己的创作之路的,最后成为一代名家。

当然,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与家庭教育中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密不可分,希望教师们在运用上述方法的同时,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亲子关系,放下父母亲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想象的一代新人。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先由一则家庭教育故事说起。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其自传《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一书中叙述了父亲怎样教他思维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