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04

第4章 为学生茁壮成长(2)

3.培养学生写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阶段一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写的习惯的培养也是这样。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较好的写的习惯,才能使他们写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写的习惯作为学习习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历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学校中加以推广运用。

(1)养成学生“定时写”的习惯:所谓“定时写”,是指让学生养成写字的时间固定化,每天的某一时间段固定为学生写字的时间,并能做到经常化、习惯化。其中,学写字、做作业应有所区分,这里的“定时写”主要是针对学写字这个学习活动的,因为,做作业的时间往往受到老师布置的作业量的影响,而学写字的时间相对来说容易控制,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2)养成学生“定点写”的习惯:所谓“定点写”,是指固定写字的地点,专门有一个地方是学生写字的区域,在现在住房条件有所改善的情况下,应该比较容易做到。“定点写”的好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写字的良好环境,在学生的小书房里进行写字的训练,能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养成学生“定物写”的习惯:所谓“定物写”,就是让学生养成定内容、定专题的写字习惯。在定时、定点习惯养成的同时,定内容、定专题地进行写字的训练,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在学生写日记、周记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专题地进行写字训练,这样能使学生在练习写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让写字的习惯与写作习惯融为一体,共同培养、一起发展。

如何使学生养成算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经常会出现计算上的错误,特别是两位数的加减运算题目,许多学生都会算错,如,“45+13”会算成“45+31”,有时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加的题目会做,而个位数与十位数相加就不会做了,如,“56+3”会做的,而“3+56”就不会做了。这一方面反映了小学阶段数的加减运算会出现一定的难度瓶颈,使小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在的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和习惯的发展与形成上比较欠缺和滞后。这就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和习惯。

在当今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把数学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定位于“大众化数学”,就是突出数学学习的应用性和生活性,强调数学教学的工具化和大众化。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我国数学教学的改革也顺应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实用性,并把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加以重视。

计算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小学生思维训练的基本练习。计算作为思维活动的重要载体,计算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其表现形式上分,可以分成内部计算和外部计算,而外部计算又可分成口头计算和书面计算;从思维的表现程度上分,又可把计算分成形象性计算和抽象性计算。这些计算的分类只是为了研究而细化的,而实际的计算活动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它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看到算的习惯的重要性后,有效而科学地对学生进行算的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算的兴趣,激发算的欲望:算是一种心智活动,它的艰巨性、复杂性是相当明显的,因此,许多小学生对计算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甚至看到算术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因此,教师应想办法通过一些教育活动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比如,利用空余时间陪学生玩心算的游戏,像“二十四点”游戏,就是激发、培养学生心算兴趣和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心算能力的培养,并极大地激发他们对学习计算的兴趣和欲望。

2.鼓励学生不断成功,掌握算的科学方法:许多学生之所以对计算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恐惧心理,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真正尝到过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兴奋,没有足够的成就感作支持是很难使小学生对心智操作活动产生强烈的进取心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算的习惯,必须不断鼓励他们在计算活动上的每一次成功,不断树立对计算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自信心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通过对数的分解、组合以及对应关系,来进行加减运算,这是一种很有效的科学方法,因为,数的加减运算,其实质就是数的分解、组合同运算符号的表现,它是数的对应关系在运算过程中的体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的注意力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从而进一步影响注意力的品质,这是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一个心智方面的问题。它对小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理应得到重视,并加以认真培养。

注意是心灵的哨兵,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注意的参与,所有的心理过程都将不可能发生,因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在智力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注意力对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呢?

1.认识注意力的一般特点:要想进行注意力的培养,我们首先对注意力要有一个科学而基本的认识,即要认识注意为学生茁壮成长提供养分力的一般特点。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知道,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力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力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力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周围的事物,而且抑制多余的活动。注意力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力是伴随着其他一切心理活动而发生、发展的,由于内部心理需要和外部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使个体对一定事物有了指向,即开始注意某一事物,随后在内外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个体会继续注意这个对象,使一些心理活动集中于该事物上,这就是整个注意力的发生过程。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即指向一定对象的特性。

(1)注意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3种。

A.无意注意:它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在听课时,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去看他,这种注意就叫无意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如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以及新异性等)和人本身的状态(对事物的兴趣和需要、情绪状态以及精神状态)。

B.有意注意:它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它受人的意志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C.有意后注意:它是指实现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高级形态,是有意注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注意状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只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活动,三者之间是可以互通的。

(2)注意力的品质:教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其实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的品质,即注意力的特征,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

A.注意的稳定性:它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人的注意稳定性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其中个体差异与个体的神经过程强度有关:神经过程强的人,注意力不容易分散;神经过程弱的人,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年龄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注意力稳定性一直在发展,其中尤以小学阶段的发展速度最快,幼儿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发展速度较慢。

B.注意的广度:它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能“一目十行”,而有的人“一孔之见”,这就说明注意广度也有个体差异。注意的范围对提高人的心理活动效率是很有好处的,范围越广,活动的效率就可能越高。

C.注意的分配:它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例如,许多妇女可以边织毛衣边看电视,会骑车的人可以边骑车边讲话等。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儿童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后,发现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很低,进入小学阶段。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儿童的注意分配能力迅速提高。

D.注意的转移:它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注意的转移被认为是注意的动力特征,很有现实意义。例如,第一节课是数学,第二节课是语文,小学生就会根据新的任务,将注意从上一节数学课转移到下一节语文课,这就是注意的转移。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小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尚处于发展之中,还不够成熟,而中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已基本成熟,能根据目的自觉地转移注意。

2.掌握注意力的发展规律:从人的一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心智活动的不断成熟,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逐渐发展,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注意力发展方面的规律以后,才能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缺乏注意的自觉性,受情绪、兴趣和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刺激强度所吸引,容易出现无意注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意志力发展以后,就会克服外在的许多干扰而集中注意,使有意注意不断增强。

(2)有意注意由具体生动、直观形象或突然变化的事物所左右,逐渐发展到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的注意。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对许多抽象化的知识能理解、认同,并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引起有意注意:更由于学习任务的需要,使小学生把有意注意的对象从直观具体的事物转向抽象的知识。

(8)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以及转移等品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关于这一点,在上面讲述注意力品质时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3.形成注意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在了解了注意力的一般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后,我们就应该着手探讨一些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有效策略。

(1)扩大学生注意的范围: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因为学生的注意范围主要受兴趣、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教师决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剥夺学生的课外活动,更不能只追求考试成绩而不给学生看一些充满知识的课外书籍,这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因为现在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阅历。

(2)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教师经常有意识地选择对学生有兴趣的事物,创设有利于注意稳定的外部环境,预先尽可能地排除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分散的干扰因素,因为我们的学生还小,很容易被外在的客观刺激所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还不够稳定。

(3)训练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娱乐活动(学乐器、学舞蹈),辅导学生协调手、脚、身体以及脑的活动,在发展学生艺术特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

(4)重视学生的注意转移:小学生由于年龄上的缘故,其心智的成熟度还比较低,因此,教师要重视将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进行相互转换,尤其在教育学生有意注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注意听、注意看,或者注意想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注意转移,让他们适当地注意一些无关的东西,开一点“小差”,以防止学生因长时间的有意注意而使大脑疲劳,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5)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注意力的培养说到底其实就是有意注意的培养,而有意注意的心理支持就是意志力,因此,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当学生能克服外在的干扰而成功地集中注意时,应及时表扬;而当学生因外来的刺激而不能集中注意时,应给予适当的惩罚,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这样,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和有意注意的保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渗透在家庭教育的各项活动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使人对信息的辨别、筛选、收集等能力显得日益重要;这就需要每个人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去抓住瞬息万变的机遇和挑战,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为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会观察,发展观察力,对于科学研究和学习求知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许多科学家都是从惊人的观察力中受益的,如近代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观察那些很容易被忽视的事物,我还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大楼上用大字醒目地写道:“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不过,巴甫洛夫提出的观察是广义的观察,是包括知觉、思维、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在内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只涉及到知觉的狭义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