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22

第22章 教师必备的素质(5)

(1)改变教学现的知识主义指导思想。知识主义把教学过程仅仅看作是灌输书本知识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封闭式的,是以传授静止、僵化的知识为其特征的,并且导致“重书”“轻人”,处理不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这种教学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来源”,因此把教师看作“知识的注射器”,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知识贮存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通过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熟记教科书中规定的知识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教学过程的全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总量处于爆炸性的增长状态,企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未来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智慧,增强学生的体质,有意识地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他们在已有知识的条件下进一步探索新知识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为此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把传授知识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未来的创造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工作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系统,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2)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个人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但是,如果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即开展并加强文艺、文体、科技等活动,那是误解。有的学校由此认为缺乏必备的条件,因而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所学校如果课外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耗时多,效果差,素质教育是难以持久和深入开展下去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明确并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思想品德与个性,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只有把握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才能够在这个主阵地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单向的“讲—听”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气氛宽松和谐,教学方法先进恰当,教学过程流畅高效,教学效果扎实全面,达到一堂成功课的质量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与思考,讲在点上,练有所得,讲练结合,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发言、练习,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了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扩大功能,改革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至为重要的一环。

(3)多功能的测试观。素质教学观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改革检测方式。现行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使考试在一些地方大受挞伐,以至被认为是应试教育这种弊端的根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正确看待考试与应试呢?实际上,实施素质教育并不要求取消或放弃考试,学生素质不高并非由考试造成的,进行必要的考试与实施素质教育并不矛盾。考试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测量,通过检测,发现被测人的不足及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在社会上,考试是通行的选择人才的方式;在学校,考试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促进教学,使被评者产生教或学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内的考试不能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强化其选拔淘汰功能,应使考试成为反馈教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反过来,素质教育的成效如何也要通过考试子以检测,适当的考试与应试包含着素质教育的成分,取消或放弃考试是不切实际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把考试的目标由选择淘汰转为及时诊断与纠正。为此,关键在于改革考试。要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素质为导向,要有适当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摒弃过多过滥的考试和以学生为敌的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与面试相结合,进行实验操作与作业答辩等形式,都能增强考试的正面效应,减少其负面效应。素质教育中的考试不应搞短期行为,不搞死记硬背,而要立足长远,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通过考试培养能力,增强素质,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5.改革错误的学生观,尊重和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就是学生观。传统的思想把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看不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主动精神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对学生主动精神的培养,甚至对学生“独出心裁”、“与众不同”等主动性的表现表示厌恶,以致造成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泯灭。许多教师喜欢“唯书”、“唯师”、“唯上”的学生,尽一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唯唯诺诺”的人正是这种学生观的反映。

今天,特别要从两个方面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观。一方面,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小学生,正好在本世纪末走上工作的各个岗位,也就是说,他们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第三步任务”的承担者。我们必须从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这一高度出发,明确这一代新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另一方面,我们现在面对的这一代中小学生,是建国以来特点最为突出的一代。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社会各方面变化最为深刻迅速的年代,他们接受的新事物更多,生理、心理成长速度加快,他们更容易具有批判意识和强烈的改革愿望。但是也容易片面地否定民族传统,漠视国情,忽视人的社会性而产生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吉林市实验一小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标,就是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基础的。他们根据学生当前实际情况与成长需要,从师生两方面提出了这么有特色的主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勇于改革的队伍。教改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成功,关键在领导,力量在教师。

1.领导观念的转变是实行机制转换的前提

教育要改革,领导是关键,领导者的认识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对于手中握有重大决策权的中、高级领导者来说,只有他们形成了先进的观念,才能提出正确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对策,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形成一种改革的气势,促进机制转换的实现。对于那些担负着基层组织管理职能的学校领导者来说,只有他们先提高了认识,才能领会转轨改革的重大意义,在复杂的干扰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带领广大师生自觉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2.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机制转换的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塑造学生的心灵,传道授业解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现在,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物资、金融、科技等都可以引进,唯有民族素质不能引进。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而民族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耕耘和精神培养,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既光荣又艰巨,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立足教育岗位,争做贡献。使教师确立新时期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全面贯彻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使培养的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达到一定标准,使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地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符合高一级学校新生的质量标准。使教师确立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脚踏实地、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去追求教学的高质量的职业道德。使教师为了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自觉地遵照《纲要》对教师的要求:“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切实提高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提高课堂45分钟授课的艺术水平,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强教研组建设,推进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使我国在21世纪国际科技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认为,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实验。为此,一要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相结合。一方面,搞理论研究的应该到教学第一线指导工作,兼任校长或教师;另一方面,搞基层管理和教学的要积极参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改实验,在教改实验中得到锻炼。两支队伍结合得越好,教育改革的成果就会越大。

二要提倡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提高教师队伍。教育科研的课题和教改实验的课题是根据学校工作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出来的。对于实际生活中提出来的重要问题,不就事论事,而是首先把它们提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科学的探讨。通过研讨和实验,可以造就德才兼备、水平高、素质好的教育管理干部和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有共同教育思想、能承担起教育改革重任的“群体”,而不是一两位“名师”。

在队伍建设中,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单一模式、内容、方法培养出来的单一型人才,进入中小学后又会增加一大批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

对于那些早已过时,直接影响教育改革深化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工作量标准或应取消。根据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一体化的原则,重新核定教师工作量指标,相应地完善教师的考核、奖励和专业职务评聘办法,从政策导向上使教师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为提高教师的待遇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的工资、住房和社会福利也确实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就整体来看,教师的待遇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伟大称号还很不相称,还远没有达到“使人羡慕”的程度。在国家财力还不宽余的情况下,一向以“安贫乐道”为美德的教师,不敢有太高的奢望,只求能切实做到《纲要》中提出的:“‘八五’期间,教育系统平均工资要高于当地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12个行业中居中偏上水平。”在住房和其他社会福利方面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以达到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教育工作,鼓励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鼓励优秀的师范生到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目的。

积极慎重地创建课程教材新体系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主渠道是教学活动。要重视学科课程,但现行的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教学方法都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积极进行改革。其次,要加强活动课程,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功能。再次,要积极开发环境课程(潜课程),要充分利用、有效组织社会家庭学校环境、人际交往、师表作用、校风建设对学生素质形成的潜在影响。在学科安排上,可增加选修课程,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发展的机会。此外,还要适当增加综合课程,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不采用单一课程,而采用多种互补课程。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传授知识、树立观念、养成习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等功用。

现行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必要进行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并发展良好的素质。针对课程单一的状况,一些中小学开始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以及综合课程等,这些课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改变了过去单一课程的结构模式,力求体现课程的多样化。课时实行长课与短课相结合,门类上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力求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充实现代科学知识,缩小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经济发展的差距,这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兴趣、发展个性都将产生有益的影响。但是,开设的课程多了,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开设的课程齐全了,是否能取得实效?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理解有关课程的内容、要求和特色的基础上,规范各学科课时安排,规范学生的学习总量,规范各科的教学要求,不搞加班加点、增加课时,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要明确各个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学科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侧重于理论认识和知识的掌握,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愉快。活动课程如电脑操作、家用电器、书法绘画、形体礼仪等,着眼于行为养成和技能训练,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发展,依照兴趣,培养特长。潜在课程主要通过良好的学风、校风,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予重视。另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综合课程,通过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渗透,重组新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才能。应加强以学科课程为主的互补和延伸,使各课程实现最佳组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教材方面,要优化、改造现行的学科教材,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削减高深难的内容;其次,要增加公民、职业和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也要随着课程、教材的改革而改革,积极发展教师的教学特长和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