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19

第19章 教师必备的素质(2)

3.评教法运用。即从教师对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教法是否符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处于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认识前提,安排好新旧知识的连接,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来自课堂中的各种信息,从正确的标准和已有的经验出发作出何种的评判,形成何种的反馈信息,又是如何处理反馈的信息,以及施行何种的偏差纠正方案等。

4.评学法指导。即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情况进行评议。如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速度、思维特点、学习修养、学习环境和条件进行相应的指导。再如是否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评教学过程。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是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还是以“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的教学进程来安排。从新课改精神来看,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6.评教学效果。即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教学是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意因素,做到知、情、意结合,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其原有基础上的最好发展。有否确立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有时学生的见解很独特,教师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可以获取知识,取长补短。所授的这堂课在教学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7.评教师基本功。

三、评课技巧

1.要抓主要矛盾。一节好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评课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应根据上课教师探讨的目的和课型,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如这节课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课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问题略提即可,切不可冲淡中心。

2.要采用多种形式。评课要根据其范围、规模、任务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对于观摩示范性、经验推广性、研究探讨性的听课活动,应采用集体公开形式评课,通过集体讨论、评议,对所示课例进行分析评论,形成对课堂教学的共同评价,以达到推广经验的目的。

3.要坚持激励原则。任何形式的评课必须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通过评课活动,起到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作用。因此,评课过程中,既要解决必须解决的问题,又要注意语言的技巧、发言的分寸、评价的方向和火候,以便发挥评课的效果功能,起到推动教学工作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评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取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问题加以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揭示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2.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课堂信息的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的基本功等方面进行,因此不要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有的同志在听课时往往抓不住课堂教学中的要害问题,总喜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样做,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地伤害教师的自尊心。比如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要谈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其标准是否可行。课堂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I.知识目标;II.能力目标;III.思想教育目标。即学生对知识掌握与技能转化的程度有否实现,教学中对学生所促成的智能发展状况如何,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或熏陶了吗?以及这些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否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实际,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现状,是否突出其在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概全。日常评课活动中,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例如粉笔字写得很漂亮,或者板图画的非常漂亮等等。这些突出的优点往往会使听课的人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一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带来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管任何性质的心境都具有强烈的弥散性。也就是说,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们在其他问题上也会带上同样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作用。因此,如果在听课时发生这种情形,那么在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概全。如可以评一评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完整有序,体现这一完整性的各个要素的排列是否有序,这个顺序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课型特点等。

4.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定。评课时一要注意年龄差异。对待老教师要尊重,持虚心态度,抱着学习的心理;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要把评课的重点放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讲的概括一点,不要不厌其烦地谈论教学细节问题。同时要帮助其总结经验,并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性的东西;对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要细心指导,持扶持态度,评课要具体,可以就教学细节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或努力方向,但不要求全责备,可结合实际讲一些教学理论问题,并注意不宜太多太深。二要注意教师的性格差异。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三要注意教师的素质差异。对待素质好的教师,要提出新的目标,以促其不断进取,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待素质一般的教师,要注意鼓励、鞭策,使其充满信心,迎头赶上;对待素质较差的老师,要诚恳地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促使他们苦练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总之,评课要看对象,不能一个程式往下套。

教师如何走进课改

按国家教育部要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属于基础教育的小学和初中都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材。对于这次课程改革,我们教师教法要换代,思维要升级。老师如何才能进入课程改革,本人以为:

(1)学习好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国家有着其对现代教育的思考。1999年,国家教育部启动课程改革,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试验稿。作为教师,了解国家制订的宏观教育方向是教师参加课程改革的基础。如只有通过学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才懂得“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的教育观念。

(2)务必参加教材培训。教材是专家们对课程标准理解后,结合社会的现状、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教学的实际,将课标文字写成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内容。为此,我们老师要使用教材,参加各级的教材培训应是必需的。只有通过各级的教材培训才能明白编者的意图。如:为什么这里有个例题,那里又有个练习。只有经过教材的培训,我们教师才进一步理解编者的理念,教学时才得心应手。当然作为我们教师并不是硬搬地“教教材”,应该在上课时也溶入老师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活用教材”。

(3)应当参加校本教研。一个教师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定向性,如能共享别人的智慧,对提高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学校、教研组为我们老师提供了一个能共享的平台。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有课改课例展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集体备课、课改研究课等。如果我们教师在每一次的学习活动中积极互动,找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与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前成熟那是很自然的事。

(4)一定要进行新的教学思考。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有几大方面是我们教师应关注的:第一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第二是改革教学方式;第三是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第四是改革评价制度。为此,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思考能使课程顺利进行。如:教学中一周写一篇教学反思,一月写一篇教学案例,一月上一节研究课,一月提出一个教学问题,一个学期写一篇课改论文。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来到我们老师的身边,我们只有积极面对,勤于思考,才能完成国家赋予的重任。

新形势下教师如何自我调整

随着社会的转型,教育体制的变革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愈来愈多。那么,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呢?在这里提供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参考:

尝试改变对自己职业的态度。教师虽被盛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经济收入居于社会中下层。物质上的劣势使许多教师感到前途黯然,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厌倦和疲惫。然而,在学生面前,教师又不能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能对学生说教师职业的光荣和伟大。这种认知上的失调给一部分教师带来了明显的心理冲突。因此,教师要尝试改变自己对职业的态度。如作为教师,物质上虽清贫,但工作充满着灵性;虽辛苦,却又有很大的自由度;虽单调,却又充满着挑战和创新。一旦调整了自己的态度,你就会发现,原来做个教师也不错,也有职业的优势。

淡化成就意识。许多教师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完成了工作,是否获得了成功。正如尼尔所说:“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模糊地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比起律师或医师来,教师常感到自己的工作要更多地耗费心力……因为他们的工作似乎永远不会完结,永远看不到尽头。”教师工作成果的不确定性使教师容易产生困惑和迷惘,看不清自己努力的方向,日积月累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情绪。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淡化自己的成就意识,把功名成就看开些,只要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即使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也要坦然面对,不要一味自怨自艾。

适当渲泄不良情绪。人有七情六欲,教师也不例外。作为社会中平凡的一员,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许多烦恼和忧愁。繁重的生活压力容易让教师们厌烦,他们希望能把自己的不满、烦恼、忧愁、愤怒痛痛快快地发泄出来。可是,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他们对课堂气氛的创造和维持起决定作用,他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此一来,消极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有可能损害教师的身心健康。

当教师产生消极情绪时,教师一定要学会采取各种有效的、有益的方法将不良情绪排解出去,教师应学会经常体察自己的情绪。当生气时,就该表达自己的愤怒,不过要以冷静和建设性方式压制自己的负性情绪。

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中,许多教师整天除了书本就是上课,周而复始,无暇修饰自己,更谈不上休闲娱乐活动。如此单调沉闷的生活很容易让人厌倦。若想改变这种生存状况,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在做学问的同时花点时间和精力来改善生活的质量。如多爱惜自己一点,把自己收拾得光洁漂亮些,让自己和学生更赏心悦目。其次,每天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娱乐休闲活动。如看看电影,听听音乐,下下棋,打打球等。简单的放松可使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又能愉悦身心。

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教育转轨是近年来普通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中心任务。随着对应试教育弊端的披露和素质教育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在教育转轨的必要性方面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所谓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制约教育活动方向与效果的控制系统的全部要素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诸如学制、学校内部体制、升学制度、考试制度、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督导评估手段、奖惩措施、各项政策法规等等,都是构成这一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也都属于教育运行机制的范畴。虽然运行机制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但从机制转换的角度看,可以将其归纳为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四个方面。要全面实现机制转换,就要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实质上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换,它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这种转轨,不是单纯的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而是整个教育模式从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运行机制的转换。而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实现教育运行机制的转轨。

(1)教育运行机制是教育模式的核心,教育运行机制的转换是教育模式转轨的关键。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学校培养人的活动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教育运行机制是把学校教育活动的运动方向(教育目标)与调控手段(教育质量评价)和中心工作(教学活动)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体化,自动地制导、调动、推动整个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动作体系。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工作组织的运行、计划的实施、目的的达成都是在相应的运行机制的自动制导、调控推动下进行的,这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运动规律。这一运动规律决定了教育运行机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