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17

第17章 教师须注意的仪表行为风度(6)

第四,完善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中的理智部分,是指人感知、记忆及思考事物时的方式方法,如主动或被动,严谨或草率,深入精细或肤浅粗略等。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他的这些方面的特征,自然地成为学生评价时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教师有精深的知识积累,使教学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有主动的进取精神,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智能素质。完善性格的上述四方面特性是相互交织地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点突出的方面,都可以使学生对教师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努力塑造性格,强化、优化正面的特征,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整饰,诱发学生接纳教师的态度倾向。

规律之三: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倾向于把他的各种特性协调起来力图消除认知信息的矛盾,以得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识。

学生观念中的教师形象,是教师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气质、文化修养等等内在因素与仪表风度的外在因素融合而成的一种整体效果。在教育中,教师是以“整体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起作用,为学生所欣赏。教师进行印象整饰的对策之三,便是根据教育的需要,把握印象形成中诸要素的可变性,努力创造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整体形象美。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研究学生的期待心理,合理地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学生从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出发,会期望教师发挥各种不同的角色作用。主要如:(1)学习的导师。教师应饱学有识,无所不能,为自己提供学习的诀窍,帮助自己获取的学习成绩;(2)代理家长。希望教师依照家庭中的行为模式与自己进行交往,像父母一样地对自己表示喜爱、亲切和关怀;(3)替罪羊。希望自己的不良情绪能向教师发泄,把自己体验到的或真实或虚拟的挫折、痛苦等都归罪于老师。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对教师的“多角色期待”心理,正确理解自己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并采取为学生所欢迎的言行态度去发挥自己的这种角色作用,从而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孩子们心中最完善的偶像”(黑格尔语)。

第二,努力使整体形象的美与具体的交往情况相适应。教育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的交往活动,具体交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印象的形成。首先是交往的深度。师生间的交往深度不同,认知深度也不同,决定了印象形成的核心因素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学生陌生的教师,他的仪表、眼神、表情等外在特征往往成为形成某种印象的决定因素。反之,如果是为学生所熟悉的教师,那么外在特点对印象形成的影响便相对淡化,内在的特点如品质、智慧、修养等就上升为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与学生的交往深度,来控制印象整饰的侧重点;其次是教学内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师生的交往,便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介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各异,教师的服饰打扮、言谈举止、脸部表情等,只有与之相适应,才能诱发学生的美感共鸣,使他们对教师留下美好的整体印象。

第三,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来创造个性鲜明的整体形象。譬如不同年龄的人给人的审美感受各有千秋,教师的整体形象只有与自己的年龄特点相符,才能给学生以美感。青年教师热情活泼;中年教师稳重干练;老年教师庄重慈祥,是教师整体形象的美化目标。再如个性(主要是气质与性格)与人的仪表、风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个性倾向性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形象就会有差别。外倾型的人与内倾型的人在审美情趣、风度的形成等方面,在社会评价意义上都会各有所长与所短。因此教师应正确分析自己的个性倾向,扬长避短进行整饰,使自己的整体形象给人以个性鲜明的美的感受。

学生对教师的好印象,是教师整体形象的美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笛卡尔认为:“美不在某一部分闪烁,而在所有部分总起来看,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教师整体形象美的创造,就是要在教育的情境中,对服饰、言谈、举止、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地整饰,使之相互协调,获取相得益彰的效果。

教师个人的课堂仪表

个人仪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身上的标签。学生据此可以推断老师是何种类型的人。特别是对于不太熟悉老师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受此标签的影响。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仪表,则易获得学生的喜爱;相反,则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拒绝接受对方的心理,降低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在此,教师应注意。

在学生对教师的了解认识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第一次上课时,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神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对教师的赞许或者是不满的议论,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他应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当教师走进教室还未开口时,他(她)的仪表已经成为全班学生的注视中心。有的教师却不以为然,认为现在都是开放的年代了,“衣着穿戴,各有所爱”,不必那么谨小慎微,于是穿着过分华丽甚至刺眼的奇装异服,举止轻率随便,一进教室就对学生形成了“新异刺激”,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奇特的衣着上。相反,有的教师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衣服上有饭粒或是扣错了扣子,也会给学生懒散拖沓之感,这些都能引起学生交头接耳、评头品足、睥睨不屑,因而淡化和抑制了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

有一位不拘小节的青年教师,上课时常常把他那漂亮的夹克衫敞开来,露出里面的大红毛衣,也许他自己觉得很“潇洒”、“帅气”,可是有些学生却不那么看,认为他“流气”,从心里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而另外一部分追求“时髦”的学生则有气味相投之感、竞相模仿。最后一部分学生说好,一部分学生说坏,两种看法不同的学生为之而发生争论,一时间,好端端的一个班学生分成两派,搞得思想混乱、纪律涣散。

一般地说,教师的衣着打扮一要整洁,二要大方,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要求和年龄特点,要色调和谐,肥瘦合体,款式大方,给人以稳重端庄、温文尔雅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把一个美好有益的形象和行为信号输送给学生,以便在他们的脑海里塑造出一个完美良好的教师形象。

课堂中教师的美

教师本来也是课堂结构的形式的诸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它的构成的复杂性和相对的独立性,以及它的特殊的审美价值,故在此进行阐述。

(1)形象美

教师的形象必须是美的,这是它在整个课堂教学这个大系统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教师不仅仅是创造主体,而且是创造对象,教师在创造课堂艺术品的时候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当我们说教师是创造主体的时候,那是指的他的社会身份,是课堂之外的身份,而当教师一登上讲台,开始授课行动的时候,他已经不具有社会身份而成为他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品中的主人公,成为整个课堂艺术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这里所要研究探讨的教师就是这种主人公意义的教师。

也许有人对这种划分不以为然,认为是故弄玄虚。但是必须课堂外的教师和课堂内的教师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出现在讲台上的课堂艺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有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优美的风采的完美的形象,是创作主体最高审美理想的反映。他作为课堂艺术美的核心,使整个课堂教学“熠熠生辉”。在讲台之外,这个教师也许有许许多多的美德,也许有丰富的知识,但是,他生活在社会中,各种意识形态和小市民生活观念的影响,必然会在他的思想上打下烙印,并在他的行动上反映出来;我们可做这样一个假设,一个教师把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带进课堂,比如在知识上被学生问得张口结舌、不知所云的时候,整个课堂的局面将是不堪设想的,于是课堂教学也就无美可言了。过去的关于教师的“双重人格说”,就很好地说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向走向讲台的教师提出了与讲台之外的不同要求,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美学原则。虽然应该提倡教师做到课堂内外的统一,但这只能作为一种努力的目标,而永远不可能完全弥合,只能尽可能缩小两者的差距。

(2)教师的美是一种庄严的美

在此提出“庄严”这个新的美学范畴,是因为“崇高”和“优美”这两个美学范畴都无法对教师的美进行描述。“庄严”是介乎“崇高”和“优美”之间的。其基本美感特征是“敬畏”(与对“崇高”的“恐惧”区别开来)“愉悦”。因而“庄严”既不如崇高“刚”,也不像优美那么“柔”。课堂教学的创造主体和欣赏主体之间有一种特殊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欲使这种关系不至于被破坏,创造主体对欣赏主体必须进行控制。一是消极控制,或者叫做行政控制,这是通过纪律、规章制度进行控制的方法,二是积极控制,或者得叫做情感控制,这是通过老师的德性、学识风度和爱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的方法。之所以把前者称之为“消极控制”,是因为它首先是被动的,是在问题发生了和可能发生的前提下施行的。其次是压服而不是心悦诚服,只控制了行动而没有控制心灵,这些都不是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相称的做法。要实现这种控制,就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有对教师的偶像感和亲密感,形成亲与力的情感交流,否则,这种控制就是无法实现的。

鉴于这些,就决定了教师的庄严的美感特征的必然性。

要具有庄严的美学特征,教师必须具有优良的品德,具有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的风范。教师不要把有关个人利益的问题带进课堂,不要在学生的面前指责同事的低能、过失或者隐私,也不要在学生面前粉饰自己、吹牛撒谎。

对待学生要谦和宽容,切忌为了个人恩怨报复打击学生,严厉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苛求;对待学生还要平等公正,不要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或者放弃成绩差的学生,特别不要对后者流露出厌烦的情绪。如果和学生发生磨擦,要沉着冷静,切忌冲动,不要大声吼叫,更不要动手动脚、争一时之长。任何一种过火行为都是缺乏修养的表现,是有损教师形象的。教学中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不能在课堂上敷衍塞责、草草了事。

我们知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导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塑造自己具有渊博知识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舞学生对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长期做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在某一方面才能特别突出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在那一个方面兴趣最高,取得的成绩也最大。这一方面是得之于教师的有效的传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的信赖与崇拜。如果由此推理下去,一个全知全能的教师形象会怎样地激发学生心灵,产生什么样的美感效应,那将是与估量的。尽管一个教师不可能全知全能,但是在他的教学和审美主体所能够涉及到的有限的知识圈里面必须做到全知全能。

一个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能说“我知道”,更不能传授错误的知识。有的小说在描写某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的时候,让她先做错了什么,第二天带病冒雨再去修正,这种行为虽然精神可嘉,可是她作为课堂艺术的美学价值却没有了。

(3)风度美

这虽然在课堂艺术中是占次要地位的,但却是它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演员之于戏剧或电影一样,往往会起到意料不到的作用。教师的风度包括三个方面:长相、服饰和言谈举止。教师必须五官端正;其次是服饰必须庄重大方;再次是言谈举止必须优美自然,严谨而不局促,洒脱而不失度。就举止而言,动作要刚柔相济、快慢相宜、开合适度。切忌张皇失措、夸张和敷衍。要处理好动与静的比例关系,不要老站在讲台中央僵直不动,但也不要神经质地走来走去或手舞足蹈。就语言来讲,语言要清晰流畅、抑扬顿挫。干涩平淡的语言不能作为教师的语言,说话慢一点对教师来说是必要的。这不仅是要让学生听清楚,或便于记录,更重要的是慢中才能表现出韵味来。

(4)对学生的爱

上述三个方面,可以使教师获得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是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那么他的审美价值就是不完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并不完全表现为艺术关系。教师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的艺术品,并不仅仅是作为精神的实体和学生进行交流,而是直接进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保持着一定的生活关系的制约,即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从而在纯粹的艺术审美活动之上更添了一种复杂性。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美感,形成于二者之间的亲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相知。这种亲近和相知的现实表现就是信任、关心、支持,形成一种充满同志友爱的安定气氛。因此教师还必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信任他们,支持他们,成为他们的父辈、兄长和同志。否则,如果学生对你敬而远之甚至有惧怕之心,这种隔膜一定会削弱你在他心中的美感。

教师树立威信的几种错误做法

重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可以说是教师普遍具有的职业心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常常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其主要表现是:

(1)讨好学生

有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考虑是否合理,总是“是、是、是”、“好、好、好”,一味地顺从迁就。他们以为经此可能赢得学生的好感,从而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这种以无原则的迁就来讨好学生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无能的表现,只能给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使自己与威信无缘。

(2)滥用职权

有些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滥用职权,轻率地采取奖励或惩罚措施。为了一点小事,动辄发脾气、呵斥、处罚学生,甚至使用过于强硬的手段,恐吓学生,打骂学生。这种方法只能使学生对教师表面服从,并不是从内心深处尊敬和信任,因而靠这种做法得来的不可能是威信。

(3)贬人抬己

个别教师过分强调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有意贬低其他人教的学科。还有的教师拿自己教学上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贬低别人的教学,若自己教学存在缺点,则说别人教学上也有问题。

(4)保持距离

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近则庸,疏则威”。因此,人为地与学生设置一定的距离,企图造成一种神秘感,以疏树威。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失去了解教师的机会,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教师的信赖感,当然也就谈不上树立威信。

(5)搞形式主义

有些教师好做表面文章,好搞形式主义,不管教育实效,追求表面效果,只图获得表扬。这种做法即使一时获得了好名声,也只是虚名,和威信根本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