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16

第16章 教师须注意的仪表行为风度(5)

印象,是指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和内在品质在别人的头脑中所留下的概念化痕迹。印象的最基本特征是带有一定的“评定性”。社会心理学家奥斯古特指出,印象的评定可分为三个方面:(1)评价方面,好与坏;(2)力量方面,强与弱;(3)活动方面,主动与被动。其中“好与坏”的评价系统是对一个人形成印象的最为重要的依据,而且是最具区别性的。一旦对某人的判断有个或“好”或“坏”的确定,则其他方面也就差不多确定了。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必然会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并在此印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将同对方保持怎样的交往关系;同时,自己也必定给他人留下一定印象,这印象也影响到对方将对自己采取的交往态度与交往关系。因此,人们在交往中,总要选择一定的装束、言辞、表情与动作,以期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心理学把这种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叫“印象整饰”。印象整饰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社会心理现象。譬如:会客、访友、上班之前要打扮修饰一下;有人来访时把屋子收拾得干净些;与陌生人交谈常表现得彬彬有礼;当自己言行不当时向对方说声“对不起”;当发现别人言行失当时假装不在意,以避免其难堪等。

这些都是自我印象整饰或帮助别人进行印象整饰的表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活动是以师生相互交往为基础而展开的。在这一交往中,教师不仅作为认知者来认识学生,获取学生的印象,同时他又作为被认知者,给学生留下自己的印象。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比其他行业更具强烈的示范性,他留给学生的个体形象,往往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参与他的整个劳动过程,并影响到劳动后的过程,甚至在学生的心灵中储存终生,以致融进学生的个性特征中。因此,教师的印象整饰是为人师表的特殊需要,其意义是明显的。

(1)教师的印象整饰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信赖

情感信赖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依恋感,以及自己的自尊心、求知欲等方面的认知与情感需要的一种满足状态。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接触教师,总较难对教师的内心状态做出直接的判断,而往往从可观察到的外表印象出发,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教师如果能适度整饰自己的外表形象,讲究礼节、风度和仪表,能给学生一个具有职业特征的美好形象,那么,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必定会在愉悦高雅的氛围中,感到教师亲切、慈爱、富有朝气,感到教师可信与可敬。特别是课堂教学,教师的举止、装束、言谈、态度、作风等,更会综合地参与教学会过程。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地“雕饰”、“调色”,给学生以温柔、宽容和真诚,发自肺腑的关心、爱护和鼓励,那么,学生也必定会对教师的教导在情感上产生“相容性”,对教师肃然起敬而专心致志,配合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衣衫不整、精神不振、出言不逊、行迹不拘的教师,即使是批评,他们也总希望教师能讲究方式,以诚相待。所以,教师通过印象整饰,能让学生看到一个“知识、智慧和教养的化身”。

(2)教师的印象整饰能为学生树立真实的审美榜样

从美学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的一切思想接触,实际都是美化学生心灵的活动,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过程。所以,教师的美好情操和形象,是学生最现实的审美榜样。爱美是人的天性。儿童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憧憬美好事物的倾向。一般说来,人的审美活动总是从事物的外在形式开始,因为形式美显得明确、具体,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也必定会从审美的角度,从感受教师的外在形象入手,对教师的朴实整洁高雅的装束,文明生动优雅的言辞,热烈真实秀雅的情感,活泼端庄的举止进行全面的欣赏甚至仰慕。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使各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中光明磊落、心地善良、诚实正直——和这些品质的外在表现的美(文雅的风度、灵活的举止,等等)达到和谐统一,是美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教师通过印象整饰,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力量、意志、修养与个性的具体美,得到审美情趣的熏陶。

总之,教师的印象整饰,是美好心灵的一种表露,是内在优秀素质的表现。在学校这一以育人为中心的领域,要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变得愉快、亲切和高尚,并使这种交往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教育力量,这必须讲究礼节和风度,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

教师印象形成的三种模式

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如何关系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大都注重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投射的印象。

倘若学生不能对教师形成良好的形象,则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其自身价值也无从实现。因此,研究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形成机制,对于不少教师走出“印象”困境,提高教书育人效果,是大有裨益的。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学生对教师的判断评价总是伴随着整个教育教学关系的始终而发展的。当一个生教师开始任课的时候,学生的判断评价意识都特别强烈,他们会细心观察潜心揣测以形成印象。即使后来对教师很熟悉了,其判断评价意识也不会消失,仍然要对既成印象无休无止地进行印证、补充、个性修改和深化,只是外部直观表现要淡化些。

学生对教师形成印象的过程,一般皆可纳入以下三种模式:

(1)累加模式

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对教师所有特性的赞同值总和的多少来确定印象好坏的过程。例如,一位教师智慧、干练、幽默,学生对此的赞同值依次为4,3,2;另一位教师智慧、干练、幽默、热心,学生对此的赞同值依次为4,3,2,1。比较两位教师,学生对哪一位的印象更好呢?用“累加模式”的形成印象会认为后者优于前者。因为后者的赞同值总和是10(4+3+2+1=10),高于前者的9(4+3+2=9)。可见,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应尽量表现出自己的所有优点,只要学生对此的赞同值是正数,就可能使之对自己形成更好的印象。

(2)平均模式

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对教师所有特性的平均赞同值多少来确定印象好坏的过程。同上例,用“平均模式”形成印象的学生会与同“累加模式”者得出恰好相反的结论:前者优于后者。因为前者的平均赞同值是3[(4+3+2)÷3=3],高于后者的2.5[(4+3+2+1)÷4=2.5]。可见,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应表现出自己的属于特长的优点,那些赞同值尽管是正数,但在自己的所有特性中并不冒尖的优点,是无助于优化学生对自己的印象的。

(3)希望满足模式

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对教师的希望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的程度深浅来确定印象好坏的过程。例如,一位教师智慧、干练、理智,另一位教师智慧、热心、幽默。如果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干练或理智的,就会对前者形成更好的印象;如果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热心或幽默的,就会对后者形成更好的印象,如果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智慧的,这就要根据学生对两位教师各自智慧的赞同值高低来确定对谁印象更好些。学生千差万别,其希望各有所异,而且,一个学生可能同时有好多个希望,甚至是理想的完美主义的,教师岂能都“投其所好”?就这个意义而言,教师要想得到所有学生的好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假如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要求他人,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了。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希望再多,一般也不会超出常规,通常皆为教师的应备素质,这又有利于鞭策教师不断地扬长补短,不断地改造、丰富、完善自己。

以上三种模式可能兼存于一个班级之中,从而使得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位教师的判断评价迥然相异。但就其主流看,三种模式又分别集合于各级学校。

一般说,小学生多用“累加模式”,中学生多用“平均模式”,大学生多用“希望满足模式”。随着思维和主观选择意识的发展,相当多的学生会依次经历这三个模式,从而使得不少学生对以前老师的印象发生质的嬗变:或肯定后否定,或否定后肯定。

教师印象整饰的规律和策略

印象整饰能力的发展,是教师教育素养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一个教育素养趋于成熟的教师,才会自觉地想到自己的外表以及学生的评价,并有目的地调节自己的表现,及时地加以装饰。教师应根据印象形成的基本规律,来整饰自我表现,以使“学生观念中的教师”有一个“好”的形象。

规律之一:人们总倾向于只在获得被知者的少量信息资料后,就力图对他的大量特征做出判断,并形成带有一定评定性的印象。

学生在对教师进行认知并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直接地受自己的经验(对教师直接、间接的已有认识)影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或多或少的信息来对教师做总体的判断。因此,必定存在这样那样的认知偏差。教师进行印象整饰的对策之一,便是研究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有目的地控制学生的认知偏差。在师生交际中,学生对老师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以点概面。在人际知觉中,由于对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未做全面的考查,只根据自己掌握的少量信息,就做出总体的判断,这样获得的结论,就是以点概面。以点概面的认知偏差,具体表现为:一般的印象会使认知者正面评价被认知者做否定的评价。这种心理现象又叫“晕轮效应”。这大量存在于学生对教师的认知中,使学生表现出依据教师的某一特点而推论其他方面特征的心理倾向。因此,教师应努力形成一专多能的教育优势,造成学生仰慕的特点,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到对教师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向上。

第二,先入为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先给别人或自己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它对以后的交往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具体有两种表现:一是“成见效应”。学生根据间接的、少量的信息,对某教师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以后直接交往时的印象形成。二是“首因效应”。首因即指对初识的人所获得的“第一印象”。学生对教师所建立的第一印象往往成为师生交往的心理基础。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相当稳定而深刻,在以后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头脑中这种既有的“歪曲”印象至多在“量”的方面可有所改善,却较难在“质”的方面实现彻底的改变。因此,教师群体应该重视建立“集体的威信”,使每一个教师在学生中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威信;教师个体则应重视与陌生学生打交道时的才学发挥、言行表现和仪表展示,从而掌握先入为主的交往主动权。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生由于出现上述认知偏差,因此很容易对教师产生不准确,甚至是歪曲的印象。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这些认知偏差,从“育人”的要求出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正面的形象,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规律之二: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资料,其比重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具有评价作用的个性特征,尤其是非常负面或非常正面性的特征,对印象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学生对教师印象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教师性格特征的评价而实现的。性格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有好坏之分,它在人的个性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教师进行印象整饰的对策之二,便是要注重性格修养,强化正面特征,使它朝着与教师的身份、职业及适应时代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对自己的性格进行培养和完善:

第一,优化性格的态度特征。态度是性格的核心成分,这是个人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待人与事物赞成或反对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教师对事业的态度,往往作为核心特征,对学生的印象形成发挥重大的影响作用。

教师对事业的态度集中反映在对他所服务的对象——学生的态度上。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必然爱学生,也只有爱学生才能搞好教育事业。学生也只欢迎热情的教师,只对态度亲切慈祥、处事公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教师形成好印象。因此,教师在教育中要把热爱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上,用亲近和信任来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联系,通过爱的暖流去开启每一个学生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

第二,健全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从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上反映出来,这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教育学认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这种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周期性等特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主观和客观都必定会存在许多困难,教师只有具备坚决完成任务的明确目的和克服困难的坚韧毅力,才能圆满地完成工作目标。教师对工作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首先要长期不懈,持之以恒,终生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要以不倦的精神和巨大的耐心,了解学生、探索规律、改进方法,努力地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其次要不怕困难,知难而进。教师要沉着自制地去教育后进学生,改造松散班级,要坚决地与自身的惰性、自卑感做不妥协的斗争,充满信心与力量地去开拓进取。

第三,调节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是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它通过表情动作,把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为别人所感知和了解,从而发挥着信号交际的功能。在教育中,教师恬静稳定、豁达开朗的情绪表现是促进师生顺畅交流的催化剂。教师首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学生的情绪所左右。同时要重视以自己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在教育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有理有节,显示出亲切的心态和乐观的心胸,将暗含期待的信息微妙地传递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信任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