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工作指导手册
30720400000011

第11章 教师须掌握的教学口才技巧(2)

今天有一种时髦的说法,认为,假如拥有自由,黑人领袖本来应产生于庄稼汉,而不是产生于参议院。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有害的谎言。黑奴服苦役二百五十年之久,直到参议院通过战争修正案,他们的苦役一无所获。今天半自由的黑奴,除非赢得政治权利,获得有正当保护的公民地位,否则刚过250年,他们可能仍然在地里服苦役,仍然像现在这样,贫困交加、愚昧无知,成为流氓手中的玩物。这一点头脑清醒的人嘴里不敢说,但心里却很清楚……

那么,一个正在斗争中的民族如何才能培养出自己的领袖,如何使已经站立起来的少数人增强手中的力量呢?答案只有一个:青年中最有能力的最佳人选必须接受本国的大学教育。我们不愿为黑人大学到底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而争论,我们倒愿意承认,每个人,每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独特的课程。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大学是人类的发明,它通过训练聪明正直的人,使知识和文化一代代传下去。人类的其他发明担当不起这项工作,即使是职业和工艺学校也担当不起。

不是所有人都能上大学,但一部分人必须上大学。每个分离的团体、分离的民族都必须要有自己的“酵母”,必须为少数有才能的人建立培训中心,在中心里,人不必为了生存而从事繁重的劳役,以致头昏眼花,以致除了果腹别无更高追求,以致崇拜金子胜过崇拜上帝。在中心里,有真正的教育,起先只有自由人当中的上帝宠儿才能受到的教育。我们一开始本应从哪里着手建设呢?老鼠把眼睛埋在土里含糊其辞地说:

“当然从底层开始。”不错!就是要从底层开始,从最底一层开始,从知识大厦的最后一层开始,从知识海洋的最底层开始;在那里,正义的根须深深地扎进真理土壤的最底层。人们起初就是照此开始行动的。他们创办了大学,大学又萌发出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送出了教师,师范教师的周围又聚集着一批批其他教师,他们前往公立学校任教。一所大学可使2000入学会希腊语、拉丁语及数学,这2000人可在道德与行为举止方面培养出5万人,这5万人又可使500万人学会勤俭,学会字母。就是这500万人今天拥有三十亿元的财产。这种培训曾经创造出奇迹:十九世纪最为壮观的和平之战。可今天人们却一笑置之,并且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告诉我们,这种做法令人惊讶,纯粹是一种错误;还告诉我们,要建立一种教育制度,恰当的做法首先是把儿童召集在一起,给他们买上书本和锄头,然后可去寻找教师,假如碰巧找到了,就让他们去教儿童怎么劳动。至于生活,他们带着茫然的神色反问道:

“怎么,劳动与生活有联系吗?”

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黑人……是群众领袖,理所当然的领袖。他为自己的生活社区树立了理想,指导本社区的思想,指明本社区社会运动的航向。几乎无需再争论了,黑人要比大多数其它团体更需要社会领袖,他们没有可以依靠的传统,没有根深蒂固的习俗,没有紧密的家庭纽带,没有明确的社会等级。所有这些东西都要经过漫长、痛苦的演化而成。即使在战前,牧师仍是黑人团体的领袖,教堂则是黑人最大的社会机构。自然,牧师是无知的,而且常常是缺德的。

由受过更好教育的人来取代老式的入一直是个难题。受过大学教育的牧师,通过自己的工作,以及对其他牧师与教徒的直接影响,有机会进行改革,给人以道德启发。这么做具有莫大的意义。

但是,黑人大学的特殊作用却在于培养教师。很少有人意识到靠这种作用人们完成了多重的任务,完成了多大的革命。

在一代人中,为五百万甚至更多的无知的人提供他们同族、同血统的教师,不仅是项艰巨的任务,而且是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因为它几乎在每个黑人的眼前展现出一个可望追求到的理想,它使黑人群众与现代文明接触,使他们社区拥有自己的黑人领袖,拥有新一代的训练员。在这一工作中,受过大学教育的黑人先成为教师,然后是教师的教师。这里的关键所在是,大学教育提供的广博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缺乏生活知识,不了解其更广泛的意义是黑人愚昧无知的最根本原因。培养出为了人类文化而不仅仅为养家糊口的教师,对于教育这些人来说,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就南部黑人而言,主要问题是:在目前情形下,现有的教育制度该做什么来尽可能提高黑人的文明程度?答案似乎很清楚,即,必须强化黑人的品性,增加黑人的知识,教会他们如何谋生。毫无疑问,这些事不能同时并举,一蹴而就,同时也不能专顾某个人而忽略其他人。人们可以让黑人儿童找到活干,但仅仅这点还不能使先前为奴隶的种族文明化;人们也可以丰富他们的世界知识,但这并不一定能使他们诚实地运用这些知识;人们也可以努力强化黑人的品性和意志,但要是他们没吃没穿,这又有何用?学校建筑不是教师、砖头、灰浆与机器,不能造就出人才。受过训练,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有造诣的活灵魂,才能给男女儿童注入真正的生活气息,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不管他们是黑人还是白人,是希腊人、俄罗斯人还是美国人……

对学生进行转化的几种方法

在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不应对他指责、挖苦、讽刺,而应讲究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是对学生进行转化的几种方法。

一、事例启迪法

即用典型生动的正反面事例,启迪学生将社会需要转变为自己追求的需要。例如,学生听了“礼貌处事怨变和”等生动故事,满足和强化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心理需要,促进了文明行为的养成。用李大钊、刘胡兰、杨靖宇等革命先烈换来五星红旗、换来新中国的感人事迹,用运动员奋力拼搏捧回金牌、五星红旗在国际体育比赛场上徐徐上升使人肃然起敬等生动事例,强化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

二、心理换位法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思考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正确需要。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德,具有“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和残疾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拾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公”等良好行为方面的追求。老师分别启发学生想一想“假如我有困难时”“假如我是残疾人”“假如别人拿走了我现在急需用的东西”“假如我不小心遗失了钱物”。运用心理换位法,将心比心,促使学生产生、形成和强化关心人、帮助人的精神需要,促其付诸行动。

三、类比选择法

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将某些日常行为规范分为若干层次类型,激励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好的行为方式。如把当前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为五个层次:

1.自觉勤奋学习,主动获取多方面知识;

2.按老师布置的要求认真学习;

3.为了完成任务,草率学习;

4.要在师长监督下被动学习;

5.借故逃避学习,逃避作业。

进而引导学生在分析、预测类比各种学习态度可能产生的结果中,选择正确的学习态度作为自己的需要。

四、情感体验法

借助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让学生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需要,否定错误的要求。如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有关交通事故的惊险场面和惨剧,使学生强烈地感到“多危险啊!”从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五、实践感受法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交往中培养形成的。因此应把日常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贯穿、渗透到学生的活动中,使学生置身于美好、愉悦、活泼、有趣的活动气氛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有关的文明行为要求。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学生在为公众服务、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中受人称赞,内心感到快乐,更觉得光荣,从而使学生觉得做力所能及的好事真有意思,渐渐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需要。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一定要态度和蔼、语气亲切,既是严师,更是益友,从而使学生愿意积极配合教师,改正自己的错误。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为人师长,老师在学生面前不宜总是摆出一副严肃面孔,拒人千里之外,而是应该与学生先做朋友,再做师长,这样学生就愿意与你交流,说心里话。例如:

一、情感方面

1.学生:那个男孩一直对我很好,我也很喜欢跟他交往。可我好害怕这是涉足“爱河”了……

老师:除了“爱情”,还有“友情”,把握分寸。

2.学生:我与那个女孩一碰面,只要她多看了我几眼,我心跳就加快,想说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老师:“君子坦荡荡”,交笔友的感觉真好。何不一试?

3.学生:我的个头太矮,每每看到那些被男孩簇拥着笑得很是开心的她们,我就自卑,就想流泪——一个女孩。

老师:人的身高与他的成就能成正比?相信你不是世界上最“矮”的女孩,在其他方面努力再努力,最终,男孩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了……

4.学生:班上经常有人把男同学和女同学乱“搭配”:张三和李四怎样,王五和赵六不一般……假如我碰上了诸如此类的“乱点鸳鸯谱”,我该咋办?

老师:记住“沉默是金”,不可“以牙还牙”。

二、学习方面

1.学生:我上课的兴趣一点都没有,老走神,怎么办?

老师:选定一个竞争对手,定好一个学习目标,课堂上,眼、脑、手等并用。

2.学生:我每天这样“忙忙碌碌”,但总觉得“学无所成”。我好烦好烦……

老师:“一锹挖不成一口井”“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重视“忙碌”的积累,讲求一点方法,你终究会“学有所成”的。

3.学生:怎么努力我总觉得我的成绩不如别人,怎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老师:尽了努力就该给予肯定。分析分析原因,重新确定学习方法。

三、生活方面

1.学生:我家很穷,但周围同学条件都很好,挥金如土,我明知不能像他们那样挥霍,但又怕被说成穷酸小气。

老师:“左顾”了,还须“右盼”,相信绝大多数人的家境同你没有什么两样。

2.学生:我总觉得我太平凡了,别人瞧不起我。

老师:自强不息,必要时露一手。

3.学生:我爱说爱笑,但班上其他同学都很严肃,我整天担忧被别人误解……

老师:爱说爱笑并不是缺点,只是有必要提醒你:分清场合。

4.学生:当了班干部,如何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有没有“祖传秘方”?

老师:真诚地对待你的工作。真诚本身就是一剂良方。

5.学生:我很想为班上做一些事情,可是教师偏偏不给我机会,我很伤心……

老师:不妨毛遂自荐。

四、交友方面

1.学生:我一个好朋友都没有,我该怎么办?

老师:诚心诚意地去做别人的朋友。

2.学生:我最要好的朋友最近不给我写信了,是不是“另有新欢”?

老师:你不妨多写几封信向他(她)问好。

3.学生: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友情,我讨厌那些“皮笑肉不笑”的家伙。

老师:试着用你的微笑面对世界,只要你的情意不是虚假的,你的感受就不一般了!

4.学生:我的好友突然离我而去,和别人好去了,我可怎么办?

老师:慷慨一点,友情不是局限在两人之间。

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得放下师长的架子,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在与他们交流时,就不会存在障碍了。

谈心要抓住“重心”

谈心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谈心时老师切忌不能口若悬河,漫无边际地只顾向学生大讲特讲一些道理,而忽视了谈心的目的,即“重心”。

一、针对优等生的自傲心理——找出自省点

学校的优等生其表现心态是充满自信,心情舒畅,但往往比较自负,有时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与这类同学谈话可采用提醒式。在肯定他们的成绩的同时,用暗示的言辞,较为含蓄的语言,指出其自省点,从而使被谈话的同学能意识到教师的意图,正确估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

二、针对双差生的自卑心理——挖掘闪光点

学校的“双差生”是易被教师厌倦的一部分同学,他们在班集体往往自感抬不起头来,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沉默寡言,怕提旧事,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与这些同学谈话应采用对话式的方法。老师要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场合,把握对方心理,用说理性强的内容,较严肃的语言和果断明快的语调来教育他们。既要挖掘他们的优点,树立“抬起头来走路”的信心,还要具体地带动他们寻找进取的途径和方法。

三、针对中等生的无为心理——开启动力点

学校,特别是一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处于中间状态,他们自认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100分太难,20分太悲,60分最好”。因此表现拼搏精神差,缺乏前进的动力,对什么都抱着无所谓态度的“轻视心理”。对这部分同学应采用触动式的谈心方式,以“刚”制“刚”,从而启动他们的思想,打气鼓励,使其猛醒。但这种“触动”不应是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而应掌握分寸,就像孔子所言,“温而厉,威而不猛”,也就是温和而又严肃,威仪而不猛烈,使学生能心悦口服地接受。

四、针对偶犯错误同学的自弃心理——激发内燃点

时下有一部分同学平时表现还可以,但由于某些客观环境的影响,或接触了表现坏的同学,或家庭受到波折和困难,或自己遭到某些刺激和打击,使思想产生变化而犯错误,这种同学往往会表现出懊丧心理和惶惑心理,自尊心减退,缺乏信心。此时,老师应当采用参照式的形式找他们谈心,用“横向”和“纵向”对比,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引起反思,放下包袱,增强信心。

谈心时抓住了“重心”,既能显示出教师有驾驭谈话全局的本领,又能切实地解决问题,这也是教育学生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