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妈妈告诉女儿的悄悄话
30719700000013

第13章 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2)

静贤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早晨5点多起床,要在6点半之前赶到学校上早自习。早上的一、二节课,都是在半睡眠的状态中度过的,为了不被老师呵斥,提心吊胆,书挡脸,手托腮地小睡一二分钟是她最惬意的时候。

中午赶回家吃饭,吃饭后不敢睡午觉,总怕晚上写不完作业而一定要在中午抓紧时间。每堂课都在不停地记笔记。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时候,除了死记硬背和见过的题目之外,一律不会做。“如果照此下去,自己不但考不上大学,很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爸爸妈妈对自己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们该是多么难受啊!我一定要摆脱这种被动的状态,制定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案。”

静贤下定了决心。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时间表:

早晨5:30起床、洗漱、吃早饭

6:30早读,然后按学校安排上课,课间要到室外去散散步

12:00午饭、午觉

下午1:30起床、上学

2:00上课

晚上5:30放学后跑步20分钟回家

6:10~7:00预习英语(要记住新单词和读熟课文)

7:00吃晚饭

7:30自学数学和其他科目(其中,一定要注意查清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

9:00复习前一天学习的知识

注:每周末,要总结一次各科知识点,并把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在一个本子上,并且一定要注明当时做错了的原因。

逐渐地,这套学习计划成了静贤的习惯。这期间,静贤经常为了理解自己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而又一定坚持自己的时间计划,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老师的批评在所难免。

后来,静贤常常在老师讲例题时作一些补充,把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终于,在期终考试中,静贤名列全校第一名。当同学们以特殊的眼光看静贤时,静贤却认为自己不过是走了运,而且是走了大运才考到第一名。

然而,班主任却没有忽视静贤在学习中的明显进步。他仔细研究了静贤的试卷,发现静贤解题的许多方法都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他问静贤平时是如何学习的,静贤就告诉了她自己的学习方法。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的耐心。可以让孩子长久地做某一件事,以此锻炼孩子的耐力。

2.教育孩子有责任感。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有明确目标,力争今日事今日毕,不要等明天。

3.珍惜时间的观念。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对父母也许有用:

(1)制定一个时间表,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等,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

(2)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不要把时间全部都安排在学习上,连星期天也不准许玩。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玩耍的时间,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11点,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2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

(4)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但不宜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入睡。

(5)要及时检查对时间的使用。有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孩子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要注意及时检查。

悄悄话:

通向成功的捷径只有勤奋,因此,你一定要努力的去学习。

5.虚心好问,要善于请教他人

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面对不懂的问题你一定要善于请教他人,别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司卫东生于1970年10月。198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在著名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处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6月赴美,现为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当卫东进入小学高年级时,爸爸观察卫东,发现他喜欢唱歌,喜欢听歌,可是哪一首歌他都唱不到头;他喜欢看足球比赛,可自己并不好动;一台收音机让他拆坏,不能还原;但是他喜欢看书,性格好静,因而爸爸认为他搞理科比较合适,于是爸爸便根据这个大的方向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小卫东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就能够促使卫东产生兴趣。爸爸从这一点出发,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卫东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诱发又都是以身边的科学为内容的。

坐火车时,爸爸问卫东:“卫东,你看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往后跑呢?”“因为火车在往前开。”卫东回答。“那你再看看远处,远处的那些树木是往后跑还是往前跑呢?”啊,远处的树怎么会朝前跑呢?整个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轴在转动。“爸爸,这是怎么回事?”于是,爸爸给他讲解了一番,引发了卫东对运动现象的浓厚兴趣。

在教卫东学骑自行车时,爸爸问:“我要把一个箱子从外屋推进里屋,这摩擦力是好是坏?”“不好,推起来费力。”卫东回答。“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的摩擦力是好是坏?”卫东回答不了了。爸爸就解释说:“自行车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那么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动自行车往前,所以人在车上踩脚蹬子,就可以往前行驶。”“那这个摩擦力是好的了。”卫东说。“不全是好的,前轮跟地面的摩擦力又是不好的了。”

他们回到乡下,爬山钻溶洞看钟乳石的时候,爸爸就对他讲山、讲水、讲古迹;进城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他们也不坐,而总是站在最前面看司机怎么开车;洗衣服,爸爸也把卫东喊过来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告诉卫东龙卷风形成的道理……

这样一次又一次利用卫东的好奇心,进行诱发。终于使卫东初步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浅入深”,把他产生的兴趣巩固下来。

要让孩子虚心好学,父母不妨将以下几点当作主攻方向。

1.做功课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解决。最好是做一些提示、反问,鼓励他独立思考,放弃依赖心理,因为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2.培养孩子谦虚的品格。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

3.要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发现书上有不懂的问题,问为什么时,父母要耐心回答,还要称赞他能虚心好问。有的孩子学习上怕苦怕难,一遇到难点就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怎么做。这时不能直接告诉他答案,要鼓励他自己动脑筋去想,要启发他,自己去解答问题。

悄悄话:

不要怕向别人请教,不懂的就问。一定要把自己不明白的难题弄清楚。

6.及时的调整学习计划

计划是死的,人是活的。俗话说的好: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学习情况发生变化时,孩子应该根据需要及时的调整,当学习时出现偏科,就应该在别的科目上多花些时间;当因为生病等原因无法保证学习时间,也应该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尽快把落下的科目补上。

不能随时变化的计划很容易出现纰漏,以下情况,可以作为参考:

1.当变不变,反受其乱

这是一个学生的真实经历,因为计划不知变通,惹出了麻烦:

那天是周六,我依然早上6点起床,等穿衣洗漱完毕,便像平常一样收拾好书包坐到妈妈已经准备好了的饭桌前。早餐基本是固定的样式:一杯牛奶,一个煮鸡蛋,两块面包。可是那天我“出奇”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天由妈妈完成的一道工序,这天不知怎么被忽略了:鸡蛋壳竟然没有剥好!于是我便大惊小怪地叫起来:妈,这让人怎么吃呀!快来快来!

妈妈正在忙着给外出的爸爸找衣服之类的东西,被我这么一叫便赶紧从里屋往小餐厅走。“啥事?”妈妈神色显得很紧张地问我。

我像老爷似的伸伸脖子,冲着桌面上的东西说:“你看,鸡蛋壳还没有剥呢!”

妈妈突然感到自己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嘴里连声说着:“哟,我咋把这事忘了!”说着就动手剥起蛋皮。妈妈的手动了几下又忽然停了下来,怒发冲冠地对着我大喝一声:“你死人啊?这么大的人怎么连个鸡蛋壳都不知道自己剥一剥呀?”

我呢,死心眼一个,眼睛瞅着墙上的那只挂钟,嘴里却不自觉地吐出了这句不该说的话:“我是死人吗?你没看时间都过了5分钟呀!我要迟到了你知道不知道?”

这时,我见妈妈一下像泄了气似地瘫倒在地,双手拍打着自己的双腿,悲切地哭嚎起来:“我这是作的什么孽呀!你这个臭小子,我……我要是死了你怎么办呀?呜呜呜……”

妈妈的哭声把我唤醒了:是啊,我都18岁了,难道为了上大学就变成一个连鸡蛋壳都不会剥的寄生虫了?假如是这样,我上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对得起辛勤的父亲和善良的母亲吗?我仿佛一下子从多年养成的恶习中醒悟,抖着双手将瘫坐在地的妈妈扶起,并对她说:“妈,是我不对,以后我自己剥鸡蛋壳。”妈妈一听,愣了半晌,然后破涕为笑,说:“不怪你,是妈耽误了你的时间。”说着又站起身麻利地为我剥着鸡蛋壳。此情此景,让我眼泪忍不住哗哗落下,“哇”地一声扑在了妈好的怀里……

2.把坏事变成好事

小岩的学习计划也受到了意外的干扰,他的处理方法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一次滑冰的时候不小心把脚扭了,在家里躺了一个礼拜。那是在初二,学习十分紧张。谁都知道,耽误一周的课程是非常大的损失。他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能在病好后跟上学校的进度,不要越落越远。

他躺在床上十分着急,原来的学习计划肯定不能继续用了。他一咬牙,下决心,拼了!他决定自学,把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摆在床边,一门一门地攻。先读教材,再看参考书,最后做题。他想,上课学习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做题,只要能把题做会了在家里自己学也一样。

结果,他的这种自学方式比在学校听讲的效率还高。在学校,老师要照顾到水平不同的同学,讲的进度就不会太快,有时候他明白的问题老师会翻来覆去讲,有时候他没听懂的,老师反而一笔带过。自学就不一样了,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兴趣更浓,效率更高,时间当然也就更充足了。结果,他不光把习题集的相关题目都做了一遍,对那些做错的题目还能从头再做一遍,直到做会为止。对于实在想不通的问题,他会记下来,晚上给同学打电话请教。

病好之后,别的同学要帮他补课,他摇摇手说:不用,我已经都学了。到测验一看,他的名次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老师让他介绍经验,他说:“非常感谢这次生病,让我学会了自学,我这才知道学习能有这么多的乐趣。”

悄悄话:

学习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很容易产生混乱走入歧途。

7.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海无涯,如果说学习是宽广的大海,那么学习方法就是能在大海中畅通无阻的巨轮,学习也只有找对方法,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赫瓦·加纳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心理构架》。他指出过去我们对智力下的定义失之褊狭,人生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单一的IQ,而是多方面的智能。主要归为以下七大类:1)语言,2)数学概念,3)空间,4)体能,5)音乐才华,6)人际技巧,7)透视心灵。这种多面向的智能观,更加完整全面地呈现出学生的潜力,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将来可能取得哪方面的成就。

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合自己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发挥,从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加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同意加纳的观点,传统的IQ只围绕着狭隘的语算能力打转,IQ能够预测课堂和学业上的成绩,但对于学术以外广大的生活领域、对于整体人生的成就,没有多少关系。智力高的人找错工作结错婚,是很常见的事情。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王颖原是昌平区二一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区三好学生称号,1998年转到北京101中学。一个学期后,父亲王升祥发现,孩子的学习劲头明显地低于上学期,于是在家长会上和班主任及各科老师交谈,得知她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了。

知道这种情况后,父亲并没有责骂孩子,而是反复耐心地找孩子谈心,终于得知,王颖在模仿一种“放松式”的学习方法。父亲说,“放松式”学习方法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可这种方法因人而宜,对你不太适应。你是勤奋的孩子,必须以勤为本,再加刻苦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份辛苦,一份收获,不劳而获是不可能的,只能不畏艰辛,才能达到知识顶点,任何捷径都不可取,你可以坚持你的“放松式”学习方法,到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你就会马上放弃这种学习方式。

到学期结束,果然让父亲说中了,这时的父亲并没有埋怨孩子,只是拍拍她的肩膀,心平气和地说:“孩子,这也是你在学习中的一次失误,没有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不发脾气,是因为知道王颖的自尊心很强。而这种点到为止、不追究根源的方法,反而使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了父亲的意见,改变了学习的方式。

父亲总结说,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是全能,人生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完美无缺。对孩子的“过”和“失”,我们要持理解的态度,及时寻找原因,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认为是天塌地陷的大事,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去应对现实,教给孩子自信,去战胜“过”与“失”。

在这个例子中,父亲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没有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学习方法,而是允许孩子尝试,允许孩子失败,也允许孩子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家里的理解和支持,是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动力。这也说明一个道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需要通过摸索才能找到的,要给孩子探索的机会。事实上,当王颖重新选择原来的学习方法后,也会从失败的尝试中吸取合理的部分,对原来的方法也是一种完善和补充。而在这种有成功有失败的尝试中,她的成绩会越来越好。

悄悄话:

学习方法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没有有效的方法,那么即使再怎么努力也可能劳而无功。

8.积极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善于学习,就要能积极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去理解这个问题。

这是山东日照市四中992班的卢波写的一篇文章:

还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善于在课堂上与老师配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我的小手,等待老师的目光射向我。不知是老师的偏爱,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时间长了,老师每次提问都在提醒我该回答问题了。为此,同学们对我是又羡慕又嫉妒,而我却常常沾沾自喜。就这样,我在小学成绩一直都很好。后来,我以优异成绩升入了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