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老的《门神爷》民谣唱道:“除旧岁,迎春节,家家都把门神贴。左秦琼,右敬德,一边一个门神爷。门神爷,你听下,今日请你来我家。一年三百六十天,平平安安靠你啦!”
门神没庙,但家家户户都供奉;门神为神,却不享受“早晚一炉香,晨昏三叩首”的朝拜。百姓们叫它“家神”。虽然地位不重要,但却十分醒目,进门出门,都会遇到它。人们贴门神的目的,图的是祛邪避恶,祈福纳吉。民间信仰中,门神是家宅平安吉祥的保护者。传说中的门神,是中国民间最受普遍尊崇的神祇之一。
门是出入的必经之地,从而也被认为是鬼怪凶邪入侵家宅的必由之路。早在周代,周天子“五祀”大典中首先要祭祀门神,且十分隆重。《礼记·月会》云:“孟秋之月……其祀门。”上自君王,下至庶民,都须祀门,而且无不虔诚备至。祭祀门神之俗,可谓源远流长。
民间有“家宅六神”之说,分别为门神、土地神、灶神、仓神、牛神、马神。“六神”的共同特点: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都用纸绘成神像,贴于墙壁或门上;都是一年更换一次神像,视为年俗之一。各神均为一张神像,惟独门神为两张,一侧门扇贴一张,神为二,不同貌。
门神的原型是谁?历史上说法不一。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记载:神荼、郁垒是神话中两个统辖天下万鬼的头目,人们便将他俩的画像贴于门上,尊为门神,保护家宅。
关于神荼、郁垒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黄帝时,这哥俩住在东海的桃都山上。山上有株巨大桃树,枝干枝丫占地3000亩之阔。树上站着一只金鸡,日出即鸣。金鸡一叫,天下公鸡皆随之齐鸣。其时,神荼、郁垒便守护在大桃树东北之“鬼门”两侧,威风凛凛,不可侵犯。夜里刚从人间游荡归来的大鬼小鬼,要接受神荼、郁垒的监视,若是发现其中有祸害于人的恶鬼,即以苇索捆绑,扔至山后喂虎。故而,鬼有四怕:神荼、郁垒、金鸡和老虎。于是人们用桃木雕出神、郁二人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请之把守家门,恶鬼便惧而远之,全家则一年平安。其后,为简便起见,便将桃木板钉在门面,画上二神图像。再其后,干脆将他俩的大名写在门上,并画上咒符,称作“桃符”。民间所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言此俗。
然而,神荼、郁垒终究是亦人亦鬼的模样,与人缺乏亲近感。唐代之后,人们将武将画像贴于门上,代替了旧时门神。于是,门神变成了秦叔宝与尉迟恭。
秦叔宝(秦琼)、尉迟恭(敬德)都是唐朝的开国功臣,著名将领。他俩的战绩名闻天下,家喻户晓。《三教搜神大全》载:唐太宗李世民患疾,每临夜晚,总觉寝宫门外抛砖掷瓦,鬼呼魅嚎,不得安宁。太宗大惧,告之群臣。叔宝出班启奏:我历经百战,不畏鬼神,愿与尉迟恭二人戎装持械,守卫寝宫。帝允。果然一夜安然。太宗大喜,即命画工绘二人之像贴于宫门左右。自此,邪祟全消。后世沿袭,遂为门神。传人民间后,常贴像于左右门扇之上,并题写对联云:“昔为唐将军,今作镇宅神。”
这期间,还出现过一位门神,名叫钟馗。传说,他不但能捉鬼,而且能吃鬼。其形象: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靴,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炯炯,虎气昂昂,正气堂堂。据《历代神仙通鉴》载,钟馗系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年间曾赴京应试,因貌丑未被选中。故而,恼羞成怒,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后,玄宗偶患脾病,久治未效,宫廷上下,万般焦虑。一晚,玄宗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喊人捉拿,见一相貌伟岸之大汉跑上大殿,捉住小鬼,刳目食之。玄宗问他是何人,答曰:“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玄宗梦醒,即日病愈。于是,请画师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绘成钟馗之像,挂于宫门,以镇鬼魅。后来,道教即尊钟馗为神,视之为祛恶逐鬼的判官。因而,民间亦将之尊为门神。
元、明、清三代,受戏剧小说影响,民间又将其中的历朝著名将帅附会为门神,先后有:孙膑、庞涓,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肖何、韩信,燃灯道人、赵公明,温元帅(温峤)、岳鄂王(岳飞),孟良、焦赞,薛仁贵、盖苏文,等等。有的门神,竟然不在同一历史年代。百姓们只求平安,管不了这些林林总总的“细枝末节”!但是,这些门神并未普及,最多见的,仍是唐代之前受封受尊的诸位门神。
按照民间习俗,贴门神之前,尚有诸多讲究,百姓们历来都自觉恪守,未敢马虎亵渎。买门神,要说成“请门神”;归家路途,须将卷好的门神负之于背,以示敬重;进门时,要放炮,并默祷吉语;贴时,要先净手;贴毕,要揖拜安神。这些习俗,也常因地因人而异。以周至县为例,有的门神附带对联,有的则没有;有的只在前门贴门神,有的则在前后门上都贴;有的敬奉秦琼敬德为门神,有的则敬奉关羽张飞或是其他门神;有的小户人家,房小,仅有一扇门,便只贴一张门神;等等。
民间的不少俗语,都与门神有关。譬如,劝人每年都要更换新门神像时,就说:“门神老了不捉鬼”;批评某人办事没眼色且抓不住时机,就说:“正月十五卖门神,迟了半个月”;提示某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言外之音时,就说:“门神里卷灶爷,画(话)里有画(话)哩”。可见,门神信仰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了。
民间艺人演唱的《迎门神》曲词是:“年三十,乐开花,请个门神回到家。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联说着悄悄话……门神将军先安家,今天把你夸一夸:秦琼敬德本领大,八面威风震天下。手持兵刃骑骏马,鬼怪见了都害怕。有你操心这个家,一家老少安心啦。碎娃上街头发炸(竖),进门马上胆变大。大人出门千般险,逢凶化吉回到家。邻里纵使有过节,有你能说公道话。和和气气处一搭(一起),安安然然都发家……人跌福窖你嫑拉,只管添喜防贼娃。满院喜庆上供果,给你磕头八十八!”
百姓们把女儿出嫁叫作“过门”,因之,把娘婆两家的门神看得格外重要。主持婚礼的司仪在女孩出门上轿(车)之前,要当众口诵一首《辞门神》:“门神爷,把门开,有请闺女走出来。一朵金花头上戴,晃着碎步往前迈。喜鹊喳喳声声快,月老正把红线拽。心儿跳得好厉害,眼望门神泪满腮。皇道吉日巧安排,辞谢门神理应该……碎娃学步胡乱歪,身靠门神不摇摆;迷藏不离门神怀,躲在门后没人逮。有人欺负追赶娃,见了门神不敢来……告别门神实无奈,男婚女嫁没法改。从小到大没离你,今日辞别心悲哀。过去护佑娃成人,往后保娃避祸灾。闺女把你常挂怀,再回娘家看你来。泪眼作揖把你拜,深施一礼在门外!”
到了夫家,男方的司仪也要在新媳妇进门之前当众口诵一首《拜门神》:“鞭炮炸响喜破天,亲朋围了一打圆。新郎新娘拜花毡,面对门神拿礼参。牛郎礼貌戴得偏,织女头花直忽闪。只见门神守两边,秦琼敬德好威严。这个门神头回见,佳人心里先许愿:我是你家新成员,有你迎接心喜欢。总盼花好月儿圆,两家门神都一般……你让全家保平安,金碗盛饭吃不完。夫妻互敬两心宽,吃苦享乐两共担……只要遂了人心愿,你说咋办就咋办。今天磕头在你前,来日渡你成大仙!”
靠天吃饭的年代,无权的地位,无奈的遭际,无助的叹息,无时不有的天灾人祸,总在百姓们头上盘旋。生活中的弱者只有祈求神灵保护,依靠神威来驱灾镇邪,保护自己的家财性命。于是,“门神”便应运而生了。歌舞剧《白毛女》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正是当时普天下穷苦百姓心理的真实写照。
不光是白毛女祈福于门神,祥林嫂也曾向门神祷告,且向神庙捐了门槛。当年的李清照也曾敬过门神,求之保佑自己于战乱中安守家园。孟姜女千里寻夫前亦少不了拜别门神,祈求修筑长城的夫君平安归来。然而,门神在她们的厄运到来时,总因“位卑职微”而无能为力,未显“神威”。
门神究竟是神、是人,或者仅是一张画像?曾经困惑了多少人,已经困惑了几千年!
自古以来,虽然曾遇不幸的人屡屡怀疑过门神是否灵验,但是,每次深深怀疑之后,仍然虔诚地敬奉着门神。这样,一次次期望,一次次失望;一次次祷告,一次次哀号;一次次仰赖,一次次无奈。过了一年又一次,延续了一代又一代……慢慢的,随着岁月推移伴着时代更替,人们开始了自己的思索:过年贴门神是老先人立下的规矩,无法改变它,无须迷信它——其实,门神就是门神!
潜移默化中,在中国大地上存续了几千年的门神,已经演化成一种民间习俗,一种喜庆方式,一种乡土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