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寺起先叫仙游宫,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是隋文帝的避暑行宫。文帝笃信佛,又在此处建塔安葬了佛舍利,这里便变为佛教寺院了。
仙游寺地处“四山环抱,一水中流”的仙境之中,美则美矣,路却窄狭,人虽易至车却难入,故而过会的规模自成风格,既不失热闹,又不致拥挤。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两次会期各一天。原先由金盆、车车沟、荞麦窝三个自然村主办。现在,三村统属一个行政村,“不谋而合”了!
历史上的仙游寺,塔高殿伟。分为南寺、北寺,在黑河两岸。南北流向的黑河,到此转了一个大弯,改向东西。“一水分两寺”即由此而生。南寺依狮山而建,占地10亩,有山门、钟鼓二楼、观音殿、地藏殿、普贤殿、苏公藏符殿、大雄殿等,还有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的法王塔(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出土的10枚佛舍利和吴道子画碑,皆属稀世珍宝。北寺也叫中兴寺,在象岭之侧,黑水之滨,占地五亩,三间三进,有龙王亩、韦驮殿、大雄殿等。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西藏喇嘛桑加巴主持仙游寺。现存喇嘛塔一座,藏汉铭文巨钟一口。明英宗为仙游寺御赐匾额“普缘禅寺”。
仙游寺修建龙王庙,原因有二:一是寺在河滨,担心水患,故祈龙王佑之;一是旧时“赶厢”(从黑河往山外漂运木材)的人很多,祈求平安。仙游寺北二里处的黑河出山口,还有一座龙王亩,旁有两座戏楼。当时赶厢商人共有36家,一家木材上岸,一家紧随其后。一年四季,川流不息,赶厢不停。谁家木材将要出山了,业主便请来剧团,择以吉祥剧目演唱祈福。上一家的戏还没演完,下一家便接着续定,迎接自己的“厢队”。平安出山了,主顾相携,同来仙游寺烧香还愿。因了这,人们对仙游寺便有了“月月过会,天天唱戏”的说法。
仙游寺虽然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但她却是难得的一部文化史书。东汉著名学者马融在此拜挚恂为师求学读书;之后,卢植、郑玄又拜马融为师,皆成名家。先后来此游历并赋诗作画的著名诗人和书画家有王勃、韩翃、白居易、吴道子、庐纶、岑参、苏轼、赵涵、康海等。白居易任周至县尉时,在此写出了千古绝唱《长恨歌》。明末老闯王高迎祥在这里将“闯”旗交给了李自成……近代一位著名作家如此评价仙游寺:仰视,你是一天星斗;俯瞰,你是一盘棋局;横看,你是一幅自然;纵览,你是一行历史!
仙游寺充满了神奇,她的一塔一石一洞一泉都深藏着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玄池奏乐”,说的是周穆王西征凯旋,于此奏乐庆贺的故事;“马融石室”,说的是东汉马融潜心治学的故事;“仙桥古渡”,说的是八仙中的钟离权(即汉钟离)在此考验弟子吕洞宾的故事;“龙潭虎穴”,说的是明桑加巴降伏五条恶龙修复仙游寺的故事;“鸽子写经”,说的是桑加巴为悼念鸽王而写《鸽王经》的故事;“炎光普照”,说的是太上老君烧炼孙悟空的故事;“狮山象岭”,说的是普陀贤师和普济贤师的坐骑雄狮和巨象,观看周穆王玄池演乐,为夺盛姬而互相争斗的故事;“奇峰腾雾”,说的是仙游寺小僧在玉女泉中汲水搭救龙女的故事;“猫阪警步”,说的是王母娘娘为降伏金狸雪狮猫,掷簪断崖的故事;“宝塔放光”,说的是法王塔舍利子放射异光的故事;“茅碥积雪”,说的是白居易来玉女洞寻幽访胜的故事;“九峰叠翠”,说的是玉皇大帝的九个女儿慕名寻游仙游寺的故事;“玉姑驳判”,说的是金盆村女玉姑打官司据理驳回县官错判的故事……
仙游寺西不到二里之地有个涌泉寺村。新中国成立之初,从这里走出了一位文化名人。他叫周明,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北京,先后在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处工作。现在,他还担任着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先后与近百位全国文化名人游访仙游寺,并留下了至珍墨宝。大诗人、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亲书白居易《长恨歌》,一气呵成,刚劲磅礴,成为书法大作。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为仙游寺题写了寺名,为法王塔题写了塔名。马文瑞的题诗:踏山引水造福源,长恨诗碑有洞天。胜迹煌煌今赛古,古今佳作万年传。王任重的题诗:玉女吹箫传千古,仙游寺畔水长流。文人赋诗赞美景,游客似仙乐悠悠。臧克家的题诗:思接千载上,仙境我神游。名作传万代,诗人乐攸攸。光未然的题联:携酒觅诗,前贤雅集仙游寺;感时忧国,千古流传长恨歌。单士元的题诗:盩厔古郡县,仙游第一丛。隋塔今犹在,终南秀气灵。冯牧的题联:白傅遗韵;光照千秋。王蒙题词:潇洒仙游。冰心书题清代周至知县邹儒诗句:一流划破东西石,两寺平分前后山。贺敬之题诗:终南征路无捷径,何处仙游人共游。君借缥渺写长恨,千载未绝动地忧。邹荻帆题诗:一曲长恨,千载风流。周至古寺,悠然仙游。刘白羽题诗:生离死别目难瞑,此地青山尚有情。漠漠苍天魂断处,长恨一曲暮云停。徐迟题诗:正是一篇《长恨歌》,抵上整部《依利盎》。便是一曲《琵琶行》,亦不亚于《奥德赛》。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的题诗:石抱龙堂藓石干,山遮白日寺门寒。长松瀑布饶奇状,曾有仙人驻鹤看……后来,周明先生又四处奔走,多方查询,终于从中央档案馆找到了毛泽东主席手书《长恨歌》的原件,并在仙游寺首次面世,刻石存珍……游人们在仙游寺漫步,在碑石前诵咏时,导游便会告诉大家:古有白居易,今有周明,两个文人,一个从京城来到周至,一个从周至走向京城,因此才给仙游寺注入了绚烂文化,增添了异样色彩,从而让她名扬天下,永留史册,这是缘分!
凭着这种缘分,仙游寺的名气越来越大,仙游寺过会时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
如今,因为修了黑河水库,仙游寺搬迁了,金盆村的人也移民到平原上了。但是,这些丝毫不影响过会。每年办会的规模依旧,人们对仙游寺历史故事的怀念和依恋依旧,仙游寺的钟声依旧,僧侣们的经声依旧……
也有今昔有别的地方:去仙游寺的道路更宽了,来仙游寺的城里人更多了,村民们向游人介绍起仙游寺古会时,时麾用语更为泛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