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庙会风情
30718600000010

第10章 官村娘娘响当当

索姑是扶风人。她是周至翠峰青山古会祭奉的索娘娘。陕西师范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妇女和民俗的专家说,索姑是国内罕见的一位由民女走向神坛的特例。

青山古会的起始年代,虽无史料可查,但据现存古诗、碑石考证,最晚亦应在唐。

民间传说的索姑故事,源于汉代。索姑出生在扶风县段家乡青龙庙村,其父经商西陇,她随兄嫂生活。兄懦。嫂恶,屡虐索姑。及长,嫂因图财,为索姑择一丑婿,催嫁。索姑逃婚,渡渭水,人秦岭,至青山。其后,广行善事,采药为民疔疾,觅泉为民赐水,深受远近百姓赞颂。再后,立庙供奉。至唐,李世民狩猎时于青山下独骑迷途,饥饿难耐,索姑显灵,为之赐泉煎茶,遂得封娘娘,民间谓之索仙姑。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千余年间,索姑庙兴起了庙会,俗称青山会。

青山古庙会由八社主办,分别管理沿途数十座庙宇。其中:东、西官村为一社,管理官村娘娘庙;哑柏东、西街,蒙家村、西凤凰岭村一个社,管理唐王井;陈家村一个社,管理车峪口遇仙宫;东肖村、六屯村一个社,管理三宵洞;三屯村、上天屯村、新亚村、苏村、望城村一个社,管理天竺院;白仙沟村、杏园村一个社,管理双柏树庙;庄严村一个社,管理煎茶坪庙;马家庄、刘家寨、西肖村一个社,管理盖顶、梳妆台等。每社均有索娘娘庙,庙内供奉着固定和流动的索娘娘像各一尊。每到青山会期,各社分别将流动的索娘娘像抬至盖顶,祭祀几日后,于三月初十这一天抬下山来。先在各村转一圈,后安放在下年度办会的村里供奉,依次轮流。随着索姑影响不断扩大,吕家堡村和鸭沟村也建起了索娘娘庙。但是,因为山里再无庙宇可与之管理,两村便于每年过会时将索娘娘像抬至村口路旁,设帐祭拜。

索姑神像抬下青山之后,各社便开始唱戏过会。原则上,“山上一个庙,山下一个会”。各社过会的日子虽不固定,但大都在三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之间,也有因故推延至十七、十八日的。过会时,各社要在官村的娘娘庙里开会商量,安排日期。根据各社事先写戏(订戏)的时间、剧团水平(不能将一强一弱安排在同一日期)、邻村看戏的人数等情况确定过会的先后次序。会期之前,所在社的人家就捎话带信、走亲唤友,邀请他们前来看戏作客,闲聊话旧。

青山也叫翠峰山,海拔1986米,最高处的梳妆台距离山口六公里。沿途翠峰耸立,碧水中流,奇石林立,庙宇层连,宛若仙境。清代诗人张学道在青山《石佛寺述怀》一诗中写道:“断碑斜卧倚苍苔,蜗篆螭文扫不开。欲访高僧话往事,元门深锁白云堆。”清代乾隆年间周至知县邹儒曾带领属员来青山为民祈雨,亦为之赋诗:“弥灾无计祷青山,藤葛攀援水石间。一炷荒祠重下拜,林深树静白云闲。”可见,自古以来,青山古庙会不仅有附近百姓参与,而且屡有诗人甚或官员光顾。

三月初六起会,初十结束。之后,索姑的老家扶风青龙庙于三月十三日起会,十五日结束。两会前后衔接,两地之人均可两处过会。

青山古庙会依例制一直由各社轮流承办,每社一会。过会时,在官村或车峪谷口唱大戏,由当年“轮值”之社主持。剧团从本县或外县请来,少则一台,多则数台。几台同唱时,各家竞相亮出绝招,企图“拉”走对家台下观众,目的在于宣扬本团名气,招来别处庙会“写戏”(出钱预定)。其余各社,或进呈纸活、大蜡,或送来社火、秧歌助兴。有的人家,借会做起了生意。有卖小吃水果的,有卖日杂百货的,有卖当地特产的。正会这一天,游客多达20余万人,这些卖吃用的小摊点沿途长达10余华里。拥挤是难免的,可是,对于出门在外的人来说,也确实提供了不少方便。最受外乡人青睐的,要数翠峰饦饦。翠峰地区土层深厚,麦质和面粉极好,做成饦饦,又筋又香,远近闻名。其做法:先将面和好渥到,再酵软,置于凉水中,以手撕之,压捏成拳头大小的面片,再掷入沸水之中煮熟。盛出后,或蘸汁干吃,或调制汤食。经营者选取上等调料,那乌黑散香的陈醋,那鲜红溢油的辣子,那以五香调料再加上蒜泥调成的酸汤,还有那翠绿翠绿的山野菜、嫩白嫩白的碎葱花,老远就异香扑鼻,让人垂涎欲滴,食欲顿生。

正会前后这几天,官村娘娘庙上来的人如潮水般涌入,加上锣鼓彩旗,阵势甚为壮观。远远的,就看见山门挂着一条“官村娘娘响当当”的横幅。初来的人,总喜欢究根问底,打听此话来历。老人们,便坐在大庙门槛上,抽着旱烟,捋着胡须,不厌其烦地为一拨又一拨人义务讲解个中缘由。概有四说:一说,官村,原名观村。传说索姑渡过渭河后暂住该村,观山择居。因为是仙姑首居之地,故名。二说,民间祈雨,要在官村设坛诵经,然后上盖顶取水祭天,最后在官村娘娘庙里住下来等雨,故名。三说,民间涉讼,官府不能决断,或官虽有断而民仍不服时,双方便来到官村娘娘庙里赌咒,以神鉴心,且屡生灵验,故名。四说,各社之间有了纠纷,便来到官村娘娘庙调解“了事”,故有此名。

也许是名山多趣事,也许是各社争“香客”。于是,车峪口的遇仙宫也演绎出了一段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出家为僧时,住在少事沟(今名烧死沟,距车峪口仅一里之地)。贾岛常与诗友相会于车峪河桥头(原名洪龙桥)。日间,二人各居茅舍,隐不见人。每于夜深人静之时,两友常于桥头切磋诗句,说禅论道。真正成了“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邑人皆以二者为仙,故将洪龙桥改为“遇仙桥”,桥西的庙宇也随之改称“遇仙宫”。

无论此庙彼庙,无论山上山下,也无论河南(青山)河北(青龙庙),过会人最多、且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要数老太太们念经的“堂口”。她们穿着三寸金莲土布鞋,操着河南河北(指渭河)本地腔,盘腿坐地,结伙成“团”,一人起头,余者和之。念起经来,抑扬顿挫,各有章法;起承转合,依规蹈矩;高低长短(音调),整齐划一。念经的人投入,境至忘我;听经的人着迷,竟能随咏。高潮时节,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后面来的人,只好站在圈外,伸长脖颈,听而不“见”。有一首《十贤慧》的经文写道:一要学贤慧,做事要谨慎。不敢太荒唐,自呀自思量。天天要谨慎,时时要小心,损人又利己,了呀了不得。二要学贤慧,做人要明白。对待那亲朋,莫呀莫私心。端平又搁稳,不敢欺哄人。公平又合理,才算你明白。三要学贤慧,常存忍让心。忍字里有福,让字内存善。忍让两个字,常常对邻居。忍让兼礼义,才能落贤慧。四要学贤慧,不能去欺人。动口出言语,讲理不伤人。吃亏便是福,便宜是祸殃。为人多行善,不要种祸根。五要学贤慧,贤慧有孝心。孝顺爹和娘,尊敬老与长。顺语和孝言,恭敬对高堂。不学忤逆汉,孝顺要当先。六要学贤慧,贤慧有慈悲。伤天害理事,绝对干不得。慈悲不伤天,贤慧除祸根。事情颠倒颠,才算英雄汉。七要学贤慧,多多积阴德。路旁乞丐汉,门前可怜人。施舍是行善,帮人是积德。为了再生世,积德才能得。八要学贤慧,慧眼看世界。聪明与愚蠢,长短不一般。种田与坐官,总是心要善。安康与富贵,都须德来换。九要学贤慧,礼让存心间。仁义礼智信,应知廉耻心。取长来补短,永做贤慧人。贤慧福寿长,吉星佑忠良。十要学贤慧,贤慧积功德。贤慧人人学,神圣喜欢你。老君哈哈笑,观音来接你。贤慧心内存,度你极乐去……

由于官村娘娘庙最大,所以在这里念经和听经的人也就最多。

有人说,官村娘娘心善、神灵,她能让尘世上的善良人化险为夷,能让不善者改邪归正。据说,平时再难说话的人,甚至屡有劣行劣迹者,来这里听一回经,回去后就奇迹般地按《十贤慧》的话做人处世了,真正成了“神灵动心,浪子回头”!

于是,家人或乡人便于来年青山古会时到庙上还愿谢神。如此不断的来来往往,“官村娘娘响当当”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越传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