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路上的记忆
30715100000004

第4章 泾源踏脚舞

泾源。七月流火。

当《西部之舞》编导将镜头伸向由百名强壮剽悍回族小伙组成的踏脚方阵时,我的心震颤了。

在舞台上看不到真正的舞蹈!有人如是说。而眼前,这个腾挪跳跃,造型迭出的踏脚方阵根本不像是电视编导艺术的匠心安排,而是一部书,一部铭载着踏脚者祖先历尽忧患、用血与泪挥洒而成的史书。

草地起舞。力与美实现着高度和谐的统一。

“嗨、嗨、嗨、嗨……”如惊涛拍岸,似狂风漫卷。百人方阵随指挥口令时而翩然起舞,时而纵横踢踏;时而凌空腾跃,时而旋转俯行。号子高亢激越,响遏流水行云。

“扫腿裹脚”有高原厚土的雄浑。

“燕式平踏”有西北风壮美的旋律。

这是积聚了几个世纪情感的大宣泄。

这是以往岁月不屈人格的大写意。

“这是宁夏的威风罗鼓,这是鲜活的民族精魂。”

导演的评价不是妄言,因为踏脚舞粗犷、奔放的动作造型本身就凝聚着泾源人悲壮、深沉的历史积淀。

“石头大如斗,清水遍地流。”

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

泾水河是一条曾流淌过辛酸和血泪的河。在她流经高原黄土地裸露的脊梁上至今还镌刻着踏脚者祖先不屈不挠、浴血前行的脚印。为了那一方生息的热土,他们用血泪为高原筑起了一道悲壮辉煌的风景线。

渭水岸边如血的残阳,董志塬头难挨的黄昏,金积城血色的悲歌,老龙潭喑哑的低鸣……我深信这绝不是单纯地名的简单排列与组合。

沙南、仓渡、桥天、王阁村、赵家川、白马营……历史的车辙历经着岁月的风风雨雨,但踏脚者和他们的祖先还在继续着那个遥远得近乎缥缈的思乡梦。千里跋涉,魂系故土,怀中揣着的仅仅是一个个饱含温馨的地名与坊号。

这是怎样一种感情呵!

一个割断历史而妄谈现实的人,是思想的弱智儿。

发现、确认一个民族并不难,难的是真正理解这个民族和属于她的历史。

“宁可战死在沙场,也不愿屈死在炕上。”当你读解了踏脚者和他们祖先那滴血的历史时,你便读解了泾源的山水,读解了泾源的落后和封闭。

冲破世纪厚重的黄土风,泾水滔滔一路东去,浪峰上少不了来自大山深处的蒿柴棍和羊粪蛋。

自然,一个不了解泾河历史的人,他永远也掂量不出这蒿柴棍和羊粪蛋的分量,读不出踏脚汉子的粗犷与豪爽。

我了解这一切。

我会跳泾源踏脚舞。

199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