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风雨雷电(自然瞭望书坊)
30714500000023

第23章 雷电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夏季,高空中有好多云团在不断运动,云团交错运动,相互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电荷,形成电场。由于同种电荷相排斥,所以正电荷与负电荷分别聚集到云的两端。积云所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穿过空气放电,使两种电荷发生中和并产生火花。这便是雷电现象。因为空气的电阻不均匀,电前进的形状大多曲曲折折,形成像树枝一样的光带,这就是闪电。而放电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就是雷声。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千米,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淞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雷电大都发生在低纬度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非洲中部、墨西哥南部、巴拿马、巴西中部。世界上雷电最多的地方是印度尼西亚茂物市,一年中有322天电光闪闪,素有“世界雷都”之称。

伴随闪电而来的,是隆隆的雷声。听起来,雷声可以分为2种:①清脆响亮,像爆炸声一样的雷声,一般叫做“炸雷”;②沉闷的轰隆声,有人叫它做“闷雷”。其中一种低沉而经久不歇的隆隆声,有点儿像推磨时发出的声响。人们常把它叫做“拉磨雷”,实际上是闷雷的一种形式。

雷电分类

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型雷、云闪4种。其中直击雷和球型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伤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

下面具体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雷电:

直击雷

直击雷是带电云层(雷云)与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之间发生的迅猛放电现象,并由此伴随而产生的电效应、热效应或机械力等一系列的破坏作用。主要危害建筑物、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和人。

直击雷的电压峰值通常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电流峰值可达几十千安乃至几百千安,其之所以破坏性很强,主要原因是雷云所蕴藏的能量在极短的时间就释放出来,从瞬间功率来讲,是巨大的。

地球上每年若发生31亿次闪电,直击雷占1/5~1/6。直击雷放电电流可达200千安以上,并有1兆伏以上的高电压。雷云放电大多具有重复放电的性质,一次雷电的全部时间一般不超过500毫秒,大约50%的直击雷每次雷击有三四个冲击,最多能出现几十个冲击。

电磁脉冲

电磁脉冲由核爆炸和非核电磁脉冲弹(高功率微波弹)爆炸而产生。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称为核电磁脉冲,任何在地面以上爆炸的核武器都会产生电磁脉冲,能量大约占核爆炸总能量的1/100万,频率从几百赫到几兆赫。非核电磁脉冲弹则利用炸药爆炸或化学燃料燃烧产生的能量,通过微波器件转换成高功率微波辐射能,能发射峰值功率在吉瓦以上、频率为1吉赫~3010吉赫的脉冲微波柬,在裸露的导电体(例如裸露的电线、印刷电路板的印制线)上急剧产生数千伏的瞬变电压,对大量电子设备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

电磁脉冲防护方法与雷电防护方法基本相同。用9.5毫米厚钢板或4毫米厚铜板做成的屏蔽罩,可以提供很高的总体屏蔽效能。但是,这种屏蔽会由于存在检修门和供电缆、连接器、开关等使用的小孔而减弱,这样就必须用衬垫密封孔隙。如果必须开孔通气,则应使用各种屏蔽栅(如蜂窝状隔板、多孔金属板和金属丝网屏栅)把大孔分成许多小孔,孔与孔之间相交的地方必须熔合,以便确保最佳的屏蔽效果。电缆必须使用整体防护材料,最好的电缆防护材料是管道之类的导电固体材料。在协助降低易损性方面,合适的接地线路也很重要。若数据传输率低,可采用滤波方法抑制瞬时效应。若只靠滤波不足以把电磁脉冲降到安全水平,则需使用防护性抑制器,例如齐纳二极管。

当前,国外指挥通信系统防电磁脉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选取最佳冗器件;使用不易受电磁脉冲影响的元件,如电子管等;在连接器上安装滤波器;使用外部防护元器件保护预先包装的电路(如集成电路);使用引线防护装置;使用分离滤波器,将耦合频率限制在很窄的频带内;采用自动增益控制与增益限制技术;使用特种滤波器;使用电路隔离技术隔离电瞬变现象;屏蔽和接地;重新设计分系统;探测由于电磁脉冲十扰而出现的数据错误,并拒绝这些数据。

云闪

云闪是指云层内部、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对微电子设备等极具杀伤力。

云闪是由于同一云层中不同部位电荷不一样,在云层之间发牛的放电现象。虽然它也伴有雷声,但由于中间有云层遮挡,雷声衰减很快,所以我们往往只能看见“云闪”的“闪”,却听不到“云闪”的“雷”。

云闪包括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两块云之间闪电)和云空闪电(云与云外大气中的闪电)。由于云闪能在大气中形成多条高温高热放电通道,闪电产生的瞬间强大电流可在这个放电回路里来回快速移动,比常规的“云地闪电(地闪)”频率高,因此形成频闪之势。

利用闪电宽带干涉仪系统,对中国南方(广东)地区云闪时空演变特征、辐射及其相应电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云闪电场变化波形,云闪放电过程可划分成活跃阶段和最后阶段。

云闪放电起始于向上发展的负击穿过程,通道向上发展的速度约为3~3.3×10-5毫秒。云闪放电的主通道在活跃阶段形成,陔期间辐射源随时间演变和相应电场变化表明,云内电荷结构具有上正下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

云闪的最后阶段辐射源主要在早期形成的通道内出现,其辐射源活动特征与地闪的刚击过程比较相似;云闪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2~3兆赫以下的低频段,且辐射强度随频率增加迅速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