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传书是一则美丽的神话故事,最早见于唐传奇李朝威所着《柳毅传》。宋代,就有人改编成官本杂剧《柳毅大圣录》。到了元代,尚仲贤又把它改编成杂剧《柳毅传书》。清代的李渔撰十种曲,又取杂剧《柳毅传书》与《张生煮海》故事情节,错综成文,写成《蜃中楼》一剧。由于把故事搬上了舞台演出,因而历来流传颇广,脍炙人口。
故事内容讲的是: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落第书生柳毅,在泾河原野上遇到龙女,因受夫家虐待,成天在荒野牧羊,风鬟雨鬓,不胜悲苦。柳毅出于正义,代向洞庭传信,使龙女得救。后来几经波折,终于和柳毅结成良缘。故事情节动人,充满了优美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情调。
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曾有两种说法:一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在江南的太湖。至今两地都流传着种种传闻与遗迹,形形色色的雷同之处,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十分有趣的是:浩瀚万顷的洞庭湖与太湖,湖中矗立着许多小山,都号称有七十二峰。洞庭湖中最着名的一座山,名叫君山,一名湘山,亦称洞庭山,它与岳阳城西的岳阳楼正好遥遥相对。《水经注》中说:“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今太湖中的洞庭西山)……所谓巴陵地道者是也。”而太湖的古名亦叫洞庭,如唐寅《洞庭湖》一诗有句“县区浩荡波无极……空留月照洞庭船”。湖中靠近苏州一侧有洞庭东、西两山相峙,形胜天然,气象万千。《娄地记》亦说:“太湖东小山名洞庭……潜行二道,北通琅琊东武县,西通长沙巴陵湖(岳阳古名巴陵,巴陵湖即洞庭湖)。”在古老的传说中,竟把两地说成可以潜行相通,真是巧合。
两地都有古迹柳毅井,相传是传书洞庭通达龙宫的水口。今岳阳市君山公园内龙舌山尾部,有一口柳毅井,井边原有大橘树,故又称“橘井”。传说柳毅叩动橘树三下,由橘井下到龙宫传书。现在这口井已整修一新,井内仍然源源活水,深不见底。井口雕塑着两尾活泼泼的大鲤鱼;井壁雕塑着一尊执剑水神,传说是引柳毅下龙宫的巡海将军。离井5米,有一斜道,伸向井中水下,相传即下龙宫的通道;通道两壁有虾兵蟹将的浮雕,乃是迎柳下湖的场面写照。井泉水清冽甘美,用来煮茗酿酒,实为上品。所配制的龟蛇酒,驰名中外,有“龟蛇春酿熟,不醉洞庭秋”之誉。在太湖洞庭东山的席家花园附近,地名社下里(橘社)。传龙女托书时说:“洞庭之阴有大橘,乡人谓之社橘。君解带系树三叩,当有应者。”后其地遂称社下。此处也有一口柳毅井,旁有明代宰相王鏊正德五年的题碑。井栏系武康石所凿,盈盈碧水,遇涝不盈,遇旱不涸,风吹雨打也不浑浊。用以冲泡“碧螺春”茶,名茶清泉,相得益彰。历代名人来此寻胜探古,留下了不少题咏。如清代着名诗人吴梅村曾写下《柳毅井》一诗:“仙井鹿卢音,原泉泻桔林;寒添玉女恨,清见柳郎心。短绠书难到,双鱼信岂沉;波澜长不起,千尺为情深!”
在君山柳毅井附近,至今仍有一座小庙,内中供奉着柳毅的神像。过去,岳阳城里柳毅庙中的神像是白面书生,而这里塑的神像却是黑脸,据说是柳毅戴了这个黑色假面具,带领虾兵蟹将出兵打仗的戎装打扮。在洞庭东山柳毅井西北的丰圻村落,也建有一座龙女祠(又名白马庙),相传柳毅、龙女曾在此跨上神马,冲波踏浪而去。又在苏州城内凤凰街与滚绣坊之间,有一小巷名水仙弄。弄内旧有“洞庭君祠”,俗名水仙庙。庙内回廊曲折,亭园掩映,过去亦塑有柳毅神像。每年水仙生日,日间演戏酬神,晚上悬挂灯彩,举行“花照”盛会,宛如龙宫夜宴一般。事载沈三白所着《浮生六记》。至今寻踪庙址,尚存残迹。
为了进一步探究柳毅何处传书的确切地点,有人作了一番考证认为:《柳毅传》中龙女和柳毅的对话中有“闻君将还吴(今苏州一带)”之句。而后来柳毅娶龙女的地点,又在广陵(今扬州)。元杂剧《柳毅传书》中,则称柳毅为淮阴秀才。据《吴县志》、《异闻录》等书,则说柳毅字道远,唐代吴邑人,居住在阊门下圹。在《吴门补乘》一书中,记载得更为具体:柳毅墓在(苏州)阀门内西街五峰园中,有土山隆起,其东有柳毅桥。查阅陈列在苏州文庙内的南宋石刻《平江图》,也能证实这是一座风姿秀美的石拱桥。今天五峰园仍然存在,并经初步整修,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州还流传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在柳毅传书之后,太湖老龙闻讯大怒,立即命其弟钱圹君兴师与泾河小龙(龙女之夫)决斗于湖山之滨。钱圹君越战越勇,竟摇尾一击,削去了小龙的龙头。由于用力过猛,连山顶也被削平。这座山就是今天的天平山。龙头落在山下,变成了一块龙头石,此石至今尚存。
由上所述,可见湖南洞庭湖中的柳毅胜迹,虽然名声很大,但仔细考证柳毅的籍贯、生平、生活活动范围和从地理角度等多方面来推敲,发现柳毅太湖传书的可能性较大,而洞庭湖传书,反似根据不足。
“旧井潮深柳毅祠,封书谁识洞庭君”?其实,神话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憧憬与幻想之谜。大可不必再去作什么深入的考证,让两处胜迹,佳话流传,长期并存,争相媲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