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把宇宙演化的理论看得比现在严重些的时候,大家相信星云是宇宙间最原始的材料形态。星云又怎样产生却不能明白了。星云便是最初的混沌,有秩序的恒星、行星之群都由此而生。200多年前,哲学家康德提出第一个星云假说。他选定星云做第一阶段,因为他看来这是不能继承其他物质的最简单的形态。在他看来,演化过程便是由简趋繁,这种观点在后来的学说上也大致传留了下来。拉普拉斯的关于宇宙演化的星云假说是其中最着名的一个,他把太阳系的发展特别研究了一下。
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家还大致假定恒星的发展是由于明亮星云(例如猎户座大星云)的凝缩。而且大家相信不同颜色的恒星便代表不同的年岁。年轻的星最热,因此是蓝色星。它们逐渐冷却凝缩便成为太阳之类的中年黄色星。到老年更冷了,便成为红色。它们的光又逐渐变红变暗,最后便消失了光芒。这古典理论并不是尽美尽善的。我们不能明白何以最热的星能是冷的星云的第二阶段。可是蓝色星与亮星云的亲密的联结似乎又证明它们都极其年轻,例如昴星团中的蓝色星就裹在星云之中。但我们已知道这联结现在有了与前此不同的含意了。星云的明亮只因为附近有热的恒星。
恒星演化的原来的学说是一条路线的过程,从稀薄的星云到密而暗的恒星。但在1913年,罗素指出从蓝星到红星的程序有两种:①包含比太阳更大更亮的巨星与超巨星,其中的红色星是最大最稀薄的。②包含较小的主序星(有太阳在内),这些星愈红便愈小愈密。为解说这新论据,又有恒星发展的新学说出来,在其后广为采用。恒星由暗星云凝缩而成,起初是大的红星,温度低,而且表面每平方米都并不亮。可是因为它们太大,所以也就成为最亮的星了。年纪一大,这颗星就变小。有一时期它们由凝缩而生的热量比辐射出去的多。它们越来越热,从红到黄又到蓝一直变色。此时凝缩减慢了,热量得到的比放出的少了。星又渐冷却,颜色由蓝而黄而红。最后停止发光。
两种学说都是以星云始,以暗星终。两者都以凝缩为要点。考察这些学说时,我们倒要知道是否将来有一时期中全没有星云而且一切星都消失不见。不过我们要记得这是讨论到一个极烦难的题目的先驱学说。宇宙发展过程极慢,因此也极难追求踪迹,我们又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恒星不断地凝缩。
恒星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现在认为,恒星的终态有3类:①大质量恒星的燃料用完后炸掉自己,最终灰飞烟灭,其残片又重新聚集,也为新恒星的诞生提供了条件。②超新星爆发后留下一个中心天体(中子星或夸克星),发出规则的脉冲,表现为我们熟知的脉冲星。休伊士女士最初发现这些脉冲时,还以为是外星人的信号呢。③发生引力的进一步塌缩,形成恒星级别的黑洞,这也是目前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