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宇宙大发现(宇宙瞭望书坊)
30711300000004

第4章 通向大海的的四万个台阶之谜

爱尔兰北部海岸的一个海角,数以万计的多角形桩柱拼在一起成蜂巢状,构成一道独一无二的阶梯,直伸入海。火山熔岩慢慢冷却后究竟会成何模样,这是最壮观的实例。

按照神话,爱尔兰巨人芬麦科尔砌筑了一条路。从他在爱尔兰北部安特里姆郡的家门穿过大西洋,到达他的死敌苏格兰巨人芬哥尔在赫布里底群岛的根据地。但敌人狡猾地先发制人,从自己的斯塔法岛来到爱尔兰。麦科尔的妻子骗芬哥尔说,熟睡中的麦科尔是她襁褓中的儿子。芬哥尔听了甚是害怕,担心襁褓中的儿子已如此巨大,他的父亲定然更加巨大。于是惊惶地逃到海边安全的地方,并立即把走过的路拆毁,令砌道不能再用。

虽然科学家已知道贾恩茨考斯韦角是怎样形成的,但因何会流传这样一个神话却不难想象。单看砌道的规模已令人想到这定然出自超人之手。从高空下望,它确实像沿着275公里长的海岸,由人工砌筑出来的道路,而且还往北延伸150公尺,进入大西洋。大部分的桩柱都高达六公尺,有些地方的桩柱还要高一倍多。构成这条路的桩柱数目更是骇人:约有四万根玄武岩桩柱,全都是形状规则的多角形,大部分是六角形,而且还很紧密地拼合在一起,要插把刀子进去也很困难。

在麦科尔路的另一端,即距此120公里外,有一个斯塔法岛,四周40公尺高的悬崖环绕,全部如那条路一样,由笔直的玄武岩桩柱构成。在岛上,由英国博物学家班克斯爵士起名的芬哥尔洞,深达60公尺,洞的顶、底和四壁全是黑色的玄武岩桩柱。

贾恩茨考斯韦角的桩柱可分作三组,成为三个天然平台,分别为大砌道、中砌道和小砌道。每组都有些桩柱组被人起了古怪的名字,例如如愿椅、扇子、烟囱顶,以及名副其实的巨人风琴,因为这组桩柱高达12公尺,样子像教堂里的风琴管。

贾恩茨考斯韦角于1692年由德里主教发现。在18世纪时有几个人来过这里,但到18世纪末,仍鲜为人知。后来,德里伯爵委托都柏林学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为此地绘制了一系列精确的素描和油画,才引起了科学界和世人对这批奇怪石头的注意。19世纪到过这里的小说家萨克雷说,这些石头看来像“很久以前的神仙故事,里面关着个很老很老的公主,还有妖龙守卫着”。

撇开神话不谈,关于这条砌道是怎样形成的,就有过多种理论解释。有人认为是石化了的竹林,或是海水中的矿物沉积所致。今天,大部分地质学家都认为源自火山活动。约在五千万年前,爱尔兰北部和苏格兰西部的火山活动开始活跃,地壳上不时出现火山口,涌出的熔岩流遍周围,深达180公尺。熔岩冷却后硬化,但在新爆发之后,另一层熔岩又覆盖在上面。熔岩覆盖在一片硬化的玄武岩层土,就冷却得很慢,收缩也会很均匀。熔岩的化学成分令冷却层的压力平均分布于中心点四周,因而把熔岩拉开,形成规则形状,通常是六角形。这个过程只须发生一次,使基本形状确定下来,六角形便会在整层重复形成。冷却过程遍及整片玄武岩,因而形成一连串的六角形桩柱。在首先冷却的最顶上一层,石头收缩,裂成规则的棱形,就像干涸河床上泥土龟裂一样。当冷却和收缩持续,表面的裂缝向下伸展,直达整片熔岩,把石分裂成直立的桩柱。千万年来,海洋侵蚀坚硬的玄武岩柱,造成今天桩柱高低不一。冷却的速度亦对石柱的颜色有影响。石内的热能渐渐散失后,石头便氧化,颜色由红转褐,再转为灰色,最后成为黑色。

这条砌道给世世代代的艺术家和作家带来不少创作灵感,其中代表者要数19世纪的浪漫派艺术家。有一位称这条砌道为“造化的祭台与殿宇,其对称与典雅外形,以及壮丽雄伟的气势,是造化才能成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