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做事好习惯
30685700000018

第18章 养成善于自我调节的好习惯(3)

可是,在这个日渐浮躁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精神世界的极度贫穷——自省意识的缺失便是明证。每当我们惹了麻烦,做了错事,伤害了他人,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动承认错误而是如何逃避责任;每当我们遇到考试失利,求职碰壁,婚姻不幸,壮志难酬等困境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实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我们早已习惯在悲伤、沮丧、郁悒、愤懑的同时,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却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沉的自省。于是,我们的防护能力和调控能力越来越差,陷于困境的我们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渊里艰难地挣扎。却难以及时觅到逃离苦难的出口和冲击成功的出路。一旦陷于更深的失败或遭受更大的打击,我们唯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

而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的失利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既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靠的就是一股强烈的自省意识的支撑。现代社会的人都感到竞争激烈,苦恼多多,为什么不像越王那样多点儿自省意识?自省是拯救我们的第一步,迈开这一步后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定会宽敞平坦得多。

别为自己找借口

培养自省意识,首先得抛弃那种“只知责人,不知责己”的劣根性。当面对问题时,人们总是说:“这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故意的。”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这不是我干的。”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是我的错”是一种全盘否认。否认是人们在逃避责任时的常用手段。当人们乞求宽恕时,这种精心编造的借口经常会脱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则是一种请求宽恕的说法。通过表白自己并无恶意而推卸掉部分责任。

“没有人不让我这样做”表明此人想借装傻蒙混过关。

“这不是我干的”是最直接的否认。

“本来不会这样的,都怪……”是凭借扩大责任范围推卸自身责任。

为了免受谴责,有些人甚至会选择欺骗手段,尤其当他们是明知故犯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罪与罚两面性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论断又揭示了这一理论的另一方面。当你明知故犯一个错误时,除了编造一个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时你会给自己找出另外一个理由。

其次,培养自省意识,就得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镜子;这个照镜子,就是一种自我检查,只不过是一种对外表的自我检查。相比之下,对本身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要比对外表的自我检查重要得多。可是,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这样的自我检查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们没有照镜子,那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也许,脸上的污点没有洗掉;也许,衣服的领子出了毛病……总之,问题都没有发现,就出了门。可是,我们如果不对内在的思想做自我检查,那么,我们就可能是出言不逊也不知道,举止不雅也不知道。心术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么的可怕!我们不妨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每当夜里刚躺到床上的时候,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每当出了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己这个角度做一下检查,看看有什么不对;而且,还要经常地对自己做深层次、远距离的自我反省。

最后,培养自省意识,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设计好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一样,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但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么会有“人贵有自知之明”“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之类的古训呢?自知之明,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种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严于责己,即便能养成自省的习惯,也并不等于说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对自己的评价来说,如果把自己估计得过高了,就会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把自己估计得过低了,就会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只有估准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经常是处于一种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状态。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却又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畏缩不前。对自己的评价都如此之难,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个观念、某一种理论,那就更难了。

自省才能克服坏习惯

孔子曾说过:“人苦于不自知。”人的很多迷惑和苦难都是不自知的结果。比如人类的眼睛演化的结果是只能朝外看,看得见别人身上的瑕疵,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斑点。为了看见自己,人类发明了镜子,但镜子只能照出人的外貌,却看不见人的内心。要想看见更真实的自己,我们就要利用一面能照出内在自我的魔镜——反省。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反省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它可以使自己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林肯诚恳地说过:“我相信自己绝不至于老到不能说话时,仍能大言不惭。”他随时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使他赢得了共事者的尊敬和亲善。当他在南北战争中对葛兰脱将军的挺进方向判断错误时,立刻写信说:“我现在想私下向你承认,你对了,我错了。”

一位教授曾说:“如果我对一件事情的处理方法不奏效,那么我相信我必定还有许多东西还未学会。可能我需要求助于别人,或是事情的后续发展会告诉我如何解决。不管如何,我首先得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才能找到答案。”的确,肯反省的人,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曾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自我分析。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进行自省,才能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驾驭情绪,让自己的人生道路少些坎坷,多些收获。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的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到他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玩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蹬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扶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仍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人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于是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地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也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从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他时时用自己作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独特光辉。我们青少年也应该像小爱因斯坦一样,有一个反省的镜子,把自己照透、照亮。

20世纪80年代初,艾科卡励精图治,把克莱斯勒公司从颓势中解救出来,创造了“反败为胜”的神话。分析家认为,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整个管理层痛定思痛,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坚韧不拔,共同努力所致。

上任不久,针对公司不景气状况,艾科卡发起了一场“反思周”活动。周末,公司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来到户外,他们聚集在疗养所里,彻底地反省自己。疗养所清幽的环境可以让每个人都静下心来,彻底地思考所犯的错误。一位管理人员回忆说:“每个人都感到强烈的不安,大家把公司的生意看得很重,希望自己能为它的振兴效力,并为它自豪。”

“反思周”归来,公司又派出25名管理人员外出取经,学习人家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职员素质的经验。同时,解雇一些不懂行、不称职的管理人员。这样做,意味着公司精简机构,避免了派系之间的不协调。艾科卡本人意识到,自己对下属发指令性命令是不对的。他主动地下放特权。

强者在自省中认识自我,在自省中超越自我。自省是促使强者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内在动力。自省对青少年来说是严峻的。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地评价自己,常常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要困难得多。

能够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对自己的了解不仅仅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对人最残酷的事情。自省不是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来打击自信心,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进并完善自己。

告诉孩子如何放下悲观与消极

积极的力量

从一个加拿大人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对苦恼和烦闷的挣扎,以及克服它们的许多可行的方法。“我实在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这么说。因此,他离开了家里,没有向任何人作解释,并且开着自己的车子来到纽约。他脑子里只有一个目标——上船当水手,驶向遥远的港口,他并不在乎到什么地方去,他所希望的只是远离他的家。

他在一个星期六来到纽约,却发现港口一切活动都已停止,必须等到星期一才恢复。他在城里漫无目标地闲逛,试着借看电影来忘掉一切,但只令他更加心灰意冷。星期日早上,他仍然漫无目标地到处行走,却发现自己来到了第5街。他在那儿很惊讶地发现,有很多人排队等着进教堂。他以前从未见到人们排队等着进教堂,基于好奇心的驱使,于是他也排进队伍里,毫无目的地等着进教堂。

他很幸运的在最后一排找到了最后一个座位。他看看四周,发现白人、黑人都有。实际上,教堂里的人包括了各个种族和各种年龄的人,其中有很多是年轻人,每个人都显得很友善,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和谐感觉,最后才知道是教堂里充满了爱和兴奋气氛的缘故。

他聆听着杰出的合唱团歌声、朗诵《圣经》的诗歌、祈祷辞,然后犹疑地参加合唱热诚熟悉的《圣经》,他开始有着跟大家融为一体的温暖感觉。“我年轻时候美好日子的回忆,在我的脑海中激荡。一股深沉的和平感觉充塞了我的心灵。我坐在你伟大的石头庇护所里,眼泪不禁从我眼中流了出来。”

礼拜结束了,信徒们开始离开教堂。每个人似乎显得极振奋,神采飞扬,兴高采烈。坐在他身旁的那位女士跟他握手道别,她说:“上帝爱你。”这就够了,这使他无法再坚持自己,他一连走过好几条街道,像是走在空中似的。他知道他能够对抗任何事情。他现在极度肯定地相信,他必定能够超越所有的挫折。他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新的刺激绝对是真实的,他毫无疑惑地知道这将使他保持上进,他可以向前迈进。他坚定地采取了行动,立刻开车回到加拿大,五年后他仍然保持着这种奋发的心情,他写下这段经验,使他明白这项伟大的真理:没有任何事物能打败你。

生活有时是很困苦的,这一点很难加以否认。健康情况、工作、金钱、敌意、误解以及其他很多的问题,不断为众多的人们带来每月生活上的困难和痛苦。心理分析大师曾经说过:“人类的主要任务是忍受生活。”而生活确实是艰苦的,十分艰苦。

从一个深刻的感觉中来看,我们之中任何的一个主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忍受生活所带来的一切,这是千真万确的。这里面有某些无法避免的事情,是一个人所必须忍受的。由于找不到解脱的方法,而学习以痛苦的心情忍受下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项成就。

若是尊重“忍受它”的原则,经常会使得人类生活中的困难变得更为恐怖,因此另外有一种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称之为“克服它”的原则。在基本上,如果你使用人类天性深处那股能够抵抗失败的本质,那么任何事情都无法打败你。信心是人性中最有力量的一股力量,而当你在内心深处拥有它的时候,没有任何事情能使你气馁。这就是积极思想,它充满着伟大的力量。

心态是我们命运的控制塔,消极心态是失败、疾病与痛苦的源流,而积极的心态是成功、健康、快乐的保证!心态决定成败!无论环境的好坏,你都要抱着积极的心态,莫让沮丧取代热忱,一个人的人生可以体现出很高的价值,也可以变得一无是处,随你怎么选择。选择了积极心态的人,他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选择了消极心态的人,也就选择了遭遇失败。

1.消极心态的类型

拿破仑·希尔也曾列举过一些消极心态:

(1)愤世嫉俗,认为人性丑恶,时常与人为忤,因此缺乏人和;

(2)没有目标,缺乏动力,生活浑浑噩噩,有如大海漂舟:

(3)缺乏恒心,不晓自律,懒散不振,时时替自己制造借口去逃避责任;

(4)心存侥幸,空想发财,不愿付出,只求不劳而获;

(5)固执己见,不能容人,没有信誉,社会关系不佳;

(6)自卑懦弱,自我退缩,不敢信任本身潜能,不肯相信自己的智慧;

(7)或挥霍无度、或吝啬贪婪,对金钱没有中肯的看法;

(8)自大虚荣,清高傲慢,喜欢操纵别人,嗜好权力游戏,不能与人分享;

(9)虚伪奸诈,不守信用,以欺骗他人为能事,以蒙敝别人为嗜好。

(10)过分谨慎,时常拖延,不能自我确定,未敢当机立断:

(11)恐惧失败,害怕丢脸,不敢面对挑战,稍有挫折即退。

美国有一对兄弟,一个对生活非常积极,一个却非常的消极。

有一天,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兄弟俩的性格都能改变一些。于是,他们把那个积极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里,把消极的孩子锁进了一间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里。

一个小时后,他们的爸爸妈妈走进消极孩子的屋子时,发现他坐在一个角落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在哭泣,玩具却放在一旁。原来,他害怕不小心弄坏了玩具,怕爸爸妈妈会责骂自己。

当爸爸妈妈走进积极孩子的屋子时,却发现孩子正在兴奋地用一把小铲子挖着马粪,把散乱的马粪铲得干干净净。看到爸爸妈妈来了,积极的孩子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肯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给它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