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30681300000008

第8章 掌握教材能力(3)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可谓“春风已绿江南岸”。但不可否认,在不少教师的教育心脉中,流的仍不是“新课程的血”,这从某些学校的公开课教学现状就可窥见一斑。我们的教师仍在“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体系”大作文章,仍在挖空心思,巧设连环,引学生“入吾瓮中”。孩子们在课堂上还是可怜的羔羊,还在教鞭的指挥下为教师奔忙。即便是那些参与新课改实验、手里拿着“新教材”的教师,也不能脱离这些陈旧的樊篱,至于手里捧着“老教材”的教师就更不必说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说法一:用的是“新教材”,考的是“老内容”,戴着镣铐跳舞,怎能潇洒起来?

说法二:“新教材”也好,“新标准”也罢,培训、倡导时是一套,评定、考核时又是一套,面对如此现实,究竟该选哪一套?

说法三:改革需要在摸索中前进,一下子是不能改得那么彻底的。

说法四:我手里用的是“老教材”,“新标准”那是实验区的事。

……

如此种种,是不是“新课改”不要搞了呢?

有句老话说“观念一变,一切都会变!”教师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其实是教师自己的观念出了问题,根本无需找那么多的客观原因。

试想一下,魏书生、姚竹青……他们在改革之初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比得上现在吗?(最起码现在看起来是一片改革的艳阳天)他们所拥有的教学条件,比得上现在吗?(声音图像多媒体)然而,他们却能在教育这个舞台上跳出了优美的舞蹈!并且一跳就声震大江南北!靠的是什么?是他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他们“育人成才”的奋斗目标,是他们为了达成神圣的心愿而永不言败、始终不渝的开拓精神和顽强意志!

再看一下李镇西、窦桂梅……他们的成功,有哪一点是靠“推脱”和“抱怨”造就?

尽管他们用的是“老教材”,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智慧之泉浇开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灿烂之花!

“老教材”中也有“新课程”也可用“新教法”;“新教材”下也有“老观念”,用的是“老教法”!

深化课程改革,只要观念变了,就算我们手上拿的是老教材,也同样能教出新意来。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老教材,新教法”的案例,相信对教师在教学方面会有所启发。

体育课“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并举。但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因为提起跑、跳、投,就说是在搞竞技体育了。关键是在于讲究操作过程,老教材采用不同的策略,同样可以达成“新课标”的各项教学目标。

《各种方向的跳》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示范各种方向跳的要领:预备时上体稍前倾,双膝微屈,两手后摆;起跳时两手前摆,双脚用力向上(各个方向)跳起,落地时前脚掌着地并屈膝缓冲。学生试一试,练一练,待基本体会要领后进行各种方向跳的对面接力。结果,学生们练习时有的跌倒,有的变跳为跑,场面较为混乱。尽管后几轮教师一再强调跳的要领和比赛要求,但还是不能避免有学生违反要求。

教学过程2:采用主题式情景教学,教师先创设情景:你们知道哪种动物喜欢蹦蹦跳跳?生:(略)师:今天我们就要变成一群小兔子进行快乐蹦蹦跳。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进行尝试练习,并要求小组同学相互合作,探索各种方向跳的方法和要领。学生通过练习交流,得出了各种方向跳的方法和要领。后教师又安排二个学习环节内容:(1)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增加难度练习,每一小组发给一根橡皮筋进行提高练习。(2)游戏:狼来了。(小兔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地玩,突然狼来了,小兔蹦跳着向各个方向逃窜,最后来了猎人将狼打死,小兔们欢庆胜利。)

从以上两种不同的教学操作过程看,只是改变各种方向跳的练习要求、步骤或形式,但后者似乎比前者在达成教学目标上有了更广更深的内涵,更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其一:过程2创设了一定的情景,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在熟识的情景中去学习去创造。而过程1则使用了机械重复的练习环境,容易使学生讨厌这种技能的训练方式,对体育产生厌恶之情。

其二:过程2是让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去探索体会动作要领,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三:在过程2的活动中,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相互交往,在平等、和谐、友爱的运动环境中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快乐,形成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应当从推脱和犹疑当中走出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工作做实在一些。教师应该知道,任何改革的成果都是在与世俗的反复碰撞后才闪光的,为了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使牺牲点利益,受一些委屈又有何妨呢?

当教师把全部的智慧和心思都放在启迪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上来的时候,手里既使捧着一本“老教材”,只要运用“新教法”,我们的学生也照样能够成才!

掌握教材,用“活”教材

新课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意图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促进教师创造新的教学范式。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以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依据,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结构、内容表述、教例作用、练习安排,活用教材,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下面我们以数学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用“活”教材。

一、合理重组,让教材“立”起来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及教材本身的特点,往往导致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被简化或被抛弃,只保留它精炼的、本质的逻辑结论。这样学生就无法参与“数学思维体操”的训练,也无法认识知识的来龙去脉。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从哪里来,用于何时何地,怎么用,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学习的真实意义。例如:

“按比例分配”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按比例分配方法的由来,以及其在生活中的真实意义和普遍应用。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编制例题,创设了植树活动的问题情境:(1)三年一班分配到植树任务60棵,老师将全班同学平均分成三个小队:第一小队10人,第二小队10人,第三小队10人。(2)三年二班分配到植树任务60棵,同学们自由组合成三个小队:第一小队8人,第二小队13人,第三小队9人。请学生帮忙进行各班的分配,看看怎么分配任务比较合理?学生面对这一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自觉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由来以及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真实意义及必要性。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教师创设了“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请学生帮助某小区设计一个规划图,并请学生进行计算,在规划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想象得到充分拓展。不仅考虑到绿化人文环境问题,而且考虑到比例的合理性问题。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认识了数学学习的真正含义,更为学生思维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

二、注重应用,让教材“实”起来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知道现实世界里的数学和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从而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

为了使学生真正建立1千克、1克的重量观念,逐步加深学生对物体轻重的感受,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课前教师和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秤:天平、弹簧秤、台秤、秤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课上学生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称量,在称量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了1克米大约有几粒,1克的瓜子大约有几颗,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适当变通,让教材“宽”起来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其却没有明确的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