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30681300000006

第6章 掌握教材能力(1)

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要善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义,要在课堂上抓住机会对教材进行开发、重组、拓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用,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新课程下的新型学习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课程、关注发展。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带来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一系列变化,它要求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充分认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既是教的材料,更是学的材料;它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惟一的教学标准。同时,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将传统的“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一理念也强烈地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且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所以,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理解教材,摒弃“教材即知识”的落后教材观,树立“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从而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材只是个例子”,就是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标”更是积极鼓励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风格结合起来,不断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二)课堂上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措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它真正体现从学生生活背景和知识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生活,适于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课程精神。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开阔视野,充分利用多种素材,挖掘教材的资源功能,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最佳生长点,及时地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找准学习的新起点。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巧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河北省某实验小学的江老师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本地一家百货商场的录像,把学生带进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物品分类练习时,又结合当地实际,选择的物品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农产品。整堂课中,对教科书中的插图等内容一直未涉及。江老师引入新课的方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环境中;选择这些学生熟悉的农产品让学生分类,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且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提供知识,是教学资源,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实际中,在理解这种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可以对教材进行合理变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激发兴趣,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教材,生搬硬套地使用教材。教材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情境,但有时受条件的限制,一些情境无法实现,这时就靠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密切地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更巧妙地进行教学。

(二)妙用教材,渗透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源泉”。当前的素质教育愈来愈呼唤对学生学法的教育、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法的创新、变革。须知,教师激励学生们“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才”,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富于创新精神、极富创造性的引航者。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时,教材中已经详尽地用文字介绍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能灵活地用文字将图表表述出来,又要能把文字转化成图表。所以,我让学生尝试着将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图示表现出来。实际上,这张图表也可以在原来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图上进行修改,这又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又如,在讲到光合作用中叶绿体的重要性时,就有学生突然提出,如果人体中有叶绿体就好了。当时,我感觉这个想法非常不错,因此,我和学生一起畅想了,如果人体有叶绿体的话,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学生充分地想象,构思出了美好的情景。

(三)开发教材,自主探索

教师不仅自己要开发教材资源,还要鼓励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开发教材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丰富课外活动课程,甚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师生教学的压力和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讲解“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过程中,教师将课本上的病毒的发现进行了调整,以投影的形式出示了病毒发现过程中一系列的重要事件,让学生在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中自主探索,逐渐发现病毒的性质、特征。这样学生通过提示的内容都能总结出病毒的一些特点,这对于讲解“病毒的种类”、“病毒的结构和生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组教材,迁移学法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丰富多彩的课来。重组教材是对教师处理教材的经常性要求,是处理教材的内涵所在。所谓重组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有利于教学,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重组教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具体教学实际重新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先进入教材,然后又跳出教材,站得比教材更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教材的弱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设计“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节内容时,我个人认为,教材的安排不适合学生对各概念的层次的把握,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和重组。首先,根据多莉羊的产生,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会得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的结论。然后,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依次和学生共同学习了染色体、DNA、基因等知识。最后,让学生以圆圈的形式画出各概念内涵的大小,使学生对这几个概念的层次有了清醒的认识,效果较好。

(五)拓展教材,强化应用

前苏联著名小学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儿童只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拓展教材,创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课外收集、查询教材中没有的,或能够发挥他们创造力的信息,那么,他们将会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他们的智慧、心灵和双手将会得到满足和发展。例如:

在讲解“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章时,可以不局限教材中的这点内容,而是让学生进行课外文字材料和有关破坏植被图片的收集、查询。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资料来说明我国植被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我们所能采取的措施。这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了一些新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综上可知,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实施已不能像以往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课标,树立新的正确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多侧面、全方位地分析教材,认真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处理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惟我所用”又“不惟教材”所束缚,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潜在优势。也只有这样,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新突破,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充满创造,我们的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获得终身可持续性的发展。

灵活把握教材的脉搏

自从推行课程改革以来,所有课程都在向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前进,但大多数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不灵活。有的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的掌握教材。下面我们以科学课为例,谈谈新教材给教师带来的启示。

“新课标”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思路。“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教师是灌输者,学生是接收者,教学模式十分僵化,让人看上去千篇一律;“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其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显现出教学的灵活性、自主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变动。”那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的脉搏,做到灵活使用教材呢?

一、根据教材难易,灵活调整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进行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时间的学习,需要充足的材料。如果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难于展开和深入。从时间方面来看,学生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探讨、尝试,来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要给科学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例如:

在教学《进一步观察岩石》一课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按照教材的思路,我将本课分为“猜猜他的来历”和“火山喷发试验”两个教学环节,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岩石,对岩石的形成做出合理的推断。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我开始了教学。经过简单的导问,进入了第一个教学环节。满以为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任务的我在这时却出现了失误,由于低估了学生已有经验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以致学生进行观察后的反馈让我大跌眼镜。

学生对砂岩的描述,岩石是由小颗粒的石子组成,不易被刻划。对页岩的描述,岩石是有一些细小的砂粒组成,很软。对砾岩的描述,岩石是由大块石子组成,很脆。这些回答与教材上所列出的内容有很大差异,怎么办?是简单的讲解或让学生直接看书,还是与学生一起逐一进行分析?我的内心十分矛盾。前者明显可以节省出大量时间完成我的教学设计,平平安安的结束这节课;而后者则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时影响下一环节教学的进展。我下定决心选择后者,虽说这样做会占用大量时间,但是它对学生来说却是获得完整思维过程的好机会,对于他们推理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本课的教学目标中也要求学生对岩石的形成有一个合理的推测过程。于是我带领学生对每块岩石都进行了完整的分析。

针对学生对砂岩的认识,我设计提问:岩石中的颗粒与你所知道的小石子比较一样吗?这种颗粒与哪种你所熟悉的物体相同大小?(一些学生认为砂岩是小石子组成的)你在哪里见过砂粒?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由此你认为砂粒的形成和谁有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岩石形成的条件)我们这些砂粒组成的岩石与与一般的砂子块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力量使砂变硬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轻松的找出了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推断,同时针对不同的推理过程同学们一起反复推敲,很快不合理的内容被排除了,看到学生们那份对科学探究的认真,获得成功的喜悦让我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二、灵活运用教材,完善科学探究活动

教科版科学课教材是面向全国的科学课试验教材,尽管在教材中尽可能的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具有的实物材料,但仍有差异。针对不同的问题,在不违背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1.灵活选用教具、学具

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蜗牛与蝗虫》一课中,教材采用蝗虫作为观察对象。作为对比试验中重要的一环,蝗虫无论在个体大小,还是生活习性方面都极为合适,但是它对于生长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教学时我也只能忍痛割爱了。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用城市中最普通、最容易找到的昆虫——蚂蚁来取代蝗虫,虽然相比之下,蚂蚁个体较小不容易观察,但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蚂蚁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昆虫之一,对于蚂蚁,他们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蚂蚁成了课上的嘉宾,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超过了以往,十分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2.灵活使用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