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30681300000043

第43章 社会交往能力(3)

在这个事例中,这名教师的做法显然欠妥,不利于其个人的成长。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呢?实际上,教师不妨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考虑一下问题,多站在校长的角度考虑—下,设身处地地为校长着想。教师要主动维护学校这一大集体的利益,决不能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只为自己着想,而全然不顾其他教师、其他班级甚至学校整体的利益。

5.坚持原则,不逢迎媚上

学校的领导是教师的上司,所掌握的权力对教师的利益有一定的影响,但教师决不能因此而媚上欺下,对领导阿谀奉承,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某种企图而一味地逢迎讨好领导,毫无原则地迁就领导,而应该光明磊落,不骄不媚。对领导的正确指示,要坚决贯彻执行;对于领导的错误,要敢于提出批评;对于不合理的指示和意见,应进行抵制。不过要注意抵制的方式和方法,力求做到既帮助领导改正缺点和错误,又要维护领导的威信,不能鲁莽、蛮干,凭意气用事。

6.了解校长的领导方式,采取相应的交往措施

学校校长的领导方式是指学校校长用来对教职工行使权力和发挥领导影响的行为表现方式。它体现了领导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体现着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社会经验不足,应注意分析校长的领导方式,主动去适应。

专制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学校权力高度集中,突出校长的领导地位,校长事必躬亲,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这种领导方式决策执行效率高,校长对于教职工的缺点和错误有时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教育。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校长在工作中广泛依靠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吸收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决策时,注意听取教职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尊重下属的职权,注意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信任教职员工,注意满足教职员工的合理需求,乐于与教职员工接触,上下级的关系较为融洽。

放任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校长放弃自己的职责而把大部分权力交给教职员工,要求教职员工实行自我管理。校长不大干涉教职员工的活动,依靠下属的自觉性,不强调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较少使用处罚手段来进行管理,下属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可以自己决定,教职员工有较大的自主性。

上面三种不同类型的校长领导方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比较起来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更为科学一些。但采用何种领导方式,往往由校长决定,而非教师所能控制,教师要根据校长的领导方式,采用相应的交往策略,处理好与校长的关系,以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

对于专制型的校长,教师要注意维护校长的威信,承认其权威性,遇事多请示、多汇报,决不可降低自己的责任心,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也要采取易于被校长接受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决不能闹情绪,影响工作。

对于放任型的校长,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严格要求自己,合理有效地使用校长下放的权力,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越权办事。要积极发挥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圆满而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要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校长的监督之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避免自由主义。最关键的是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民主型的校长和下属关系较为融洽和谐,教师和这种类型的校长交往沟通较为容易,便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戒骄戒躁,所提的建议和要求必须合情合理,不能胡搅蛮缠。

教师如何与家长交往

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成人社会建构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环境又必然影响和塑造着这个社会中的学生。因此,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谐教育要从生态系统论角度出发来考虑学生的成长,致力于优化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例如提高家长教养水平,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引导和规范传媒内容,发展和利用文化设施,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等。和谐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得以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而做家长的往往又会把这种希望转而寄望于孩子的老师身上,这无疑给教师工作增加了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完全是两个样,因为中小学生面子观念都很强,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而在家里则就无所顾忌了。一个老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学生。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老师和家长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材,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观念、方法等方面通过沟通是可以达成共识的。教师在家长面前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对待家长,共同探讨、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但由于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学校的校规校纪,因此在学生个体与整体之间和个别家长之间可能会产生分歧。例如:对部分严重违纪的学生应受到学校相关的处罚教育,但家长往往不愿接受。对此,教师应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沟通,讲明其中的道理,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

1.“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2.“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家访。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最好请任课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切记,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

3.“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