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30681300000039

第39章 生活指导能力(1)

教会学生生活比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中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对孩子溺爱、娇惯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有的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鞋带松了也不会自己系;有的不会扫地,擦桌,学校的值日也是家长代劳;有的甚至连红领巾也要妈妈帮忙戴,如果散了,就只能放在口袋里等着别人帮助。怪不得日本人会对中国的孩子下这样一个定义:中国这一代的孩子远远比不上日本的同代孩子。如此现状,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学校,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生活无法自理的“天才少年”魏永康肄业回家

家住湖南华容县的魏永康,今年22岁。他4岁开始读小学,8岁读初中,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他的经历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的就是天才、神童。然而这名少年却从中科院肄业回家,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遇到了挫折……

天资聪慧,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育,永康的天才成长路,除了他天资过人外,和母亲曾学梅精心栽培不无关系。但神童没有伙伴,不懂与人交往,他把所有孩子们玩耍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在曾学梅看来,本应儿子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只有读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她给儿子喂饭,从小学一直持续到高三。

1996年,年仅13岁的魏永康以592分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重点大学——湘潭大学的物理专业。此时,曾学梅做出一个新的决定——到湘潭继续陪读。

魏永康大四那一年学校决定把他安排到集体宿舍。但住进集体宿舍以后,魏永康生活不能自理,经常闹出笑话,比如说他早晨起来得比较晚,找不着自己的牙膏了,随便用同学的牙膏,用完了又不归回原地;找不着自己的鞋子,就把同学的鞋子穿走,袜子也乱丢,但是同学们都完全充分地谅解了他。

2000年,刚满17岁的魏永康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研究生。2000年4月,从未离开过母亲半步的魏永康,独自一人去了北京。从那时开始,他的缺陷开始在生活中暴露无遗,生活难以自理。大冬天,他不知道给自己多加件衣服,连穿衣吃饭都需要教授提醒,甚至赤脚在雪地走路。

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模式。2003年8月,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学回家。

反思“神童”教育,教育专家认为,魏永康的教育模式是不值得提倡的,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融入社会,另外,完全偏才的人是很难取得最终成功的。很多“神童”在成年后不约而同地认为,超常的智慧往往带来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脱离了现实社会,大都是生活中的低能儿。

我们不防再来看下面的这个案例:

天才少年“好玉”难掩不会自理“瑕疵”

在2007年的高考中,年仅14岁的滕州一中学生丁善龙以667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部录取,学制8年,本硕博连读。现在丁善龙正在家中恶补“自理课”,他要在开学前学会自理、自立。(《齐鲁晚报》报道)

对于丁善龙14岁就考取本硕博连读这样好的成绩,的确让人佩服。然而14岁少年恶补“自理课”、“临上轿现扎耳朵眼”的做法,却让人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如果丁善龙不考取大学,是否还要让这位天才少年继续不会自理下去?要知道在美国,8岁的儿童自己就独自乘坐飞机在各州穿行了。

丁善龙是天才,是块“好玉”,但难掩不会自理的“瑕疵”。

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你什么都不用管”这句荒唐透顶的话几乎成了大多数父母的口头禅,从小到大,家长几乎包办了一切,甚至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在学校里,老师们重视的同样是成绩。哪个学生分数高,即便其“德体美劳”都差劲,同样会是老师的宠儿。孩子一般是成绩下滑了才会引起师长重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自然就被扼杀了,同时孩子也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天才少年恶补“自理课”,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尴尬。其实像丁善龙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甚至更严重,刚入学的一位大学生因天气不好就要退学,有的大学生竟把脏袜子带回家让父母“代劳”……虽然问题出现在大学生活中,但这些问题可以说在中小学阶段早已埋下隐患。这应当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真的要狠下心来,给孩子一些必要的锤炼。

据“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大型调查组对10~14岁儿童从事家务劳动的状况做的了解显示:有69.7%的学生从没做过或很少做家务;有63.2%的学生从没洗过或很少洗过衣服;有48.1%的学生从没或很少洗碗、洗菜这些力所能及的事。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使人们加快了储备和掌握各种能力的步伐。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实践中也深深感到,当前青少年生活能力过低与对人才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成为了时代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正是由于竞争从而推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可以说,当今的客观世界瞬息万变,现实要求人们必须随之同步发生变化。如果缺乏应变能力,缺乏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的能力,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里把“学会求知”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这说明进入21世纪,每一个公民应认识到“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具备诸如获取信息的能力,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能力,适应和改善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为人的生活能力,即为生存和自我保护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说生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经济社会中学会生存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呢?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生活能力进行培养:

1.与家长协作,在家庭劳动中培养

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家庭劳动上存在很多误区,如怕影响孩子学习,所以不让学生做家务等。实际上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可以获得很多益处,如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精神,锻炼顽强的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责任心,使身体得到锻炼,等等。劳动是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点。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使孩子成才,必须加强劳动培养。因此,教师要指导家长为孩子创造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首先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给孩子设立家务劳动的岗位,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其次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军、学农和各项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和能力。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

在美国,多样的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手段。如组织缝纽扣、洗衣服、刷鞋、叠被子等各种比赛;会同家长让孩子“当一天家,理一日财”;还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在迎新年时让学生们自己做贺年卡,动手包饺子、炒菜等;还可组织女同学搞点绒线织个帽子、围巾等。这些都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学生的能力。

3.开展挫折教育让学生经受挫折

苏霍姆林斯基说:“幼年和少年时期过着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生活的年轻人,在他们刚刚跨进独立的劳动生活时,往往会感到精神颓丧,对前途失去信心。”

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如果从小缺乏磨练,将来一遇坎坷挫折,就会不知所措,难以承受,甚至颓唐、退缩,以至走入极端。从这点看来,应培养孩子要经受得起挫折,磨练磨练意志,将来长大了,才能正确对待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例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远足训练,创设困境,磨练意志;组织难度大一点的手工制作和技能比赛;组织同学自己粉刷教室、修理桌椅等。在学习上,教师尤其要了解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问即答未必可取,可适时适度地点拨,使其经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正视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信心和勇气。

4.创造交往机会教学生学会交往

新型人际关系就是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心中有他人的思想,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教师和家长经常组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访贫问苦,并创造各种机会与各种人交往,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如访问老干部、老红军、科技工作者,开展敬老助残活动等。班主任也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还要指导学生广交朋友,扩大交往天地。在交往实践中,学会非原则性问题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即使是必须寸步不让的原则性问题,也要讲求表态时机,讲求表述艺术。

5.教学生学会生存

日本一些学校把学生带到荒无人烟的小岛,在那里让学生自己生活几天。孩子们自己搭住处、自己找水源、自己生火做饭,有时只能自己采集野果充饥,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现在也有学军、学农,也是锻炼的好机会,但是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参加,这是不可取的。应当努力创设和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时机和条件,让他们积极参加,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当今社会,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胜过了知识的培养,我们的教师不能迫于应试教育的体制只培养“高分低能儿”,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生活能力的培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今天教师所做的每一点、每一滴,都会在孩子未来的生活里发出耀眼的光芒。新世纪学生的生活能力的培养是件当务之急的大事,是比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的大事。

纠正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和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目前,有不少的中小学生缺少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对“自强”、“自尊”、“自爱”、“自立”这些传统美德嗤之一鼻,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有的青少年学生甚至为贪图享受铤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以自我为中心,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在学校里不尊重老师,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差。在生活方式上,贪图安逸享乐、追求高消费,攀比思想严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只是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要尽快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纠正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在不断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没有实行分级制度,书刊杂志的低级炒做,某些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厅以及未成年人仍然在进入的营业性网吧,等等,也容易导致世界观没有成熟的学生思想的滑坡。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地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教育本身也要从根本上改革,首先将那种只注重考试成绩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消除,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是在知识点和课程上下功夫,而是要在做人和兴趣的培养上狠下功夫,在纠正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镜头一:教了十几年书了,第一次在班级中发现了“经商风”,用同学们的话来说是“实验班的新鲜事层出不穷”、“小机灵鬼挺有生意头脑”……这不,班里的一部分同学竟然在教室里出租书籍、电脑游戏光盘,一本书以它的厚薄来定租金,少至三毛,多至一元钱,光盘三元,“经营者”说是“财源滚滚”、“生意兴隆”,租者、出租者都不亦乐乎,大家都认为挺合算,租者花几毛钱就可看一本书,三块钱就可安装游戏软件,出租者认为书看了不用可惜,光盘安装了就没用更可惜,租出去,攒点小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家也认为理所当然。据“经营者”说,开业两个礼拜,生意很不错,收入可观,而且自称“同盟”越来越多。他们说不知哪个好事鬼向老师告了密,害他们要“关门大吉”、“断了财路”。

镜头二:在为残疾贫困儿童捐资时,学生嘴上说残疾贫困儿童值得同情,但捐赠行动中总是囊中羞涩,吃零食、买玩具却总是出手大方。

镜头三:学生总是害怕吃亏。见困难就让,见利益就上,老年协会的老人要教学生舞剑,刚开始没人报名,一听说不要钱,所有男生都报名。

镜头四:讲报酬。在家里帮家长做事,得给多少钱;考几分,得奖多少钱。在班级里,做一件好事得奖几面红旗;老师要求学生做事时,他们会要老师出钱请他们到肯德基……

其实,现在的孩子家庭经济大都是不错的。但是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已在发生变化。我们的学生中已经存在着不良的价值取向。

1.等价交换。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以“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移植到同学与同学关系处理上。甚至是一本书,一张光盘都不肯轻易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