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借船出海法。从全国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学术研究团体、教育类杂志公布的科研课题中,选出适合自己的课题。有些由专家或行政领导部门确定的较为重大的教科研课题,需要一线教师与教育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作进行研究。这样就要运用“借船出海法”,积极承担某项子课题,利用专家的优势把课题搞深作透。如中央教科所有一个“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和“建立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实验,有一个学校就承担了一个支课题,坚持搞了八年,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7.转换角度法。转换角度构思的课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对一个常见的问题选择不常见的侧面进行研究,譬如课题《小学生消费现状、消费观念、消费教育的研究》的研究主体仍是德育问题,但却选择了学生消费的调查与教育角度来展开,既易于操作,又很有现实意义。第二类是把着眼点放到事物与事物的结合点,或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结合部中去确定课题。像课题《常识课与“科学”衔接教育的理论与实验》,尽管新课程改革中常识课已被“科学”所替代,人们主要的着眼点都放在教师对“科学”课程的适应上,而该课题组却从课程结构的差异等方面思考分析常识与科学课程的教学不适应现象,并提出“衔接教育”的概念,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育实验。
8.整合创新法。综合众家之长提炼新课题,就是汇集全国有影响的知名研究课题的特长,经过提炼汲取精华合成新的研究课题。如:目前国内研究快速识字的课题有辽宁的“韵语识字”等近二十个;美国、俄罗斯、英国、波兰、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在进行快速阅读的研究,国内以特级教师乐连珠为代表的快速阅读影响最大;快速作文在山东省龙口实验小学已取得显著成效。
捕捉课题的技能当然不止以上八个方面,很可能是挂一漏万,关键在于做个教育科研的有心人。
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为达到研究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的总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为完成教育科学研究任务的“桥”和“船”。方向和目标定了,方法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种类很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测量法、统计法及内容分析法等。前六种研究方法经常用到,简介如下: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的概念和作用
观察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研究,从而了解某些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观察法是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教育现象,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正确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进一步认识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属性,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的重要方法。
(二)观察法的实施
1.制定方案: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学习有关知识和理论,确定观察对象的总体和样本,选择好观察手段,制定观察计划和预期成果。
2.实施观察:具体选定观察对象和范围,明确观察的中心内容,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善于辨别主要因素和无关因素,注意观察对象的活动及其反应,可重复多次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信度和效度。做好观察记录。
3.完善资料:及时整理观察数据、图表、笔录、录音、录像、相片等资料。及时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不断提高资料的可信度。
(三)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
要及时分析和处理观察所得到的数据材料。找出事件的因果关系,得出观察研究结论。撰写观察研究报告,对教育实践提出有意义的建议。
二、调查法
调查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一)调查法的概念和作用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调查有以下三个作用:①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做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现象是复杂的,各种因素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因而,要研究解决某些问题,就必须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②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课题研究及教育科研应努力做好三个服务:为行政决策服务,为做好工作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所有这些服务都要以事实为依据。③了解现状,敢于创新。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涉及的方面就越多。因而,我们必须了解和把握现实情况。要善于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新理论,推进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调查的实施和方式
调查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调查对象总体的选择要恰当,要运用科学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要利用多种手段收集资料,并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对调查资料要进行系统化整理,并尽量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和图示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般采用以下三种调查方式:
1.问卷法
问卷法是调查者将调查的内容编制成问题或表式,由调查对象填写答案,然后回收,进行整理、统计、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要的是做好问卷设计。首先写好问卷导语,即简要写明问卷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主体内容是做好问题设计,题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既能明确地反映出调查者的意图;又能让答卷者真实、准确地进行回答。可有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问答题等。题目的组成和顺序都要有一定的安排,还要注意问卷结果要便于统计,并充分考虑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统计。
2.访谈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针对某一特定研究目的,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了解情况,收集所需资料的方法。
访谈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实的调查,旨在要求被访者提供确实知道的一般情况。二是意见的征询,即征求被访者对某个教育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三是了解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动机,包括个人的认知、经历、体验、兴趣、爱好、抱负、信仰、思想特点、个性特征、心理品质乃至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等。
要做好访谈设计:确定研究问题,确定访谈的样本和方法,拟定访谈提纲等。
谈话的对象可采用个体访谈,也可以对有相同看法和经历的一组人进行访谈。谈话结构可采用封闭型,即有明确的答案;也可采用开放型,即完全没有明确的答案;或半开放型。谈话方式可采用答辩访谈法也可采用叙事访谈法。
研究者亲自访谈,会使调查工作亲切、深入、全面、准确。障碍是被调查者常有“警戒心理”。为进行好访谈,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其一,选择访问对象时应考虑到对方能否提供有价值的事实材料,是否乐于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因此访问者对于被访问者的经历、地位和个性特证,事先应有所了解。
其二,访问的时间和地点应以不影响被访者的工作或学习为前提,最好是利用课余或休假时间。
其三,访问者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是关键。为此访问者在访问前需求得被访者同意;谈话前说明访问目的,使对方感到问题的重要;访问者的态度要诚恳、有礼貌等。
其四,要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要机智,善于临机应变。
其五,要掌握发问的技术。提问题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法,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方回答。二是间接法,问的是甲,实际想了解的是乙。三是迂回法,即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了解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当谈话离题时要善于巧妙地把话题引到原定的目标上来。
访谈要选择好记录方式(笔录、录音、录像、相片等)。对访谈记录要及时整理和分析:一是进行事实归类分析,找出因果关系。二是从事实资料中产生新的学说和理论,形成结论。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的各种作品,如笔记、作业、日记、文章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作品分析法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对要分析的作品要确定范围和分析的重点。作品分析法多用于个案研究或群体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三)写调查报告
无论采用哪种调查方式,调查实施后,都应写好调查研究报告。一般调查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调查背景,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进行的时间和方式,主要数据统计及分析(结论),对策和建议,主要参考文献等。
三、文献法
文献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活动,全面、正确地了解、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揭示其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中写道:“在教育这个特殊的领域,文献法更具特殊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一切有贡献的教育家都是在广泛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即运用文献法对前人的成果加以吸收、运用,以及创新而取得的。千百年来,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料积累了无数有关教育事实、数据、理论、方法,以及科学假设和幻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可见,作为一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运用文献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富有效率的教育研究工作,挖掘人类的精神宝藏,揭示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
文献法的操作可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文献检索。即首先要充分利用报刊目录、文摘、年鉴及百科全书等资料,检索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文献目录清单;二是文献收集。收集文献是重要而艰苦的工作,通过对文献的浏览、精读和收录(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来进行收录),形成文献的提纲、摘录和摘要,能形成文献卡片资料更好;三是文献鉴别。要注重文献的出处和价值,去伪存真,防止以讹传讹。四是文献的研究与运用。可运用历史法、因果法、比较法、辩证法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反复思考,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写出研究报告。
四、经验总结法
科学经验总结是教育领域常用的科研方法,也叫做教育经验总结法。
(一)教育经验总结法的概念和作用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许多关于教育经验总结的著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凡有重大建树的教育家,无不通过总结自己和他人(前人)的经验,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推动了人类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教育经验总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的可靠保障,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教育经验蕴含着对客观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体现了追求真理、开拓和创新。
(二)经验总结的方法和步骤
教育经验本身具有普遍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内容丰富多彩,一般方法步骤如下。
1.从实际出发,认真选择课题,确定研究对象(总体)。
2.围绕中心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
3.计划与实施。制定工作计划,做好人力和时间的安排,搜集具体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总结和验证。
4.概括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并突出重要的、有特色和创新的内容,提炼标题字句,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5.总结研究成果,写出论文或研究报告。
(三)先进经验的推广
先进经验可由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学术部门和学校主办或参与推广。可采用书面、录音录像进行交流;也可举办现场会、教育教学展览会、专题讨论会、研讨会以及传、帮、带等活动进行交流推广。交流推广过程是经验总结接受实践检验,取得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只有多次反复地再实践、再提高,才会使先进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最受教育工作者欢迎,运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点掌握的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概念和特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当时,一般科研工作者认为“行动”与“研究”是不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活动的概念。而美国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勒温和社会工作者约翰·考尔在各自的工作中发现:社会科学研究者仅凭个人兴趣,或只为了“出书”而搞研究;而实际工作者如果不去研究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任凭个人的热情去工作,就无法做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对此,勒温认为:“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因而,他阐述了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即强调研究选题应该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求,研究须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应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来完成。同时还强调,研究的成果应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并加以实施。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以改善社会行为。他进而指出,这是一种“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由此,为“行动研究”正式定了名称。20世纪50年代,“行动研究”进入教育界,随后广泛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及课堂的教育科学研究之中。
可见,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育实践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相结合,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之所以受到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最为普遍运用的方法,因为它有五大特点(优势):
①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它解决了“工作”与“研究”,“实践”与“理论”,“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脱节,实现了实验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统一。
②行动研究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从事行动研究和运用研究成果的人员就是实际工作的人员。第一线的教师最知道教育中亟待研究的问题,也是最易于着手解决问题的人,更是最易取得成果的人。
③行动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状况下的环境,是真实的动态工作环境。这样的工作变革是真实的工作改进、改革。
④行动研究选择的方法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综合,也就是它可以综合、灵活地运用其他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这有利于教育方法改革,有利于教育创新。
⑤行动研究的价值评估重在研究的实际效果上,突出了教育科研的实效性。这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总之,行动研究法使教育实践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统一起来,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法的实施
行动研究的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