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腹部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与治疗
30679600000032

第32章 急腹症(2)

钡剂或空气灌肠主要用于回盲肠部肠套叠、乙状结肠扭转、结肠癌所致梗阻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对肠套叠和乙状结肠扭转,部分病例还可行灌肠整复。钡餐主要用于先天性幽门肥厚、十二指肠梗阻等。胃影葡胺,主要用于上消化道穿孔及肠梗阻等。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可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在明确出血部位后,可滴注加压素或栓塞止血。

二、CT检查

(一)平扫

在急腹症影像学检查中,目前CT扫描被看作是腹部X线平片的一种补充手段。但对一部分疾病,腹部X线平片价值不大,应首选CT扫描。

常见的疾病,均可先行CT平扫。其扫描范围一般应上起膈肌,下至盆腔,也可重点检查病变可能累及的解剖范围。为显示腹内游离气体,所使用的窗技术,应能将气体与脂肪区分开。

(二)增强扫描

主要适用于腹内脏器损伤、炎症及腹腔脓肿,也用于了解肠梗阻血供障碍。其扫描技术要求基本上同于平扫,仅窗技术略有不同。常用静脉团注离子型或非离子型60%含碘对比剂,剂量按1.5~2.0mg/kg计算,流量为2~3mL/s。个别情况按需要可行动态扫描(包括同层或连续性动态扫描)以观察不同时相动脉为主、门静脉为主时相)病变的造影密度变化。例如,了解急性胰腺炎有无胰腺坏死。为显示胃、十二指肠的内腔,了解其相邻脏器病变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也可在扫描前病情允许情况下口服800~1000mL,1%~2%阳性口服对比剂。

三、超声检查

取仰卧位,将探头置于腹部,做纵、横向扫查。由于急症就诊,事先未能饮食控制,肠道气体干扰有时非常严重,影响对胆囊疾病、特别是胰腺疾病的清晰显示,因此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适当饮水后再行检查。对于急腹症患者的扫查不应局限于疼痛部位,应注意检查其他常见的容易发生急腹症的部位(如阑尾、盆腔)以及一般不进行常规检查的部位(如肠道等)。

四、MRI检查

目前尚处于初步应用,暂不评述。

§§§第3节肠梗阻

肠梗阻是肠内容物的运行发生障碍的常见外科急腹症。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有无肠梗阻,若有梗阻则应进一步明确梗阻的类型,即机械性抑或动力性;若为机械性,还应确定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若为动力性还应确定是痉挛性还是麻痹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此外,还需确定梗阻的位置并寻找梗阻的原因。

一、临床与病理

肠梗阻一般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机械性肠梗阻分单纯性与绞窄性两类。前者只有肠管通畅障碍,无血循环障碍,后者同时伴有通道及血循环障碍。动力性肠梗阻分为麻痹性肠梗阻与痉挛性肠梗阻,肠管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导致通道障碍。血运性肠梗阻见于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有血循环障碍和肠肌运动功能失调。

二、影像学表现

不同类型肠梗阻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一)单纯性小肠梗阻

当梗阻发生后3~6小时,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如立位或侧卧水平位X线平片、超声检查、CT扫描均可显示出近端肠曲胀气扩大,肠内有高低不等的阶梯状气液面,肠壁与肠黏膜皱襞除非病程较长,一般无明显增厚。梗阻端远侧无气体或仅有少许气体。据此也可依胀气扩大的肠曲来估价梗阻的位置。CT扫描在扩张的近端肠管与塌陷或属于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之间“移行带”的出现为重要诊断依据。

不同的致病因素,尚可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如胆石性肠梗阻可能在梗阻处显示阳性结石或显示胆肠内瘘肠内气体返流所致的肝内胆管积气;蛔虫堵塞所致的肠梗阻可在小肠内显示有大量成团、成束的蛔虫存在。

(二)绞窄性小肠梗阻

由于绞窄性肠梗阻常见于扭转、内疝、套叠和黏连等,多有小肠系膜受累,肠曲活动被牵制,伸展受限,因而有肠曲向某一固定部位聚集的表现。肠壁循环障碍而导致肠壁增厚(后期可变薄),黏膜皱襞增粗,肠内积液、液面较高等改变。闭袢性肠梗阻,还可见“假肿瘤”征。绞窄性小肠梗阻后期,可合并腹腔积液,由于合并动力性因素,结肠和直肠可以充气。

不同病因所致绞窄性肠梗阻还具有一定影像学表现特点。例如,小肠系膜扭转、内疝及黏连性肠梗阻合并肠段扭转时,常合并“假肿瘤”征;黏连性肠梗阻在不同体位的X线片上,比较仰卧前后位和侧卧水平位,若充气积液的小肠曲变化很小,表明肠曲排列不随体位改变而变化,提示肠曲的活动减低,部分病例可出现肠曲纠集征象和肠曲转角较急的表现;急性肠套叠可显示套叠部的种种表现,如超声和CT检查所显示的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等。

CT扫描对判断肠管缺血有一定帮助,肠壁轻度增厚、靶征及肠系膜血管集中等征象反映肠管缺血属轻度或存在可复性;而CT平扫肠壁密度增加、积气以及肠系膜出血等征象则指示肠管缺血比较严重甚至已处于梗死。

(三)结肠梗阻

大肠癌、乙状结肠扭转是大肠梗阻常见的病因。它们都可能产生闭袢性肠梗阻征象。前者因癌肿近侧结肠扩张、压力增大,将回盲瓣闭锁,即导致肿瘤与回盲瓣双端闭锁,形成闭袢,使该段结肠内大量积液。后者指乙状结肠连同系膜扭转而导致该段肠曲双端闭锁,内含大量液体,形同马蹄状,其圆弧部向上,两肢向下并拢达左下腹梗阻点,这种特征性的表现可在立位X线平片时清晰显示;钡剂灌肠时,完全梗阻的患者表现为钡剂充盈乙状结肠下部,向上逐步变细,并指向一侧,呈鸟嘴状。梗阻近侧结肠胀气扩大并积液。胀气扩大的结肠可显示出结肠袋且整个结肠均位于腹部周围,借以可与小肠区别。

(四)麻痹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又称作肠麻痹。肠管均处于麻痹扩张状态,无器质性狭窄。常见于急性腹膜炎、脓毒败血症、腹部术后、低血钾症、严重外伤或外伤性休克以及腹膜后间隙感染或血肿等。腹部X线平片及CT扫描表现包括:肠曲胀气累及大肠与小肠,多呈中等度胀大,肠内气体多,液体少,致肠内液面较低,甚或肠内几乎全为气体,通常以全结肠充气为诊断本症的重要依据。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为X线平片,肠梗阻可产生一系列梗阻征象及病因性征象,如肠曲胀气扩大、肠内高低不等的气液平面、肠曲活动受限等。结合临床表现,通过X线平片不仅可以明确梗阻与否,且可诊断梗阻的类型、梗阻的平面以及梗阻是否完全抑或不完全,对诊断形成梗阻的病因也有一定的价值。X线平片结合超声检查对上述征象的识别,将会有一定的提高。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尤其是螺旋CT的应用对一些病情危重、肥胖或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尤为方便,有利于发现腹腔包裹性及游离气体、液体与肠坏死,判断梗阻的部位与原因,若平扫仍不能明确诊断时,可用增强扫描,以提供更精确、全面的诊断。

鉴别诊断上,主要应将因腹膜腔炎症所致的反射性肠郁张与单纯麻痹性肠梗阻加以区分,后者一般不具有腹膜炎的影像学表现,可应用超声检查或CT扫描加以明确。

§§§第4节胃肠道穿孔

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破裂、炎症及肿瘤,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为穿孔最常见的原因。创伤破裂通常发生于肠管,多由闭合性损伤引起。肿瘤穿孔是因肿瘤坏死,以及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所致。此外,肠伤寒、局限性肠炎、坏死性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也可造成肠穿孔。

一、临床与病理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在前壁,穿孔直径一般为0.5cm。穿孔的同时胃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和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气腹和急性腹膜炎。慢性穿孔多发生在后壁,穿透前浆膜与附近组织器官黏连,有时溃疡虽很深,但内容物不流入腹腔。由于小肠肠曲彼此紧靠,穿孔后纤维蛋白沉着,相互黏连而穿孔很快被封闭,且小肠气体少,故小肠内容物流出少,也较少造成气腹。结肠气体量较多,穿孔后肠内容物随大量气体流入腹腔,易形成气腹和局限性或全腹膜炎。

临床特点是起病骤然,持续性上腹剧痛,不久可延及全腹,扪及腹肌紧张,全腹压痛等腹膜刺激症状。

二、影像学表现

(一)X线检查

X线腹部平片检查发现气腹是诊断本症的重要征象,但属非直接征象。因此发现气腹后首先应排除非胃肠道穿孔所致之气腹。气腹常能诊断胃肠穿孔,但不能定位。此外,还应注意虽然穿孔但无气腹,故X线检查未见气腹也不能完全排除胃肠穿孔。

当胃肠道穿孔穿入腹腔内时,主要X线表现为气腹、腹液、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胀气等征象,其表现如前述。

在X线检查中,以游离气腹最重要。应注意几种情况:

①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正常时可以有气体,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离气腹征象;

②小肠及阑尾,正常时一般无气体,穿孔后很少有游离气腹征象;

③胃后壁溃疡穿孔,胃内气体可进入小网膜囊,如网膜孔不通畅,气体则局限在网膜囊内,立位照片于中腹显示气腔或气液腔,即网膜囊上隐窝充气,而气体并不进入大腹腔;

④腹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气体进入肾旁前间隙,还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出现腹膜后间隙充气征象,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因此,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

腹腔内积液及气液征象:是胃肠穿孔后,胃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的化学性和细菌性腹膜炎征象,还可使相邻肋腹脂线变模糊、肠曲反应性淤积、肠麻痹等征象。

腹腔脓肿征象:局限性腹膜炎可形成腹腔脓肿,多位于腹腔间隙或隐窝中,常以腹壁、器官及韧带形成脓腔壁。主要X线表现:

①可见气液空腔或气泡征象;

②脓腔无气体时,表现软组织肿块影;

③脓肿相邻器官受压移位;

④脓肿周围炎性浸润,相邻脂肪线增宽、密度增高或消失;

⑤炎症扩散,相关间隙、隐窝因脓液引流而形成新的脓肿,因此有时可见多发脓肿征象;

⑥上腹腔淋巴炎性引流,可出现胸腔积液、肺底炎症及小叶肺不张等;

⑦膈下脓肿出现压迫膈、肝等征象。结肠旁脓肿位于结肠旁沟时,结肠旁沟增宽,邻近结肠受压移位。盆腔脓肿常使相邻盆壁脂肪线发生改变,直肠受压向对侧移位。

(二)CT检查

胃肠穿孔后腹腔积液,CT检查可确认积液以及积液的部位和量,特别是能显示少量积液。如横结肠系膜上方的腹腔积液最初位于肝后下间隙内,居肝右叶后内侧与右肾之间,是横结肠系膜上方腹腔最低处,表现为围绕肝右叶后内缘的水样密度。横结肠系膜下方的积液,早期位于盆腔的膀胱直肠陷窝或子宫直肠陷窝内,表现为边界清晰水样密度,其后可延伸至结肠旁沟内。大量积液时,小肠漂浮,集中在前腹部,这时低密度脂肪性的肠系膜在周围腹水衬托下可清楚显示。而小网膜囊积液于胃体后壁与胰腺之间呈水样低密度区,大量积液时,脾胃韧带受推移。

CT对于腹腔脓肿的显示较X线清晰,而且对比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呈环状强化。

(三)超声检查

胃肠道穿孔主要表现是腹腔内游离气体和游离液体。超声检查在腹腔高位处,见闪烁强回声,后方伴部分声影。胃肠道穿孔后,内容物流入腹腔,腹膜受刺激而产生渗出液,局部出现腹水征象以及局限性或全腹膜炎征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穿孔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最常见。穿孔穿入腹膜腔内时,主要出现气腹、屋液、腹脂线异常以及麻痹性肠胀气等影像征象。一般不难诊断。

胃前壁穿孔在腹膜腔内形成游离性气体,但要注意后壁穿孔的气体局限于小网膜囊内;珏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气体进入并积存于肾旁前间隙及腹膜后其他间隙,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因此,没有游离气腹并不能排除胃肠穿孔。继发腹膜炎征象,三要是腹液、邻近胁腹脂线变模糊、邻近肠曲反应性淤积及肠麻痹,对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原发性腹膜炎无气腹征象,可与胃肠穿孔所致腹膜炎区分。

总之,胃肠道穿孔以X线透视、腹部平片检查为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发病经过易明确诊断。CT和超声检查则主要用于检查胃肠道穿孔后的并发症。需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只有在少数情况下,允许采用非手术疗法,如有恶化则迅速转为手术治疗。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亦须加强,输液、输血及血浆、补充血容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保持酸碱平衡、抗休克、改善微循环、改善缺氧情况、胃肠减压、应用有效抗生素包括应用针对厌氧菌的药物,均需尽量全面地考虑到。但根本还是在做适当准备后采取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如下:

①引流脓液,消除中毒、休克的来源;

②找到原发病,并予以处理,如切除已穿孔的阑尾、胆囊,引流坏死穿孔的胆道,切除坏死的肠道,切除坏死的胰腺组织,切除坏死穿孔的胃肠道肿瘤,修补十二指肠穿孔等等;

③预防并发症,冲洗腹腔,引流易于形成脓肿的膈下、肝下、小网膜囊、盆腔等处,冲洗与否并非一律;

④胃肠减压造瘘,或为今后胃肠营养而做空肠造瘘;

⑤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