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
30675100000021

第21章 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3)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广大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必须充分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加大投入、广开门路,尽快改变继续教育滞后的现象。对教师来说,应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提高途径,使自身的知识不断更新、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注重教科研,教科研是教师自身高层次的进修,自觉开展终身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善钻善挤,学无止境

关于刻苦学习的典故,古来有之。“悬梁刺骨”、“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废寝忘食”、“十载寒窗”和“牛角挂书”等等,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无数的学子和广大的教师在治学方面为当代教师做出了榜样,至今流传在人们口中的许多生动具体的治学故事,使当代人佩服、感奋。前辈们严谨治学的事例都堪称勤奋、惜时、刻苦学习的典范。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学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与此同时,他勤奋苦学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郭沫若在小学一年级读书时,老师讲历史课——《十六国春秋》,其中有许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国人的名字一样,非常难记,因而记人名便成为当时历史课的一只“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一天,郭沫若约了一位要好的同学躲进一间阴暗的自修室里,两人苦读硬记,进行比赛,直到把整本历史课本一字一句背得滚瓜烂熟才走出屋子。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使在年假期间,郭沫若都手不释卷,天天苦读。有一年年假期间,他把太史公司马迁写的《史记》,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并一篇一篇地进行分析、校订和评价,在旁边写下批注,连《伯夷列传》里有一句被历代注家解释错了的话,他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加以校正。对其中一些精辟言论和难得的资料,郭沫若视为珍贵财宝,不惜时间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笔把它抄录下来,放在案头,随时翻阅学习。

郭沫若一生写了不少诗词和文章,论著宏富。但他从事著述有个习惯,就是从来不让旁人代为抄写,一律都是自己动手。即使到了晚年,在他年近80高龄撰写《李白与杜甫》这部研究性著作时,因视力减退,有人提议让别人代抄,可他仍然不同意。他的不少书都是前后几次易稿,全都是他亲自逐字逐句地反复进行斟酌、锤炼、修改和抄写而成的。

显然,郭沫若的这种勤奋苦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次还要珍惜时间。

有人讲我们教师已经天天跟书本打交道了,何必再去捧着书本不放呢?也有的教师说,教师工作本来就很辛苦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哪有空闲的时间读书学习啊?殊不知,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有这么一项调查:

我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5小时1分,个人生活必需时间10小时42分,家务劳动时间2小时21分钟,闲暇时间6小时6分。四类活动时间分别占时间的21%、44%、10%、25%。每一天,城市人就是这样度过。10年来,人的闲暇时间增加了69分钟,闲暇时间占人的生命的1/3。我国居民每天在电视前消耗的时间是3小时38分,打发掉自己一般的闲暇时光。日本人、美国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分别为1小时37分和2小时14分。调查结果还显示,本科以上学历者终身学习的时间是低学历者的4倍,收入是其7倍以上。学历越高越重视终身学习,平均日学习时间为61分钟。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越是发达国家,越重视业余时间的学习;越是知识水平高的人,越重视业余时间的学习。

“时间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时间限制了人们的生命,但我们只要充分地利用它,珍惜每分每秒,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永世的辉煌。

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们的生命将成为永恒。在爱迪生79岁时,他就宣称自己是135岁的老人。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是一位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放过的人。一个人如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就等于有效地延长着生命,把一天24小时变成25小时,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人生价值的载体,勤奋、刻苦、上进、拼搏这些人类至美的品德,无不从对时间的珍惜中得到展现。如果你具有良好的文明修养和高尚品德,那么你就一定惜时如金。惜时和勤奋不仅是天才的摇篮,也是一切成就的母体,一天24小时,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由于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结果却不一样。

珍惜时间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读书是教师善于学习的最好表现。其实,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一种习惯,读书成为习惯,可以创造生命的神奇,可以使人的思想“神采飞扬”。

据报载,一位加拿大医生奥勒斯,终身与书为伴。他给自己定下制度,每天睡觉前,不管多忙,多晚,必须读15分钟的书。到去世,他坚持了半个世纪,读了近千册的书,成为博学的多领域的专家,人们称之为“创造了生命的神奇”。

与案例中的医生奥勒斯一样终身与书为伴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无一不是酷爱读书的,魏书生、冯恩洪、李希贵……这些教育改革家无一不是从读书中汲取灵感而“神采飞扬”的。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不读书的教师如何肩负这个职责呢?确实,工作与读书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做学生工作……稍一松懈,就挤掉了读书的时间。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以警示:

一位大学教授在给学生毕业时赠言,说希望大家到工作岗位以后“每年坚持读一本书”,当时全场哗然,大概认为教授是“杞人忧天”。数年之后师生又一次聚会,那位教授问:数年来,每年坚持读一本书的同学,请举手。全场寂然,举手者寥寥。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教师特别是我们年轻教师,如果因为忙,一个月,几个月不读一本书,甚至一年都不读一本书,以其昏昏,如何使人昭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乃至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教师要承担起这个神圣的职责,就必须多学习,多读书。我们很多人,很多教师开始工作时,应当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是五年十年以后业务上就拉开了距离。落后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业余时间没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所谓让读书成为习惯,就是让读书成为业余生活中的习惯。应当说,我们不缺少读书学习的愿望,不缺少当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但一些教师缺少的是实现愿望和理想的毅力和韧性,我想,只要我们有明确的读书意识,自觉的挤时间读书学习,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坚持数年,必有成效。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教师刻苦学习,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是为了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在国家整个形势转变的情况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呼声下,教师如何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是一个操作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的探索,探索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做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统一,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的统一。改进方法,不断进取,做一个新世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从而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可贵的生活品质,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广收博览,才能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引经据典,才能妙趣横生、融会贯通;书破万卷,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教师的读书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占何种地位”教师首先是读书人,为了学生,为了自己,我们必须坚持读书。

读书、多看些书,写作、多写写随笔,学习、向别人学习,反思、思考自己的得失,执著、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必要条件,没有执著的态度,前面的“读书、写作、学习、反思”8个字都会失去意义,充其量只是走到半路而已。

所以教师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善挤善钻,阅读不止,笔耕不辍。

我们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精通自身业务的专家,就不仅要具备优良学风,还要经历一番刻苦钻研的过程。首先是要认真研究和领会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本门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是要深入钻研教材。第三是要系统钻研有关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中学教学的具体内容虽然不是很深,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对本学科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对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最新成果有所了解,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教材,才能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第四是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认真钻研教学方法。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不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也难于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第五是要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尽可能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此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还需要教师尽可能具有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

刻苦钻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努力扩大知识面,让自己给予学生的一桶水变为有源的活水,常换常新,源源不断。现在,国家把培养创造性人才列入了战略目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刻苦学习,大胆创新,认真钻研教材,促进教学能力提高,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策略,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开拓型人才。

教师要求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创造性,能够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创造性人才。所以作为必须乐于学、勤于教、善于思,不断有新的发现,有新的科学的创造,找到新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提高质量,必须勇于探索,具有改革创新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立足讲台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