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4月份是心肌梗死的一个发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风时雨,常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
风湿性心脏病
主要是由于风湿热反复发作侵犯心脏引起的。常因寒冷、潮湿、过度劳累以及上呼吸道感染后复发或加重。研究表明,春天是“风心病”复发率极高的季节。
关节炎
关节炎病人对气候的变化甚为敏感,尤其是早春,气温时高时低,时风时雨,关节炎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因此,患者应重视关节及脚部保暖。如果受寒,应及时用热水泡脚,以增加关节的血液循环。
肾炎
春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对肾炎患者来说,感冒不仅引起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炎症,而且极易导致肾炎复发。
花粉症
每年春暖花开、艳阳高照时节,总有些人感到鼻、眼奇痒难忍,喷嚏连续不断,流涕、流泪不止。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这是接触某种花粉后引起的过敏反应,又称“花粉症”。因此,在鲜花盛开、花粉飘香的季节,有过敏体质的人应尽量少赏花,外出时要戴口罩、墨镜等,以减少接触花粉的机会。
哮喘病
病人对气象要素的变化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极易引起复发或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精神病
春天是精神病的高发期,每年3~4月份是发病的高峰,即使是老病人也极易复发。因此,春天应特别注意预防。如保证充足的睡眠,遵医嘱正规治疗,发现情绪异常,应及时就医。
春季皮炎
主要表现为脱屑、瘙痒、干疼等症状,有的表现为红斑丘疹和鳞屑等,还有些女性表现为雀斑增多或褐斑加重,因该症多发生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故也叫“桃花癣”。因此,应尽量少晒太阳,不用劣质化妆品,多吃新鲜蔬菜,对易导致过敏的虾蟹等应禁食。
§§§第9节夏日保健之起居篇
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饮食起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不注意,会使许多疾病的发病率上升,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更应注意。
日光浴要适可而止
日光浴好处很多,但照晒过度也会对眼睛和体内水分平衡不利,且能引起皮肤肿疼、皮炎、烧伤、水泡,甚至会引起皮肤癌等病症。日光浴最好选择在9时~11时或16时~18时这段时间进行。开始可照晒10分钟左右,然后可逐渐增加到1~2小时,并不断转换体位,切忌一开始就暴晒全身皮肤。若光线较强,可戴墨镜,亦可用白布或帐幕遮挡一下眼睛。一天的照晒时间不可过长,要适可而止。
慢跑锻炼避免中暑
人体正常体温为36.5℃,但盛夏慢跑时,体温可升高约1℃甚至更高,若再遇上高温、高压气候,则很容易引起中暑。因此锻炼时间一般不要安排在中午,地点要选择有遮阴的地方,运动量不宜过大,体弱者每分钟增加的心率不要超过20次,出汗多时要喝些淡盐水、绿豆汤等。
外出不宜久坐木凳
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
由于近年来大气臭氧层空洞越来越严重,导致阳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地面,如果日晒过多,会使人体过多地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轻者晒伤皮肤,重者可引发皮肤癌。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过度的日晒还会增加患淋巴癌、血液病的危险。另外,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也早已得到证实。老年白内障的形成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游泳锻炼应讲究科学
不要空腹游泳,以防体内能量供不应求,大脑血糖不足,引起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面色苍白或晕倒;也不要刚吃饱就游泳,以免因体表血管扩张,胃肠血液相对减少而影响消化功能。游泳时间最好选择在饭后1小时左右,每次游泳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每游半小时应休息15分钟。
锻炼后应注意“三不”
1.不宜立即喝冰饮料。因为锻炼时体内血液大多集中在体表,消化系统暂时处于贫血状态,冰冻饮料喝下后将对贫血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使胃血管收缩而加重贫血,有时会造成胃痛和消化不良。
2.不宜立即大量饮水。因锻炼后消耗很多能量,各器官急需休息,大量进水势必加重胃肠道及心脏负担。
3.不宜立即洗冷水澡。因锻炼时血管扩张,毛孔张开,皮肤突然受冷可引起毛细血管骤然收缩,毛孔关闭,体内热量无法散失,从而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出现发热、伤风感冒等。
§§§第10节夏季保健的五个误区
越是天热,越要少穿衣服
研究表明,只有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赤膊才能增加皮肤的辐射和传导散热,而盛夏酷暑之日,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打赤膊会感觉更热。另外,不可否认夏天喝啤酒能解暑,但是,多喝照样能使人感觉口干咽燥、全身发热。因为啤酒毕竟也含有酒精,喝得过多,不仅达不到解暑的目的,反而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工作中的差错或事故。
夏季晨练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夏季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最不易扩散,此时常是污染的高峰期。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晨练,而日出之前,因为没有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多少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对人体健康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夏季晨练的时间不宜早于6点。
空调应保持恒温或准恒温状态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提高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至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因此,刚开始利用空调进行这种调节时,整个居室的温度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2℃为宜)。
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
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损伤,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专家建议,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是:镜片应能穿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这样,不但可抵御紫外线,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夏季“冲凉”最舒服
炎夏,人们外出活动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人体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立即“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高热症;同时,“冲凉”时,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因此,夏季外出回家,应先让自己出汗,待身上的热量散发过后,再采取一些清凉措施。
§§§第11节盛夏健康“九步曲”
酷暑盛夏,烈日炎炎,人体受此影响,易出现食欲不振、烦躁困倦等不适感。安度盛夏,应“唱”好以下“九步曲”。
饮食求清淡
在饮食安排上,要力求清淡、可口,多食新鲜蔬菜、瘦肉、时令水果等。此外,将绿豆、菊花、金银花等煮汤或泡茶喝,既可适时补充因出汗消耗的水分,又可清热解毒,安躁除烦。
睡眠求足量
为了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应做到起居有律,即早睡早起,按时入睡;其次,应注意卧室通风、凉爽等;第三,要保持平静的心境,排扰除烦,力求“心静自然凉”;第四,要有适当的午睡时间,以弥补夜晚睡眠之不足。
冷饮莫多吃
夏季适量吃冷饮可防暑降温,但冷饮吃得太多,则有害无益。胃肠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会加快蠕动,缩短食物在胃肠内的停留时间,直接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还可能导致胃肠痉挛,引起腹痛。
瓜果勿过量
夏季瓜果对维持体内酸碱度平衡有很好的作用。但是,瓜果虽美,食勿过量,食前先洗净或削去外皮,以防病从口入。
不宜久坐木
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的木料,如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如果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病。
菜肴应稍咸
夏季出汗多,常食些调味稍咸些的菜肴,可补充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还可避免因出汗过多而出现虚脱。
夜晚不露宿
夜间气温下降,气温与体温之差逐渐增大,如在室外露宿很容易导致头痛、腹痛、关节不适,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午睡不能少
夏季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利于下午的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午睡要注意的问题是,午饭不要吃得过饱,饭后稍作休息后再躺下,以免影响食物消化;放松腰带,以利胃肠蠕动;腹部要加盖毛巾被;不要躺在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着凉、感冒。
外出应避阳
夏日外出应尽量避开“烈日当空”的晌午。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以抵御紫外线的伤害。若是外出时间较长,还应带适量的水和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品(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
§§§第12节秋季养生保健
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风劲急,气候干燥。人们起居调摄应与气候变化相适应,以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现就秋季养生保健的方法介绍如下:
振奋精神
秋风落叶,万物凋零,常使人触景生情,尤其是易引起老年人的垂暮之感。为此,老年人应调摄精神,白天宜以平素所好的事物,随意玩乐,并积极参加一些有益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走出凄凉低落的窘境。
滋阴润肺
秋天空气干燥,加之人体在夏季津液耗损,容易出现口舌生疮、鼻腔和皮肤干燥、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秋燥”现象。可适当选服一些滋阴润肺补品或药粥。如沙参、百合、银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适量煮粥即可,早晚服食,以防秋燥伤人。
早睡早起
秋风乍起,气候干燥而秋日早晨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是秋天一日中空气最为湿润的好时候,早睡早起,以利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充沛的活力。
秋凉宜冻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且秋天昼夜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但为了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某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气管炎的人,特别应进行秋冻,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与秋凉“接轨”,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
调理饮食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温度低,汗液蒸发快,应多补充些水分以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维生素C,平时可多吃苹果和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滋阴润肺。但秋天不应贪食瓜果,以防腹泻而损伤脾胃。也应少用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温燥热食物,否则夏热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温病热证。适当吃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和豆类等,使人的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物质,可消除抑郁情绪。
郊游登山
秋天是旅游登山的黄金季节。郊游登山活动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特别是久居闹市的人秋日郊游登山,能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且有效地抵御秋躁肃杀之气的侵犯。
§§§第13节“秋三月”饮食养生之道
秋三月,即农历七月、八月和九月。按节气则从立秋开始至立冬的前一天为止,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秋三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们应早睡早起,以避免肃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增强人体对冬季的适应能力。
具体做法
秋三月,气候干燥。医学家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而人的肺脏喜欢清肃濡润。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应慎防秋燥。秋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久晴无雨,秋阳最烈,温燥伤肺而使人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头痛、无汗发热等。而秋深初凉,西风肃杀,凉燥伤肺使人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无汗、恶寒、头痛以及较轻微的发热。但是,不论温燥还是凉燥,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特征。因此,人们每日应适当多饮些白开水、冰糖水、清茶等,以滋润脏腑。同时,可选用下列食疗方法:
1.白木耳、黑木耳各10克,冰糖30克,炖服。有滋阴、补肾、润肺之功效。
2.黑芝麻15克,捣碎,和蜂蜜适量调服,可以滋阴润燥。
3.瓜蒌根60克,研成粉,首乌60克(洗净用布包好),粳米200克,共煮为粥,分次食用,可以滋阴润燥。
此外,可以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吃可滋阴。有条件的可服用秋梨膏、养阴清肺膏、龟苓膏等滋阴润肺之品,均能防燥。为避免秋燥的侵袭,还应保证居室内的湿度,避免剧烈运动引起大汗淋漓。
秋天是阳气开始下降的过渡季节,故谓之“天气以急”。一般说来,人的阳气不足,可借助夏天阳热之气来温养;阴精不足,则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气以涵养。医学家认为,在秋三月,人们还可以服用一些药膳,以助防燥护阴、滋阴润肺。古代医家提倡每天早晨食粥。如鲜生地粥:取鲜生地50克或干生地10克,洗净,加适量水煎煮1小时,去掉药渣,加入淘洗好的粳米200克,煮烂成粥,晨服,连食数日。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选食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杏仁冰糖川贝粥、黑芝麻粥、冰糖黄精汤、无花果猪大肠汤、鲜藕姜汁、甘蔗白藕汁、大枣汤、糖渍龙眼、白果炖鸡等,有助秋季保健养生。
对症选择
秋三月各种瓜果大量上市,适量食用瓜果,可摄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素。尤其是有病的人,可因病选食瓜果,有助辅疗与康复。比如,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钾,且有止泻作用,适于心血管病患者和腹泻患者食用;菠萝有利尿作用,对肾炎、高血压患者有益,对治疗支气管炎也有功效;柑橘有镇咳、润肺、健胃的作用;梨可以润肺、清痰止咳、治疗便秘;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功效,对夜间睡眠不好的老人尤其适宜;葡萄可防疲劳、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常食使人强壮,但便秘者不宜多食。值得注意的是,柿子性寒,体弱多病者不宜多吃;秋深后不宜食用过多瓜果,以防造成湿热内蕴;也不能食用霉变不洁之品,以防发生胃肠道疾病。
§§§第14节冬令怎样进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乐意为健康投资,为了收到最佳效果,必须对如何进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所谓“进补”,就是服用补益身体的药物,使虚弱者恢复健康,达到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目的。从这个意义讲,只要身体虚弱,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补。不过大多数人都喜欢在冬季进补,因冬天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也需要贮存能量,供来年之用。另外,滋补药常以膏滋的形式,在冷天不易变质,这也是冬令进补的原因之一。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