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悠然一生
30669400000352

第352章 小提示 西藏旅游提示,大家可以不看

注意:

心,肺,脑,肝,肾有明显的病变,以及严重贫血或高血压的病人,切勿肓目进入高原。

你如果从未进过高原,那么建议你在进入高原之前,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

患有器质性疾病,严重贫血或重症高血压的游客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在进入高原的初期,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人。

若在高原停留时间过长,也较其他人易患各种慢性高原病。

同时由于机体要适应高原环境,肝,肺,心,肾等重要脏器的代偿活动增强,使这些脏器的负担加重。一旦这些脏器出现疾患,便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进入高原前,可向有高原生活经历的人咨询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

进入高原之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适当服西洋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如有呼吸道感染,应治愈后再进入高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

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的身体不适。

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原紧张的庆,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应尽可能预备氧气和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如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碱等,也需备有防治感冒的药物、抗菌素和维生素类药物等,以防万一。

由于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要注意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寒冷和呼吸道感染都有可能促发急性高原病。

在进入高原的途中若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山反应症状,应立即处理,及时服用氨茶碱或舌下含服硝苯吡啶20毫克。严重时应吸氧。

若出现严重的胸闷、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或反应迟钝、神志淡漠、甚至昏迷,除作上述处理外,应尽快到附近医院进行抢救,或尽快转往海拔较低的地区,以便治疗恢复。

由于乘车进入高原所需时间长,中途中住宿条件差,体力消耗大,因此除要准备以上各种物品外,还应该准备水或饮料以及可口易消化的食物,以便及时补充机体必需的水和热量。

刚到高原,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但这并不说明你不适应高原,如果能够正确地保护自己,2~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

如果是坐飞机上高原,一般高山反应的症状会在12~14小时左右产生。所以,刚刚到高原的时候一定不要剧烈运力,而要立刻卧床休息。否则,一旦感觉到反应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了。

人们常常用唾吸氧来缓解除胸闷不适。当然,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

假若你上述症状不很严重的话,建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可以使你更快适应高原环境。轻微的高原反应,会不治自愈,不要动辄吸氧,以免形成依赖性。

进藏后要多吃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食品;多喝水,使体内保持充分的水分;晚餐不宜过饱。最好不要饮酒和吸烟。要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注意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起居有规律。初到高原的前几天,不要频频洗浴,以免受凉引起感冒。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而且在缺氧状态下不易痊愈。

在藏期间,旅游活动不宜过于频繁,身体负荷不宜过重。初到高原的时候,不可急速行走,更不能跑步,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一周后,才可逐渐增加一定的活动量。

必须注意,如果进入高原后,反应的症状愈来愈重,特别是静息时也十分明显,应该立即吸氧,并到医院就诊。极少出现的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的病人须大量吸氧,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迅速转送海拔低的地区。

常年坚持体育锻炼而身体素质较好者,高原反应甚微,且能很快自愈,但也不可因此大意而逞强尤其是进入到新的海拔高度前,要有一两天的渐进适应性锻炼,在没有适应和准备的情况下,不要骤然进入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以防突发不测。

总之,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只要你能遵循上述几点,就会在进藏后很快驱除高原反应的困扰,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科学研究一致认为造成皮肤伤害和老化的最主要原因是阳光照射。

西藏地处高原,天气干燥,空气稀薄而且多尘,紫外线十分强烈,而且旅行通常十分艰苦。

这样的环境对皮肤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果你不想在旅途中牺牲掉自己的肌肤的话,那就必须做好准备,尤其是旅行中女士。

戴帽子很有必要,但别把帽子带得太紧,这样脑门很容易长豆豆。

防晒霜可不能贪便宜,防晒系数大于15的为佳。涂抹防晒霜十分钟以后再出门—化学防晒剂需涂抹一段时间与皮肤结合后,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旅行中难免会流汗,最好每隔一两小时涂一次。

同时格外需要注意的就是嘴唇。

在西藏,嘴唇是很容易开裂的。一定要准备唇膏。

另外,保持心境平和是有利于保持你的皮肤的:即便条件有时候比较困难,但是还是要多吃水果和蔬菜。

保持皮肤好的另一个偏方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洗脸,早上起床最好不要洗脸。

超过10天的长时间野外活动,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条件,最好就不要洗脸,灰扑扑的一般对皮肤有保护作用。

当然,涂一点酥油会效果更好,搽防晒霜是远远不够的,防晒霜只是防止皮肤不晒伤,而并不保证不晒黑—尤其是国外的防晒产品,使用防晒霜格外要注意的区域是面颊和耳朵。

注意保暖,西藏的昼夜温差非常大,而且早、晚气温偏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即使在夏季也必须准备外套或毛衣,在阴暗的寺院殿堂里待时间长了也是很寒冷的。另外,保持身体的干燥也很重要。

高原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会伤害你的眼睛,应准备太阳帽和墨镜。

西藏有很多冰雪环境,冰雪地及水面会反射很强的太阳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将双眼直接暴露在这种环境中数小时,即可造成雪肓。

所以,在雪线及以上地区活动时一定要带雪镜,或者至少是可以滤过紫外线的好的墨镜。

雪肓会造成暂时性失明,轻微的症状是:对光线敏感不停眨眼,眼中似有沙子,疼痛,眼睛发红,不停的流泪。

若发生雪肓,应以眼药水清洗眼睛,到黑暗处或以眼罩蒙住眼睛用冷毛巾冰镇,减少用眼,尽量休息。良好的休息和舒缓的环境能及时缓解雪肓的症状,但完全恢复通常须5~7天。

西藏各条旅游线上,尖土大,卫生条件不好,所以不宜使用隐形眼镜。要戴的话,不妨考虑使用用完即弃型的镜片,拉萨有隐形眼镜出售,价格和内地相当。

刚刚上高原的时候由于气候干燥,会造成部分游客易流鼻血和嘴唇干裂。所以要带上防晒霜、润肤露和润唇膏。

带一些鼻腔外用软膏和润喉片可缓角干燥带来的鼻喉不适。

建议大家考虑带着以下药品:金施尔康、西洋参含片、阿司匹林、必理痛、牛黄解毒片、感冒灵、喉炎丸,止咳水、白花油、维他命C丸、胃药、纱布、眼药水及消炎药。

建议准备大小各一个小型药盒,大的放在背囊里,小的随身带。

小心中暑,高原的阳光是很可怕的,尤其在夏天做长时间的户外活动的时候。因此高原户外旅行活动一定要备有清凉油、人丹之类的等,而且要多喝水。

发现有人中暑,应尽快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抬高头肩部半躺下,脱掉外衣用水湿润患者内衣,不停扇风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身体使得患者的体温降低。患者清醒时,应给他补充水分。

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

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郑重提示,夏天去西藏,大家千万要小心啊,小雨就是曾经的受害者啊!!!

在西藏,在每个藏胞家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酥油。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以前,牧民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计加热,然后倒入一种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径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

现在,许多地方逐渐使用奶油分离机提炼酥油。一般来说,一头母牛每天可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种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众平日喜欢喝酥油条。

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久熬成浓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盐,用力将“甲洛”上下来回抽几十下,搅得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们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

当客人被让坐到藏式方桌边时,主人便拿过一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着主人(或主妇)提起酥油茶壶(现在常用热水瓶代替),摇晃几下,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

刚倒下的酥油荣,客人不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

等主人再次提过酥油茶壶站到客人跟前时,客人便可以端起碗来,先在酥油碗里轻轻地吹一圈,将浮在茶上的油花吹开,然后呷上一口,并赞美道:“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开。”

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给添满。就这样,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要将客人的茶碗添满。

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满,你就摆着,客人准备告辞时,可以连着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里要留点漂油花的茶底。

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貌。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主要食品。

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这与我国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进碗里,加点糌粑面,用手不断搅匀,只到能捏成团为止,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成团叫“粑“,送嘴而食。

也有一种吃法是烧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类,叫做“土巴“。

糌粑比冬小麦营养丰富,又携带方便,出门只要怀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决一点茶水就行了,用不着生火做饭。

另外:说到西藏的食品,其实除了糌粑、酥油茶,是有很多独特风味的食品可以自已动手来做的,除了日常食用的青稞、糌粑外,还有很多藏族风味小吃。下面就介绍几种具有酥油味的主副食及菜的烹饪方法。

麻森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糌粑、酥油、碎奶渣及碎红糖,搅混揉合,盛入一方形小木盒内,用手塞满、压实,即可制成麻森方形糕,其味香甜可口。

煺在盘子里放上适量的酥油、碎奶渣(稍加水捏紧)及碎红糖搅拌揉合制成称为“煺”的酥酪糕,此糕食之别有风味,乃是食用糌粑的最好伴料。

帕查麻枯先揉面,捏成面疙瘩,投入沸水锅内煮熟后,滤干待用。再用一锅炼酥油,炼后倒入煮熟的面疙瘩中,加适量的红糖、碎奶渣搅拌即成。帕查麻枯味酸甜可口、油腻。

香寨土豆煮成八成熟,滤干,去皮,切成小块,待用。

洗净去皮之葱段,放入油锅内稍煎后,取出放入石槽中捣烂,盛入小碟内,待用。用凉水把咖喱粉拌成糊状,倒入油锅内,做成油咖喱,待用。

把羊肉剁成块,用适量酥油烹炒后,放入锅内加水闷煮,后加入土豆、油咖喱、盐巴、生姜、茴香、丁香、胡椒、藏蔻等调料,搅拌煮熟后即成。

吃时可撒上葱泥。香寨是藏族食用米饭时的最佳菜肴,味美色深,调料芳香可口。

卤下萝果把羊肉剁成块,放入锅中加盐煮熟,后把萝卜去皮,洗净,切成厚度适宜的圆块,另用一锅稍煮一下,滤干后,投入肉锅内,放上生姜、盐巴、花椒,搅拌后略加烹煮,放上葱即成。

卤下萝果食之肉嫩,味道鲜美,脆腻可口。

祛瑞将夏天的鲜奶酪装进皮袋内,搁置阴凉处,长久闷存发酵制成奶渣,来年春季取出后,捣碎成小圆块,待用。

在锅内倒适量水、肉片、面粉、干辣椒、盐巴,加入圆块的奶渣,烹煮。另用一锅,盛放适量的水煮碎麦片,煮八成熟后,将麦片糊倒入主锅内搅匀,用文火闷煮熟即成。

祛瑞是藏族群众、尤其是农区的群众在春季食用糌粑的最好伴菜。祛瑞味甘甜,食之即可暖身。

西藏特色音乐,据说是能洗涤灵魂的音乐。

安多地区,是藏族历史上颇负盛名的佛教后弘期之策源地,这里拥有特殊的宗教地理、奇异的人文景观以及雄厚的宗教基础。

尤其格鲁派跃居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后,安多地区便成了格鲁派的重要道场,寺院林立,形成了以青海的四大佛寺和以甘肃的拉卜楞寺为母寺的寺院网络系统,从而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歌舞音乐,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更为宗教寺院所拥有。

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的佛殿音乐“道得尔”和粗犷有力,令人生畏的宗教法舞“羌姆”。

不仅以神秘的色彩和独具的形式服务于宗教,而且以特殊的手段继承和发扬了藏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化,传统沿袭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让世人感知、回味、获益。

在安多地区的众多藏传佛教寺院中,拉卜楞的佛殿音乐最负盛名。

它自产生的二百多年来,以优美舒缓的色调、典雅肃穆的旋律、鲜明规整的节奏、深沉淳朴的风格,深受安多地区广大藏蒙人民的喜爱,具有浓郁的宗教风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保留着我国古代藏族宗教、民间音乐和清代宫廷部分乐曲的古老风貌,为我们研究安多地区藏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音乐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雪域这块神奇迷离的土地上,源远流长的藏族歌舞音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经过漫长的文明演变,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

拉卜楞佛殿间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殿音乐”,在安多地区俗称“道得尔”(Mdo-dar),乐队则称为“道得尔巴”(Mdo-dar-pa)。拉卜楞寺的乐队是寺主嘉木样大师仪仗队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包括〔香火队(spos-dar-pa)、伞盖队(vdubs-bzung-pa)、旗队(zhal-dar-pa)、乐队〕。“道得尔”,原指古代藏族民间和王宫以管乐与打击乐相结合的一种传统音乐。

然而,随着藏族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这种传统的音乐逐步转化,仅限于寺院的各种宗教场所之中,故将其称为“佛殿音乐”较为合适。

佛殿音乐类型。归纳有两类:全寺性大型宗教活动中的佛殿音乐。用于“伊扎”、毛兰木****、法舞、七月****、亮宝****、燃灯节。

各学院宗教活动中佛教音乐。用于时轮金刚****、禳灾****、僧俗性的宗教活动中的佛殿音乐。

佛殿乐曲,拉卜楞寺佛殿乐曲,从整体上看大多数传于西藏,是纯粹的宗教乐曲。如“浪麦”(巡夜调)、“仰保”(唤灵调),“央移”(诵经咏唱调)、“嘛呢”(六字真言调)。

这些乐曲,历史久远。也有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并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演奏手法和素材,如“恰钦”(法舞)。

此外,部分乐曲基本上源于内地寺庙和宫廷,如《五台山》和《万年欢》。据《拉卜楞寺概况》记载,第四世嘉木样从五台山带回了一些曲谱,其中《日卧孜阿》即《五台山》就流传至今。

普通的乐器而言,其式多仿自印度,为类有六:①敬礼用的法器;②称赞用的法器;③供养用的法器;④持验用的法器;⑤护摩用的法器;⑥劝导用的法器。

乐器惯称赞用的法器,这种法器又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打击乐器,如大鼓、小钹、铃杵等;另一类是管乐器,如法螺、骨笛、箫、唢呐、大号、笙等;还有一类是弦乐器,如马头琴、扬琴、四胡等。

拉卜楞寺佛殿音乐,是以浓厚的宗教意识和鲜明艺术特性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藏族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经过数百年的创新和演化,以特有的音乐语言、象征和暗示等艺术表达方式,借以说明抽象的宗教教理,让宗教信仰者们从中感受和体验那神秘莫测、高深虚幻和神性,达到虔信教义、敬畏神灵的目的,成为僧俗众生心目中最神圣的音乐。

布达拉宫(POTALAPALACE),位于拉萨市玛布日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布达拉梵文意为观世音圣地。

相传公元7世纪,土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建宫室,后世屡有修砌。

至17世纪中叶,****五世受清朝册封后,又扩建重修,历时500年始具今日规模,后为历代****喇嘛的冬宫。

布达拉宫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全部建筑依山势修建,群楼高耸,崇阁巍峨。

宫体主楼13层,高117米,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50米,全部为石木结构,五层宫顶覆盖金瓦,外观气势雄伟非凡,建筑艺术别具一格,体现了藏汉文化的融合,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髓。

大昭寺(JOKHANGTEMPLE),藏语意为“佛之屋”,位于拉萨市中心,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后经历代修善增建,形成庞大建筑群。

坐东向西,殿高四层,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收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寺内走廊和殿堂布满壁画,描写李氏人物的神话故事,寺内还保存有唐代以来的历时文物以及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等人塑像。寺前有公主柳,唐蕃会盟碑等古迹。

寺庙内最值的一看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塑像,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亲手自塑,有极高的文物及宗教价值。

罗布林卡(NORBULINKA),在拉萨市中区,于公元18世纪中叶,由7世****喇嘛格桑嘉措修建,后经历代****喇嘛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

每年的藏历5月至10月,均在此处理政务,为****喇嘛之夏宫。罗布林卡最热闹的时候是全藏区每年一次的雪顿节,西藏各地的藏戏流派都汇集该处举行盛大会演,拉萨城内的老百姓更是举家前往罗布林卡,搭起帐篷,摆上上好的青稞酒及各种美食,歌舞欢庆达一周时间。

八角街(BARKORMARKET),位于拉萨老城中心,它的概念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八个角的街道,它是藏语发音汉语的音译,是指围绕在大昭寺周围的具有浓厚藏民族建筑风格的建筑。

它成形于公元7世纪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修建大昭寺时,并随着大昭寺的发展而建设发展起来的。八角街不仅有着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而且也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是藏传佛教徒的转经要道。

从早到晚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来自西藏各地,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佛教徒,他们严格地按照顺时针方向在这条路上行走转经。

八角街也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物资交流中心和商品的集散地,街内有着几百家店铺及摊点,在这里你可以购买到各种精美的藏民族独有的卡垫、氆氇、手工地毯、围裙、藏刀、手饰以及各种珍贵藏药,如藏红花、虫草等等,还有从邻国尼泊尔及印度进口的各种商品,所以人们称八角街为西藏的窗户。

羊八井(YANGBAJINGHOTSPRING),西藏地热资源丰富,最著名的为羊八井地热蒸汽田,位于当雄县境内,方圆7000多平方米,地热水温保持在47度左右,是中国大陆上开发的第一个湿蒸汽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热田。

羊八井地热温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于各种皮肤疾病有着绝佳的疗效。融融热流的羊八井蒸汽田在白雪皑皑的群山环抱之中这一完美的契合,构成世界屋脊上引人入胜的天然景观,游客可以在此沐浴地热温泉。

雍布拉康(YONGBULAKANGPALACE):

坐落在山南乃东县东南约5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是西藏最早的宫殿。“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的山势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藏族民间流传着有关于修建雍布拉康的一段神话故事。据说,一世赞普乃天神之子,有一天他从天梯下降至赞塘平原时,被当地十二个正在放牧的苯教徒看到并拥他为王。牧民们用肩头当座把他高高抬起,故称其为聂赤赞普(意为“肩座王”)。此后,雅砻部落的人民就修建了雍布拉康,作为聂赤赞普居住的宫殿。雍布拉康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3层建筑。一层的前半部为门厅,面积33平方米,门厅外是一个带檐的小平台。后半部是佛殿,供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的塑像。第二层亦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为三面环绕矮墙的平台,后半部是带天井的回廊。五世****喇嘛时在碉楼的顶部加盖了四角攒尖式金顶。雍布拉康除部分僧房外,还有一间供历世****喇嘛来此礼拜时居住的卧室。

桑耶寺(SAMYEMONASTERY):

位于山南扎囊县境内,始建于公元762年,建成于779年,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的寺基由莲花生大师测定,整个寺院的建筑由寂护设计,赤松德赞主持奠基。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从内地、印度、于阗等地邀请高僧住寺传经、译经,鼓励贵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并宣布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从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地位。历史上著名的印度佛教与汉地佛教教义之争便发生在这里。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乌达波寺为蓝本而建造的。主殿建成以后,历代增修扩建,占地面积为4900多平方米,规模宏伟。整个建筑群完全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宏伟的乌策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太阳、月亮两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两轮;乌策大殿四角的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周围均匀分布有四大殿、八小殿,表示四咸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环绕寺庙的圆形围墙象征世界外围的铁围山。建筑群占地面积11万余平方米。乌策大殿门口有一“兴佛盟誓”碑。多吉德殿大门外右侧有一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为古藏文(汉文为“吐蕃金石录”)。主殿门前有石狮一对,狮高1、2米、宽0、47米,长0、76米,石座为方形,上雕有文武莲花纹。寺内还有一对汉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朴、线条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风,是该寺现存石雕艺术的珍品。寺内还有一口大铜钟,钟高1、1米,直径0、55米,钟上铸有古藏文,十分罕见。据《贤者喜宴》载,此铜钟是西藏地区所铸的第一口钟。桑耶寺主殿回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远的精美壁画。

昌珠寺(THANGDOKMONASTERY):

位于山南雅砻河东岸的贡布日山南麓,距乃东县约二公里,属格鲁派寺院。建于松赞干布时期,据说文成公主曾在该寺驻足修行。寺中悬挂有一口铜钟,在整个西藏都很有名。藏语中,昌是鹰、鹞的意思,珠是龙的意思。相传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条恶龙,被松赞干布化身为大鹏降伏后才得以建寺,故得名。莲花生和米拉日巴等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围修行,其修行地遗址仍存,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昌珠寺珍珠唐卡为镇寺之宝,所画的坚期木尼额松像(观世间菩萨憩息图)。整个唐卡长2米,宽1、2米,共耗珍珠26两(共计29026颗),镶嵌钻石一颗,红宝石二颗,蓝宝石一颗,紫宝石0、55两,绿松石0、91两(计185粒),珊瑚4、1两(计1977颗),黄金15、5克。

色拉寺(SERAMONASTERY):

藏传佛教著名的六大寺院之一,位于拉萨市北面的色拉乌孜山下,由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在公元1419年创建。寺庙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建筑瑰丽多彩,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为拉萨三大寺。该寺的藏传佛教学院尤为著名,解放前为西藏地方政府培养了不少佛教高僧。该寺每日一次的和尚辨经活动更是游客必看的旅游项目之一。

哲蚌寺(DREPUNGMONASTERY):

在拉萨西北5公里的更培孜山下,1416年由西藏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门徒降央曲杰兴建。寺院占地25万平方米,三面高山环绕,是世界上最大的寺院之一,僧员定额为7700人,鼎盛时期驻寺僧人超过一万人,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苍、甘丹颇章等组成。五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前,哲蚌寺是西藏的政治中心。

扎什伦布寺(THASHILUNBUMONASTERY):

位于日喀则市近郊,是西藏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庙,此寺为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大徒弟,即一世****根敦珠巴兴建,始建于1447年,以后又经历代****的不断修善,扩建,才有今日规模。寺内的阿霸扎仓(寺院中的一级机构)成为历代****的寓居之所,寺内有九世****曲吉尼玛于公元1914年开始,历时四年左右,用紫铜32万多斤,耗费资金折合黄金550多斤,并用大量珍珠、琥铂、珊瑚、松耳石等装饰修造的弥勒佛镀金铜像,还有历代****的灵塔殿,四世****灵塔殿建于公元1662年,塔高11米,金银为底,银皮裹生,嵌有珠宝玉石等物,塔内放有四世****遗骸。扎什伦布寺各僧院墙上均绘有许多壁画,以人物传计为主,色彩鲜艳夺目,用笔细腻工谨,寺内各种文物颇多,都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政教和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

羊卓雍湖(YANGDORKLAKE):

西出拉萨100公里,便到了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羊卓雍措方圆600多平方公里,湖水深不可测,碧蓝清澈、绚丽多姿,湖西和湖北有终年不化的雪山二座,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比妖娆。湖中有山峰数十座,各自独立水面,岛上野鸽成群,湖中生长的细鳞鱼,肉嫩,味美,是宴席佳品。

纳木措湖(NAMTSOLAKE):

藏语意为“天湖”,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700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泊。湖中盛产各种高原鱼类,湖边草原水草茂盛,是藏羚羊、黄羊、野驴、狗熊、野牦牛等野生珍稀动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纳木措也是佛教徒心中重要的朝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的佛教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湖中的扎西半岛至今仍然香火繁盛。

林芝巨柏(KINGOFCYPRESSTREE):

林芝县巴结村境内的巨柏自然保护区,树木分布集中,生长较好,是一片比较完整的巨柏纯林。在保护区内,巨柏平均高44米,胸径1。58米,林缘处最大的一株胸径5。8米,树高50余米,树冠投影地面积一亩有余,该木已达2500年之久。传说苯教开山祖师辛饶米保的生命树即是古柏,所以林中那些最大最古老的树上总是缠挂着风马旗,树林中还到处是玛尼堆,常有信徒远道前来朝拜。

巴松措湖(BASONGTSOLAKE):

此湖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平均海拔4000米,山上白雪皑皑,山下植被茂密。巴松措长约12里,湖面面积28平方公里,最深处达60米。湖内有座小岛,岛上有一座古庙“错松庙”,每年有大量的信徒前来朝圣。雪峰、冰川、原始森林、古迹将巴松措紧紧环绕,使这里宛如人间仙境。

卡若拉冰川(KARUOLAGLACIER):

属于典型的大陆型冰川,位于西藏浪卡子县与江孜县的交界处。冰川的冰舌前缘海外拔5560米,最低冰层高度每年随气温变化而略有升降,冰川的融水是年楚河的最大源流之一。

宗山遗址(ZONGSHANRUINS):

位于江孜镇的宗山上,是一座外观酷似布达拉宫的宫殿遗址,电影红河谷描写的1904年西藏人民的抗英壮举就是在此地发生,也是电影红河谷的实景拍摄地之一。

白居寺(PHALKORMONASTERY):

位于江孜镇内的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又称为十万佛塔。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是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代表。

绒布寺(RONGBUKMONASTERY):

建于1899年寺庙,位于珠峰北坡的绒布冰川末端,海拔为51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该寺距离珠峰顶约20公里,在这里你可以远眺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玛峰。

萨迦寺(SAKYAMONASTERY):

由八斯巴于公元1268年建立,是当时统治西藏的萨迦王朝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分为南寺和北寺,现仅存南寺。该寺院墙被涂成红、白、灰三色相间,三色成花,故人们又称萨迦教派为“花教”。该寺的佛教雕塑及壁画最为有名,有西藏敦煌的美誉。

冈仁波齐峰(MT。KAILASH):

冈仁波齐峰是冈底斯山主峰,海拔6638米,位于东经81、3,北纬31。其南面100公里就是纳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位于东经81、3,北纬30、4。冈仁波齐峰是亚洲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神山,纳木那尼峰亦被称为“神女峰”,加之两山间的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这两山两湖地区被佛教徒尊为“神山圣湖”之地。每年都有各国朝圣者来此顶礼膜拜。冈仁波齐峰的腰部是较大的淡红色的平台,平台边缘被冰雪侵蚀,风化严重,呈犬牙状,平台之上有一圈凹进去的沟漕。其峰顶宛若皇冠晶莹夺目,远远望去可见一浑圆的山顶。

玛旁雍错(LAKEMANASAROVA):

位于阿里普兰县境内。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面积4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为4400米,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形如满月,湖岸周围有六座寺庙,朝圣转一圈为80公里。

班公湖(BANGONGLAKE):

在阿里地区的中国与克什米尔交界处。藏语称此湖为“错木昂拉扗波湖”,意为“长脖子天鹅”。面积604平方公里,长150公里,平均宽度只有2至5公里,最窄处只有5米,湖形狭长。同属一湖,中国境内是淡水,在克什米尔境内就成了咸水。湖中心有著名的鸟岛,每当夏季就有数以万计的地中海棕头鸥来此繁殖。

阿里古格遗址(NAGRIGUGERUINS):

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格一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遗址在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遗存。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像、雕刻及壁画等是这个神秘王朝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古格王国遗址是一座规模宏伟、面积浩大的高原古城,它不仅为研究西藏历史,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托林寺(TUOLINMONASTERY):

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是十一世纪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兴佛,托林寺便逐渐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其规模和形制都依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九百多年来,托林寺虽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耸。

日土岩画(RITUOROCKMURAL):

是指在阿里日土县发现的若干岩画遗存,有任姆栋、阿垄沟岩画等。任姆栋岩画位于狮泉河至日土间的路边,是在山岩上刻下的人物与动物,手法粗陋,线条简单,但矫形生动。齐乌普岩画距日土大约70公里,从日土沿班公湖北行再进入一个山沟,岩画在一垂直的峭壁上,画中刻有种类动物以及正在从事各种活动的男女。日土岩画对研究古代游牧部落具有很大价值。

扎达土林(THADAMOUNDFOREST:

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进入扎达,便会看到象泉河两岸土林环绕,巧夺天工,蜿蜒曲折数十里。有的形似勇士驻守山头,有的形似万马奔腾,有的形似虔诚教徒静坐修行。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在高原迷幻光影的衬托下,这里宛若神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