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雪卉习惯了按时休息、学习。可这半个月来,她几乎没好好地休息过。不是她不想,而是宿舍太吵了。前两天,她还可以忍受,可舍友们越来越过分,每天晚上都要闹到半夜3点,兴致来了还要大喊大叫。
这天晚上,几个舍友又扯开嗓子说这个明星,谈那个新闻。雪卉实在忍不住了,就说:“早点睡吧,明天还要上课呢。”
几个舍友正说在兴头上,根本听不进去,继续高谈阔论。雪卉实在忍无可忍了,便吼道:“你们闹够了没有,你们不想睡,我还想睡呢。我都被你们弄疯了,你们知道吗?每天都这样,你们烦不烦呀。”
讲话声立即停了下来,宿舍里一片寂静。舍友们震惊了,因为她们平时所见到的雪卉总是沉默寡言的,说话柔声柔气的,从来没见她这样过。本来,她们看雪卉就有点不爽快,有了这一次的争执,她们更看她不顺眼了。
从那以后,只要舍友们晚上吵闹时,雪卉干脆找个借口跑出去,一个人坐在草地上,看天上的星星。这样做,虽然让她避免了与舍友们的口角,但却让她感到更加孤独,因为舍友们的谈话她根本不参与,也不知道她们都在关心些什么话题。
此外,雪卉又是一个生性高傲的人。虽然她来自农村,但她在城里人面前从来没自卑过。相反,她看不起那些拿父母的钱来学校显耀的同学。虽然她很穷,没有时尚的衣服穿,但是她有一颗高傲的心。何况,雪卉也有她高傲的资本,那就是她的学习成绩和办事能力。她的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她的能力表现在,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托她做的事,她都能够出色地完成。
尽管如此,雪卉与同学间的交往却少得可怜。上课的时候,她虽然坐在同学之中,但还是觉得孤独。看着她的同学,一个个都兴高采烈地在那里听老师讲课,只有她一个人,人在教室,心却不知飞到了哪儿。
下课了,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说笑的说笑,谈天的谈天。只有她一个人愁眉苦脸,一声不吭地走出教室。其实,她很想和同学聊一聊,但她的同学一看到她那一副愁容,就不想答理她了。
现实中的生活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让她感到失望,雪卉越来越觉得孤独了。很多时候,雪卉一个人伤感地望着天空,想念着远方的家乡,自言自语:“为什么大学生活会如此孤独呢?为什么我一点都不快乐呢?为什么同学们都这样对我呢?”
雪卉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是不是人越长大就会越感到孤独呢?”也许,人的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而雪卉身为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度精神化的群体中的一员,在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乡村以后,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会感受到更多别样的孤独。
事实上,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从群居到独居,每个人会产生更多的孤独感——周围都是陌生人,缺少了熟人之间的相互照应,任何事情都需要靠自己解决,得不到相应的关怀。这样一来,心理上的空虚不断地扩大再扩大,孤独也就随之不断地加深再加深。
这个时候,人的内心就会越来越渴望给自己找个“伴儿”,寻找更多的朋友,建立一个新的生活圈子。
对雪卉来说,在大学里多结交朋友是战胜孤独的一个好办法,但她却做不到这一点,问题又出在什么地方呢?
表面上,雪卉似乎融入了同学之中,但她却没有把自己“置身”于群体生活之中,凡事只是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作出了主观的判断,以至于在处理舍友们的“夜谈会”问题上态度粗暴,直接阻断了与舍友间的良性沟通。同时,她以自己的处事标准去看待周围的同学,自身的优秀又让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难以与同学们“平等”对话,结果让自己变得更加孤独。
其实,无论是雪卉这样的大学生,还是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想让自己从孤独中解脱,就要走出个人的小天地,置身于人群中,投入到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去。
曾经有人这样问著名心理学家巴达斯小姐:“哪些是人类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
巴达斯回答说:“人类需要爱,但这不限于男与女之间的爱,从心理学家的观点看来,好人永远是快乐的。”
这就告诉我们,脱离人群,是无法得到爱的。如果你把自己禁锢在孤身独处的樊笼里,得到的只有孤独而不会有快乐。这就像一滴水,孤独地滴在石头上只能叹息着消失,而滴在海里则可以永远奔腾。
当然,要战胜孤独,关键还是要有充实自我的精神。只有当自我的精神不断得到充实时,空虚感才会减少,而孤独,才会变得不那么可怕。
鼓起勇气置身于人群中
多为别人着想。
你既要看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人,又要看到自己与其他人一样,都是凡人。你的喜、怒、哀、乐,别人也都曾有过。
也许你的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也许你与某位同学发生冲突,这对你都是烦心事。但你应当想到,这些事情同样都有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且每时每刻都会发生。
因此,不必过于留心自己的体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凡事要想开些,看淡些。不要总纠缠于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要努力向外部世界伸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培养乐观的情绪。
要积极培养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个人爱好,比如打篮球、游泳、健身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与别人一起活动,就会使你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同伴。
努力参加集体活动,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和他人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责任和痛苦。当然,这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一旦你鼓足勇气去参加一个活动,你就会找到使你感兴趣的东西,还会发现一些你所喜欢的人,友谊也就随之而来,孤独便随之而去。
敞开心扉,走向与别人分享。
分享是人生的宝贵财富,更是一种难得的心理满足。当你的喜、怒、哀、乐被别人分享时,就会感到喜上加喜,悲伤也会大大减少。同样的道理,当你分享别人的各种情感时,别人同样会产生莫大的心灵安慰,而你自己也从中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如果你不能超越自己的孤独,就会颓变成精神的自恋与自我封闭,会变得固执自封起来。
其实,孤独与分享从来就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分开,而两极相通从来都是事物的规律。只有从分享走向孤独,才会体验孤独之深沉;只有从孤独走向分享,才能由衷感到分享之美好。
一个从来不知分享的人,便永远体会不到孤独的真正内涵;而一个不知孤独的人,也必然不懂分享的乐趣。
因此,要正确面对自己的孤独,不要视其为心理负担;同时要勇于超越自己的孤独,学会与人分享,把你的关怀、你的爱,投向周围的人,从而战胜自我。
25.至少还有“你”
“来这个城市半年多了,我连一个知心朋友都没有,满肚子心里话都不知道和谁去说!”
“现在这年头,想交个朋友太难了,翻开手机通讯录,看着人不少,但却没一个是可以深谈的!”
“周末想找个朋友聚聚,可人家不是加班就是约会的,我一个人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
“每天回到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单,灯下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多么希望有个朋友陪在我身边啊!”
……
这里一家杂志发起的调查活动,主题就是“朋友”,而读者们的来信不约而同地抱怨着自己没有朋友,一个个孤孤单单,独来独往,由此衍生了一个新话题:“为什么朋友这么难找?”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常常苦寻着一个朋友却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朋友,那就是你自己。任何时候,至少还有“你”,至少还有“你”陪伴自己。
已故台湾女作家三毛有一句话:“知音,能有一个就好了,不必太多,如果实在没有,还有自己,好好待自己,跟自己相处,也是一个朋友。”
的确,跟自己相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自己做自己的朋友,像朋友一样善待自己,就拥有了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就挽住了与同伴的欢愉。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多半是别人的朋友,尽朋友的责任、义务和爱,与朋友同舟共济,却很少想到做自己的朋友,善待自己,关怀自己,珍爱自己。
记得曾在报纸上看过一个小故事:男主角大学毕业时,离开老家南下打工。初到异地,人地生疏,心中颇为孤单。
那个夏天的一个黄昏,他站在窗前,看着周围的楼群里远远近近亮起一盏盏温黄的灯,心中备感失落。他想象着,在那些灯光下,别人正开心地生活着,而他却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坐在小屋里,如同油画中的一个静物,生活是多么不公平啊。
那个时候,他特别希望有一个人走进这间小屋,说一句关心的话。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也好,只要他敲响房门,也会打破笼罩在他心中的孤寂与尴尬。
他在小屋里坐了好久,后来,他甚至把房门大大地敞开。但是,自始至终也没有一个人进来。四周的墙壁被屋顶上的荧光灯照得很亮,墙角的小虫唧唧呢喃。
突然,一个崭新的念头恍恍惚惚地闪现……独自在外,举目无亲,为什么不做自己的朋友呢?
这个奇异而美妙的构思划过心扉,在一刹那间给了他一种全新的感受。他突然发现,做自己的朋友,用默默无语的力量来鼓励自己,竟然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幸福和喜悦。
从那以后,无论他是站在陌生的街头上,还是坐在自己的小屋里;无论是独自在公园里散步,还是置身于热闹的人群中,他都发现做自己的朋友,反而能带给自己一种独处的安逸。
他发现,做自己的朋友,是一种聪颖和智慧的处世方式,也是一种乐观和洒脱的活法。说穿了,是把心的一部分交给自己,把爱的一半留给自己,把自己的沧桑苦难、浮生慨谓、红尘心事一股脑儿全倒出来。然后,传递心灵的蕴藉和含蓄以及默默无言的关爱,从而撩拨自己兴趣的一种动势。
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做自己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的激动与兴奋,与那种与别的朋友在一起时的激动与兴奋是不可与之同日而语的。”
确实,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你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是很空虚的。
著名作家周国平说过,一个人是否是自己的朋友,有一个可靠的测试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独处,独处时是否感到充实。如果他害怕独处,一心逃避自己,他当然不是自己的朋友。
有人问斯多噶学派的创始人芝诺:“谁是你的朋友?”他回答:“另一个自我。”这也说明,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芝诺所说的“另一个自我”。它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
理性的关爱,这正是友谊的特征。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告诉自己,至少还有“你”陪伴你,至少还有“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当你感到孤单时,“你”要告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些路注定是一个人去走的。”当然,这个世界上有关心你的亲人,期待你的朋友,你并不孤单,同时你要勇于“为了理想饮尽那份孤独”。
当你一时冲动而忘乎所以时,“你”要敲打自己:“人生漫长,青春易逝,切记把握,切记珍惜。”
当你遇到挫折时,“你”要鼓励自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你”要不断勉励自己,只要你不断努力,生活终不会负你,即使“生活欺骗了你”,也要相信快乐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当你万分失落,期盼着别人的关心时,“你”要提醒自己:“别人的关心只是一时的,只有自己内心的振奋,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
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你并不孤单,因为有这样一个朋友陪在你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在帮助你、引导你,你必定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让每一天都过得多姿多彩!
做自己的朋友
经常让“你”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
失意时,落寞时,让“你”来安抚自己,鼓励自己,引导自己,爱自己,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东西,原谅你犯下的小过失。
只有这样,你才能让慌乱的心绪拥有一份心灵的平静。
与“你”一起享受生活。
一个人时,与“你”一起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在愉悦的氛围中忘却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转移视线,达到平衡心理的功效。
此外,可以养花种草,亲近宠物。比如饲养猫、狗、鸟、鱼等一些小动物,或者试着栽植花、草、果、菜等,这样不仅能起到排遣孤独的作用,还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在生活中,与“你”一起挖掘一些普通平凡的乐趣,比如自己亲手做一顿好饭,自己随音乐翩翩起舞,为自己选一件美丽的衣服,或是重新布置自己的房间。只要你用心去做,都能够找到其中的乐趣,让你感到轻松和充实。
此外,还可以去旅游,去海边吹风,去山顶看日出……大自然的美丽会令你感动。
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
给自己树立比较远大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要努力地实现它,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富有色彩和目的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有所爱,并懂得去追求的人,是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的。
26.首先舍掉最难舍弃的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东西让人们为之痴迷,金钱、名利、地位……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逐着这些东西,把它们视为人生的全部。
其中,有些人比较幸运,他们得到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并不满足。因为,他们总担心自己会失去到手的东西,认为自己得到的还很少,觉得自己还应该更加努力才能得到更多。
与此同时,他们又备感孤独。华灯初上时,他们长吁短叹,找不到一个人来说心里话,内心的担忧和孤寂无人可分享。
“孤独、孤独,为什么我会如此孤独呢?为什么我体会不到幸福的感觉呢?”
对这个问题,美国一代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早已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舍掉最难舍弃的东西,你才能从孤独中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
作为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缔造者,洛克菲勒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积累了惊人的财富,成为举世瞩目的大富豪。
洛克菲勒的成功,与他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是分不开的。早在23岁时,洛克菲勒就开始全心全意地追求他的目标。
他的一位朋友曾说:“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以外,没有任何事情能令他展颜欢笑。”
每一次,当他成功地做成一笔生意,赚到一大笔钱时,他就高兴地把帽子摔在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来。如果失败了,那他也随之病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