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自称苗语为“朵雄”。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于我国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苗语没有文字,新中国建立以后,根据苗族的特点,采用拉丁字母书写。
苗语可以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个方言。川黔滇方言内部比较复杂,又分川黔滇、滇东北、贵阳、惠水、麻山、罗泊河、重安江等7个次方言,有的方言或次方言还分土语。在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国靠近我国云南省的地区,使用人口有10多万,与我国苗语的川黔滇方言相同。
苗语在语音方面,声母多,韵母少。除黔东方言外,有带鼻冠音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如mp、mph、nts、ntsh、nt、nth等。只有一个鼻音韵尾,接前元音时读—n,接后元音时读—,没有塞音韵尾。苗语的声调系统与汉语相同。古苗语分平、上、去、入四声。现在除罗泊河次方言外,四声因古声母的清、浊各分化为阴、阳两调,分化以后又有合并现象,例如湘西方言西部土语,阴入并入阴上,阳入并入阳上。
在语法方面,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后。名词作领属性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作限制性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代名词、数量词组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指示词、形容词、动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多数地区表示“好”“坏”“旧”的形容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状词非常丰富,其作用是修饰形容词和动词,表示速度、响声、状态、颜色、味道,状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
在词汇方面,单音节词较多,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有极为丰富的四音格结构,其中有的是词,有的是词组。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
苗族在历史上没有本族文字。1905年,英国传教士S.柏格理与苗族人士杨雅各等为滇东北次方言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通称“柏格理苗文”。1956年根据苗语方言差别较大的情况,创制了湘西、黔东、川黔滇等三个方言文字并改革了滇东北的柏格理苗文。四种苗文都采用26个拉丁字母。老挝、泰国的传教士也曾为当地苗族创制了一种拉丁字母式的苗文。
苗语和汉语有哪些不同点?苗语和汉语不同之处:(1)名词和形容词都有为数较多的词头,但没有词尾,如:虾儿,苗语叫“打送”;鱼儿,苗语叫“打藐”。(2)它和汉语在构词顺序有些不同。(3)和汉语在词义上也存在差异。(4)它在句法结构中,动词后边不用“得”作补语,而汉语动补结构中的动词与补语之间有“得”结构词,苗语却一概没有。(5)苗语中有一种固有的特殊词组,俗称“四字格”,如:想念,苗语叫“吉板”;山岭,苗语叫“比高比妒忍”。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苗汉交往日益密切,原有的苗语已不能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因此在苗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俗语称“借词”,苗语借词主要是为表达苗语的所不能表达的新事物和新概念,如:飞机、电视机、社会主义等。什么叫做塞音和塞擦音?
塞音也叫“爆破音”“闭塞音”,语音中的一类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路完全阻塞,然后突然开放,让气流爆发出来而成音。
塞擦音由塞音和擦音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种辅音。发音时最初形成阻碍的部分完全闭塞,随后渐渐打开闭塞部位,让气流从间隙中摩擦而出。
大开眼界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果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青菜和萝卜,大部分苗族都擅长做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