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民族语言研究成果展示厅。这次展示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我国语言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归纳了我国语言的类型。下面我们将了解普通话的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的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但并不是全盘接收北京话的一切读法,普通与北京话之间不能划等号。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e)”读成“han”,把“蝴蝶(hu die)”读成“hu dier”,把“告诉(gao su)”读成“gao song”,其他方言区的人不能接受这些土音。此外,北京话中还出现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in lue”,也有人念成“qin lue”;“附近”一词,有人念“fu jin”,也有人念成“fu jin”,这些现象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了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词汇标准,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方言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苞米”,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针对北方话的词汇,我们要有一个选择,并不是所有的词汇都可以作为普通话的词汇。有一些不是北方话的方言词汇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而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成为普通话词汇的一员。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普通话的由来是什么?
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是普通话的前身,因为北京曾经是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
1906年,朱文熊首次提出“普通话”一词,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语音有什么特点?
普通话语音有鲜明的特点:
一、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huai(坏),但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ц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二、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以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三、声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听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动听。
大开眼界
历来有很多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标语,如: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爱国旗,唱国歌,说普通话;四海同音,万众一心;积极普及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温馨;普通话同青春携手,文明语和时尚并肩;文明语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话融会东西南北情;心相印,语相通,共奔小康乐融融;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普通话,使你我靠得更近;说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