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和真诚地劝她说:“我跟随部队去打仗,要到抗日前线去,你去怎么行,抗战胜利了,我来接你,在地方上干点儿力所能及的工作也是革命呀!”不久“西安事变”发生了,胡敌撤走,聂秉和随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42年的一天,突然秉和出现在她的面前。他已是团级干部,到延安中央党校去学习。此后郑云亭也到了延安,组织安排她在中央机关托儿所工作。托儿所主要是中央领导干部的孩子和父母在前方抗战的孩子以及烈士子女。延安墙上标语口号写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前线。”在这里工作责任相当重大。郑云亭性格温和,疼爱孩子,服务周到细心,责任心强。她白天照顾孩子,晚上给孩子做衣服,深受大家称赞。一天所长仇志刚找她谈话说:“你政治上可靠,工作热情,人勤快,讲卫生,组织上推荐你到任弼时那里去工作。”任弼时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和周恩来同志一样,日理万机,是当时中共中央最繁忙的领导人之一。他的妻子陈宗英在中央党校学习,郑云亭的主要任务是照料任弼时四岁的儿子源源。她照顾源源细心周到,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为了一心一意照顾好源源,让任弼时和陈宗英安心工作,她和丈夫商量自己暂时不生孩子,任弼时一家非常感激。她带上源源在外面玩,常常碰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他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见面后就问长问短,与她拉家常。毛主席虽没到过盐池,但对盐池很了解,他说:“你们盐池那个地方很冷噢!”周总理、邓颖超、蔡畅常来任家。周总理见到服务人员非常客气,总要主动伸出手来,与大家挨个握手问好。在延安的日子里,中央领导同志的风范,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1945年,源源上了学,聂秉和在中央党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边搞地方工作,郑云亭随丈夫到三边等地去工作。他们和任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临别时,任弼时给他们拍了很多照片,送了衣物作为留念。
1947年,蒋介石命令宁夏马鸿逵部配合胡宗南向陕甘宁边区发起了大规模军事进攻。此时聂秉和调任盐池县副县长兼游击四大队大队长,和其他领导一起指挥县游击队、武工队,在盐池三边等地进行游击战争。郑云亭也随丈夫转战三边大地,历经了艰苦的斗争。当时敌强我弱,女同志大都带孩子,往往来不及撤退,敌人就赶到了。她们常常化装成农村妇女,隐蔽乡下,那时敌人对边区又进行经济封锁,生活很紧张,她的孩子常因饥饿哭喊,有时,连野菜也吃不上。就这样坚持跟敌人斗争多年。1949年9月,宁夏解放后,郑云亭先后在盐池、同心、银川、中卫等地工作。后在中卫县离休。
如今郑云亭已九旬高龄,但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孜孜不倦地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吹响民族解放的红军号手
何新宇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从这里流过,曾流涌过不同民族创造的各具特色的古代文明。历史的步履总是匆匆而过,但历史的时空经过在某一时段上就会处于胶着状态,留下永不磨灭的辙痕。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中国人民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宁夏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西征战役。他们把青春、鲜血和生命洒在这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付出了难以忘怀的挚诚和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人类的壮丽凯歌。这块土地,草木有情,山石有知,隆隆作响的历史回声向我们讲述着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故事。我们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又感到强烈的责任,应该将他们的奋斗,他们的艰辛,他们的欢乐和痛苦,以及前辈们所创造的那一段真实而不朽的历史告诉我们的同龄人和后人,让他们牢牢记住革命前辈那一代人是真正值得骄倣的一代!他们是中华民族兴盛的先驱,他们所进行的那场伟大的革命斗争是今日辉煌的源头!红军长征和西征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仍如一座历史的丰碑,沐雨经风,纯金般的光焰从厚重的岁月中凸现出来,愈加灿烂地辉映着今天的共和国!
熟悉而又陌生的“红军小号手”照片
经常在书中或是画报里、革命纪念馆、博物馆中,见到“红军小号手”这张照片,都会被那矫健英武的“抗战之声”所吸引并深深震撼。因为那是代表着干干万万红军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象征,是站在宁夏的古长城上吹响了民族解放的号声,将激励人民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如同丰碑一样永远竖立在人们的心中。
这张小号手的照片,刊登在《西行漫记》的封面上,见过的人很多,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红军形象。可照片中的红军是谁?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是谁拍摄下这宝贵的历史瞬间?这些都鲜为人知。我们以前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就见到过这张“红军小号手”照片,但没有过多的去了解。
后来在调查、征集宁夏近现代历史资料和文物工作中,特别是举办了《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革命文物》陈列时,这张照片的文字说明,只能用《西行漫记》书中“抗战之声”这样很简单的说明,没有更确切的说法,解释时误认为是红军东征时的照片或是在甘肃和陕北的某地拍摄的。
为调查清楚这张照片的详情,通过对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革命活动的全面了解,使我们对“红军小号手”照片的历史脉络越来越清晰了。
斯诺与红军小号手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研究布置了“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的“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进行西征,到宁夏、甘肃广大地区作战,以扩大新根据地、扩大红军,并促进东北军、十七路军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促进全中华民族的抗战。经过半年的征战,解放了陕甘宁地区近四百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基本完成既定目标,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就在红军西征时,斯诺到了宁夏的豫旺堡采访红军指战员,红一方面军就驻守在豫旺堡,也是西征总部驻地。斯诺在采访时对红军小号手特别关注。《西行漫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豫旺堡的高高结实的城墙上,红军的一队号兵在练习吹号,这个堡垒一样的城中有一角落飘着一面猩红的大旗,上面的黄色锤子和镰刀在微风中时隐时现,好像后面有一只手在抚弄一样。”“一天早上,我登上豫旺堡又宽又厚的黄色城墙从里面往下看……在开了枪眼的雉堞上刚兜了一半,我就遇见一队号手——这时总算在休息,这叫我感到高兴,因为他们的响亮号声已接连不断地响了好多天了,他们都是少年先锋队员,不过是小孩子,因此我停下来对其中一个号手谈话时就采取了一种父辈式的态度。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戴着一顶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但是帽子下面那个号手可一点也不是褪色的,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眼睛。这样的一个孩子你一看心就软了下来,就像遇到一个需要友情和安慰的流浪儿一样。我想他一定是非常想家的吧!可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估计错了。他可不是妈妈的小宝贝,而已经是一位老红军了。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了,四年前在南方参加了红军”。这段真实而生动记述红军小号手们的情况,使斯诺惊奇和敬佩。可仍然没有注明他是谁,叫什么名字的“红军小号手”。
红军小号手是谁
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查,又参阅了大量革命前辈的回忆文章、地方史志和各类研究著作,始终未见关于红军号手的任何记载。又采访了当年参加过西征战役的部分红军指战员——肖华、萧克、韩先楚、王首道、李志民等将军后,虽然他们也非常熟悉红军号手的照片,认定是斯诺在宁夏豫旺堡古城墙上拍摄的,可具体是谁也说不清了。肖华①当年还亲自给斯诺写了在宁夏的采访日程表,挑选两匹好马派红军联络员卢仁灿送给斯诺和马海德。
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查找到有关资料,清楚了解了这段真实的历史。红军当时以陕北为根据地,与宁夏国民党军对峙着。②各种物资匮乏,红军指战员们的军装不能更换,显得破旧。8月下旬的一天,敌人突然袭击红军后勤部,把红军筹集的两百只羊、一百多头牛和四十多头驴子驮着做棉衣用的布匹、棉花全部掠走,还抓去几名红军战士。对敌人违背停战协议的行径,红军们非常愤怒,纷纷请战。经当时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同志批准,由红一军团教导营总支书记谢立全率领一、三连,军团侦察科长唐子安和营长何德全率两个连,分两路包抄袭击敌师部。营救出被俘的同志,夺回全部被掠的牲畜物资,缴获四百多匹战马和部分武器弹药。为庆祝这次战斗胜利,表彰英雄,上级奖给谢立全同志一套新军装。斯诺在采访中见到谢立全穿着新军装和战友们一起畅谈战斗情景时,立即让翻译黄华和成仿吾把谢立全叫来,到豫旺堡的城墙上去照相,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
在后来的戎马生涯和战争环境中,谢立全同志没有看到斯诺写的书,更不知这“红军小号手”的形象早已传遍全世界。解放后谢立全被授予少将军衔,继续为军队的建设努力工作着。后来有人向他谈起此事,他也没有声张。到了1972年将军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才请秘书到中国革命博物馆,放大数张照片留给子女们。在告诫子女们的信中说:“这个相片登载的是历史的镜头,你们知道就行了。如果不虚心谨慎,戒骄戒躁,就要跌跤的。”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革命老将军谢立全始终保持着。
这张照片的右側是红军当时使用的一面旗,在旗边白布上写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③,旗上有一颗红星,中间是镰刀和斧头。左侧就是谢立全头戴红军八角帽,身向前倾,腰挎手枪,手握军号。年轻英武的面孔透出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必胜信念,真是无声胜有声。正是这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红军的革命实践和斯诺对红色中国的真实报道。它使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知道了中国红军的英勇事迹,也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注释:
①肖华当时任红一方面军红二师政委,他在1936年8月给斯诺写的采访日程表原件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②红军当年是与东北军何柱国部、国民党军王均部、宁夏马鸿宾部在宁夏韦州,惠安堡、盐池一带对峙。
③“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是红军东征山西时就用的称号。西征时虽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西方野战军”,仍用东征时的称呼,而不用中央红军长征时“中国工农红军”的称呼。
热血忠魂——马云清
顾永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第一次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马云清就是同心籍赴朝抗美的志愿军战士之一。
马云清,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西沟村人,回族,生于1915年。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时任65军153师577团炊事班战士,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入朝参战。1951年2月,马云清所在部队进军朝鲜,马云清负责运送军需物资,途中下起了瓢泼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为了确保这批物资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战士们都加快了行军速度,马云清走在最危险的路段,由于山高、坡、路滑,他不慎滚下山坡身受重伤。但他并没有停下来休息,而是咬着牙关忍着巨大的疼痛,硬是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鉴于他的英勇表现,志愿军司令部特为他记三等功一次。
马云清受奖后没有居功自傲。1951年4月,连经几次激烈战斗,他又重立新功,被记三等功两次。
1951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65军153师577团与美军激战三天三夜,战斗异常艰苦,战士们都粒米未进,饥饿严重威胁着全体指战员的生命。部队首长多次派人上火线送饭,但由于敌人火力封锁严密,送饭战士不幸壮烈牺牲。在这危难关头,马云清主动请缨,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突然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小腿,顿时血流如注,他怀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对战友们的满腔热情,撕破军裤,用布条紧急包扎后,忍着剧烈的疼痛,终于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战士们的手中,受到了战士们的热情赞扬。1954年马云清复员回家,在家务农期间,他辛勤耕作、任劳任怨,虽身为功臣但从未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始终保持和发扬着部队的光荣革命传统。1981年,他因病去世,享年66岁。
正是由于有成千上万个像马云清这样的优秀儿女,以他们赤胆忠心保家卫国的热情,才铸就了朝鲜战争的光辉胜利;也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生死战斗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无私和英勇不屈,因而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威望。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英雄的事迹永留青史,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清代回族将领——金国正
马振福
金国正,同心县(半个城)人,回族,生于清顺治末年,卒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享年60有余。
金国正幼年时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以流浪做苦力度日,被当时住在中宁的舅舅收养。青年时,身材魁梧,胆大心细,力气过人,时清政府招募兵马,被舅父送去从军,据说开始在安徽和两广(广西、广东)当兵,后又调到山东一带任尉官,期间东南沿海一带经常发生海盗(俗称“水贼即日本倭寇)为患,或从渤海乘船上岸侵扰中国边境,或潜水抢劫中国官商民船,严重阻碍了水上交通。清政府曾派兵予以防御,但难以奏效。清军总兵召集部下,商议灭贼之策,苦无良策。金国正毛遂自荐,献计说,可用石灰灭贼,就是每船装上十袋生石灰,集中于二十多条木船内伪装成“货”船,然后诱敌深入,待倭寇前来抢“货”时,清兵则可速将船内石灰拋入水中,生石灰遇水即刻产生高温,沸腾的海水直烧得水贼鬼泣狼叫死伤大半。从此日本倭寇再也不敢抢劫中国的货船了。